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 第7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Vo1.23 No.7 2006年7月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July 2006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姜立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 10034) 【摘lgl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确立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住和作用・为进 一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1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原则 [O ̄NI F12 【文献标识码1 A 【文章编号1 1672-6022(2006)07--0015-03 在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迈入全面 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 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解决日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全面发展的思想在肯定物质文 以及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把精神文 之一。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确立了 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突现出来,体现了包括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 生态文明在内的社会各文明形式共同发展的特征;指出了和一 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方 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依赖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包括生态环 向。 境在内的社会其他各要素的发展关系,而且还依赖于如何使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社会结构中的各要素和各层次合规律、合目的的共同发展。 用 其次,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 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以全面协调的 过程中,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调整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 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应怎样发展以及怎样全面发 然的关系,不断克服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建 展的问题,为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建立和 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 谐社会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在这里,全面协调的内 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如何在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涵就在于它不仅强调社会自身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各要素、 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 各方面以一种符合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和规律的比较合理 难题。科学发展观在立足中国现实社会发展和面向未来可持 的比例关系的发展;而且还强调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各国、 续发展的基础上,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生 以及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协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 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生态文明建 种普遍原则,它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 设不仅具有了理论研究的意义,而且还具有了现实发展的意 全面协调发展,而这种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以社会各层次的协 义。 调发展来实现的,并且以建立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首先,科学发展观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 为保障的。因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f一也就成为实现社 展,而且还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也纳入到社会发展中,使其 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而实现这一目的的 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内生性的变量。这就大大突破了那种把 途径就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看成是外在的、与人对立的、并以掠夺方式进行开发利用 最后,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 和消费的,以单一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衡量标准的 步面向未来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体现了生态文 片面发展观。其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 明建设在社会永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使科学发展 会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而且还把生 观具有了前瞻性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由此也构成了社会发展 态文明建设也纳入社会发展中。这大大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社 的完整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 会发展理论的内涵,使社会发展的内涵从传统意义的人造世 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 界扩展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自然界,使自然生态 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当 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变量,体现了自然、社 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在 会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获得了与 中央人121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说的那样,“可持续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相同的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121、资源、环 地位,这大大扩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强化了人们 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收稿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姜立新(1966一).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1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啊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 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的可  仅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 持续发展。“生态一发展”原则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 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然产物,是对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 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 发展规律辩证关系的科学总结。它揭示了社会发展对自然生 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态系统的依赖关系,正是这种依赖关系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不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 能不考虑作为人类生态母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 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表明 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可能持续 有序发展,的问题。它已由一个科学问题即生态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社 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由于科学技术 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问题,即社会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问题。这里 的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就使得人在改造自 的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这 然的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这种主动性 就要求建立一套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环境保护能保证社会可 和选择性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决定着人与自 持续发展的有效体制。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 然关系的变化,使我们有可能依据“生态一发展”原则,大力开 问题。 发绿色技术和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适度消费,重建 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 用的确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原则——“以人为 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可持 本”的思想。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续发展的问题,它不仅涉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规律,而且还涉 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及自然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人与人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 关系及其各种社会利益的调整,使社会发展既能遵循自然生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 态规律,又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I"31 导,需要重新认识以下几个关系。正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 得我们“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 f一1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在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社会发展的同时,也 略位置”I'41。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进一步依据科学发 将社会置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其全面发展的思想所体现 展观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以此来指导生态文明 的不仅是社会本身的整体发展,而且也是“自然——社会”系 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建立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 统的整体发展。为此,社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自然——社会” 以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统的整体利益与社会局部利益的关系。 生态学的发展表明,地球生态系统是经过自然亿万年的 草原、湿地、动物种群、水系等具 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并不 演化过程所形成的包括森林、是以放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重归自然为代价的。 有物质和能量平衡流动和循环的自组织系统,造就了各种生 因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 命(包括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特殊自然环境,各种生物物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 种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是一定要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消亡为代价呢?实事证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子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都会阻碍 明这是行不通的,是人类的自毁之路,因此,如何在经济、社会 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正常流动,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寻求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就成为世界 使这种干扰和破坏迅速扩散和蔓延,从而殃及整个生态系统 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社会 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威胁人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告诫我们, 发展都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改造自然的产生过程中,应当顾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 也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克服和避免在经 定性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意义,不能只追求 济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 社会的当前发展和社会的局部利益,而应充分考虑社会生产 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 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应以“自然一社会”系统的 同样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 稳定、完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利益原则。在不破坏生 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生态一发展”原则为指导的 态系统的稳定、完整和和谐的范围内,去寻求人与社会的发 展,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正当占有,即马克思所说的“人 在“人一人”的关系领域,要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 生态文明之路。 所谓“生态一发展”原则,就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 道的占有”。 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维持自然生态环 境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 利益高于任何个体人或任何有限群体人的局部和眼前的利 的发展原则。它体现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社会可持 益。在由人的各种利益需要所构成的多元价值目标和利益系 续发展,因此,“生态一发展”原则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 统中,具有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社会价值目标和利益应当处 态环境的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用于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 于该系统的中心,应成为实现其他价值目标和利益的前提条 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协调人 件。切不可把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立起 ・ 1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来,不可将现实人的利益和需要与未来人的利益和需要对立 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㈣)。恩格斯也 起来,并以牺牲后者为代价来满足前者。为此,科学发展观提 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 出了协调发展的思想,通过,-I- ̄协调来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 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益、个人利益在“自然一社会”系统整体利益基础上辩证统一,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 为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克服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 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  P519)科学发展观也明确 义以及在工业化建设和公共决策中的功利主义指明了方向。 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二)和谐与竞争的关系 指出了经济发展要以正确应用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为前提,应 科学发展观强调通过人、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来实现 在谋求人类正当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 处理好平衡发展与人类自身利益的关系。 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我们在进行现 平衡与自利的关系表明,我们在谋求人类利益的过程中, 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过度竞争和开发利用,导致了 应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要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要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污染,使得我们 积极参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与竞争关系,以此来 任何生物包括人,都有利己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这样, 调整我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恢复“人一社会一自然生态系 才能使自己的物种获得生存和延续的条件,这是生命的本质要 统”的和谐统一。 求。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对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取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与自然共同进化、协 是来自于其生物学需求,表现为一种本能活动,并受到生态规律 调发展,才能走向昌盛;否则,就会走向消亡。历史上的玛雅文 的制约和调节:通过食物链使各生物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 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古老文明的衰落,都与 的平衡和有限的发展关系,从而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生命支撑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 系。正如美国学者卡特所推论的,“人类最光辉的成就大多导 的“人类中心”意识是自觉的,并通过生产劳动来体现的。这就 致了奠基文明基础的自然资源的毁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 使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在一定程度 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 上摆脱了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类要想摆脱目前的困 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 It)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自 境,就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然的任何以开发为特征的竞争活动都必须以维持“人一社 又必须首先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正确认识平等与自利 会一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为前提,因此,寻求人与自然的协 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再以人为唯一的尺度,以人的利益为 调发展是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 唯一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不再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为获取自 求。虽然生存竞争是生态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 身利益而可以任意使用的工具;而应承认自然与人有同等的 展的主要动力,但这种竞争却是一种有序的和有条件的竞争, 存在价值和发展权利,人只是“地球村”中的普通一员,应以 而非无序的和无条件的竞争。其有序性和条件性表现在生物 “人一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赋予 物种之间的合作共生及互惠互利的关系中,任何生物在其为 自然以应有的道德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们对人与自然 生存而进行的生存竞争中都必然地受到生物之间及其与自然 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克服对待自然的 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制约,从而体现出生物之间在竞争 利己主义趋向,自觉地走生态文明之路。 中的合作共生,使每一生物物种的发展都与整个生态系统的 总之,只有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生态一发展”的 发展相协调;否则,任何生物都将走向灭亡。 基本原则去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类在谋求其种族发展的过程 设中的基本问题,就一定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社 中,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建立起了庞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创造 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了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与自然的生存竞争 中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功,成为自然界中最具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的生物物种,似乎己摆脱了生态规律的束缚。然而,人类却没 有意识到这种暂时的成功,是以牺牲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 【1】[2】[3】[4】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 稳定与和谐即破坏人类赖依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如果 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一l1(1). 人类不能认识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持久生存与发展 【5】弗・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 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自然的一分子对自然肩负起的应尽 学出版社,1987. 的保护职责和义务,抑制对自然的过度竞争,依据生态发展的 【6】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8月7日)【M】.马克思恩格 基本规律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斯全集・第3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展,那么,人类也终将走向毁灭,更谈不上什么可持续发展。 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三)平衡与自利的关系 【7】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马克思恩格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 斯全集・第2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 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展;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 (责任编辑:王伟) . 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