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考点 1、“余幼时即嗜学”作用: 统领全文,奠定全文写作基调。 2、求学第一难及克服办法:
幼时家贫读书难。不畏艰苦,借书、抄书。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作者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作者刻苦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 4、作者遍观群书的原因:
a自己刻苦勤奋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 b他信守承诺,及时还书。 5、求学第二难及克服办法:
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趋百里外虚心求教。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写及表现: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表现了宋濂面对严师谦恭虚心求教的态度。 7、怎样认识宋濂谦恭的求师态度:
在求学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们,并且虚心而真诚地求教。但我们也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言听计从,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8、求学第三难及克服办法 从师学习旅途艰难。
不畏穷冬烈风,雪大谷深,坚持不懈。
9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描写及作用:
环境描写,用路途上险恶的环境来衬托,突出了宋濂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精神。 10、求师第四难及克服办法
衣食粗劣生活之苦。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不注重物质享受。
11、“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描写及作用:
外貌描写。作用富家子弟的衣着华贵和作者破衣旧絮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寒酸,也更突出了我不慕富贵,勤奋刻苦,以学为乐的精神。
1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的内容:
a“足乐者”指作者从学习中获得了快乐。
表现了作者有坚定的意志,以读书学习为乐,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战胜了物质生活的贫困。 1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作用及具体举例: a收束全文,点明主题。
B“勤且艰”内涵:“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4、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
以自身艰苦求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太学里优越的生活学习的条件,刻苦勤奋努力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5、写作方法及好处(被人称道的原因):
作者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作者叙述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马生从中悟出道理,并且情辞恳切,语重心长使人容易接受。 16、文中对比及告诉马生的道理:
a自己刻苦学习的态度和家境贫寒无书读对比;老师严厉的教学态度和宋濂的谦逊恭敬对比;同舍生富家子弟衣着华贵和我衣着破烂穷酸对比。
b通过对比,告诉马生应珍惜太学良好的学习条件,勤奋刻苦,专心致志努力学习。 17、从宋濂艰苦求学的经历中,我们获得的道理: a要珍惜现有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勤奋地学习;
b向老师求教一定要诚恳,保持谦虚的态度;c要主动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d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要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