謦东。缔玄 2010年第12期 学术动态 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岭南文化和传统儒学 “岭南文化、传统儒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罗 璇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f文章编号] 1000—7326(2010)12—0157一O2 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台湾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儒学研究会和广东石 头记饰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与云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协办的“岭南文化、传统儒 学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7—10日在广东省云浮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70余位学者参 加了本次研讨会,44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和报告,与会专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儒学与岭南文化 研究中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深人讨论。 台湾中央大学杨自平副教授考察《易说》,分析了惠士奇治易的立场和方法,指出:惠士奇法汉儒 修正后世的经传,辨正历代训诂、释象自立新说,关联清初重气思想及乾嘉时期肯定人欲的思潮,强调 了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对应。台湾环球科技大学副教授邓秀梅在《湛若水易学探析》一文中把湛 若水视为继承北宋理学的心学家,进而从几个角度探析了湛若水的易学:首先是他对阴阳五行生成进行 剖析.其次是将他所理解的中正之道应用在易理上,再次是他对各个卦爻的诠解,最后则是他对邵雍数 学易学的批评。 广州大学程潮教授探讨了近代广东学术两大学派东塾学派和九江学派的同异,指出两派都提倡经世 致用的学风,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汉宋并重。而两派之不同则在于:东塾学派偏向学术,九江学派偏向 经世;东塾学派偏向汉学,九江学派偏向宋学;东塾学派注重注疏与经文的结合,九江学派强调经与史 的结合;东塾学派注重经学与西学的结合,九江学派早期排斥西学。 康有为思想是本次会议上讨论较多的话题。南昌航空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平飞副教授指出,树立孑L 子教主地位和改制标杆,借用历史考证再生微言大义以求人类公理和大同理想,力主经世致用以推动维 新变法,就是康有为的公羊逻辑。台湾学者许明珠博士在《康有为儒学国教化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 康有为立孔教会的策略可以五点概括:一是神化孔子,二是重新诠释经典,三是废淫祠,四是世俗化, 五是仿耶教建立孔教教会。这些策略背后,是由一个现实目的所支撑:保种强国。 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锦全教授在《传统儒学对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双重效应》一文中,通过对儒家公 平、正义价值理念从先秦到近代发展的回顾,指出儒家重人治的双重效应。他认为儒家以重人治、修身为 本,从孑L夫子到孙中山,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期望是他们的共识,以求“致君尧舜上”来实现公平正 义的治国之道。但历史事实证明.这种治国之道是虚假多、真实少。我们今天继承这一优秀思想文化遗 作者简介 罗璇,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157- 产,目的就在于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社会的实现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李宗桂教授在《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文中指出,天人合一 的具体内涵是:第一,人与自然相一致;第二,人与外在的强大力量(或规律或神秘力量)相一致;第 三,人与道德19我相一致。而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言,主要是强调人与外在的强大控制力量相一 致,与呼应(体现)神圣天道的道德律令相一致,而不是单纯地与自然相一致。另外,他还指出了天人 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包括:应当把天与人看作有机的整体;应当提倡敬天、畏天的思 想,而不是片面地鼓吹制天、勘天的思想;应当提倡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服从天道的思想:应当创造 性地吸收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有机协调观念;应当提倡崇高的道德境界,在经济社 会发展进程中平等待人,平等待物;应当提倡哲学与科学的结合。 在《儒家文化与全球经济危机的出路》一文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的戢斗勇主编提出,儒家文 化尤其是儒家经济合理主义是缓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药方。因此,要想平息至今尚在肆虐的金融海啸并 防范全球经济危机的再次出现,应当走儒家经济合理主义之路。他认为,儒家文化以“仁”、“和”、 “中”、“稳”、“实”、“俭”的“六德”为内容,可从经济动因、经济关系、经济方法、经济状态、经济 效能和经济品格多方面遏制激进,能系统地保证经济的稳健发展。 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阐发康德借助哲学思辨来说明道德形上学的智慧,并由此诠释程颐由“常 知”进向“真知”之格物致知工夫.认为这种工夫的重点在于克服人的感性欲望对道德法则的怀疑和妨 碍.并不是以讲知识的方式讲道德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蔡家和在《王船山论(中庸・首章)之性——以(读四书大全说)》一文中对王 船山所论的《中庸》之性进行了解析。他认为船山谈《中庸》的性义,一方面在架构上接受了朱子的理 气二分、心统性情三分之架构;一方面又对朱子的性义有不同的诠释。船山论《中庸》之性是专就人之 性而言,而与朱子的理一分殊、人物同一性看法不同;船山认为“率性”是顺人性之善,而不是顺“生 之谓性”为所欲为。 台湾中央大学助理教授丁亚杰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春秋学观,指出四库馆臣以“《春秋》寓于 史”为其《春秋》学的基本观念,首重“史”,其次重“寓”,再次重礼制,却忽视了“其文则史”的意 义,缺乏对文与史关系的探讨。 在对汉代儒学的讨论方面,华侨大学王四达教授指出,“深察名号”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治国思想, 继承了三代的礼治传统和百家的名实理论,又超越了诸子技术性的名号治国论,通过深察名号的道德意 蕴,使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其后汉儒继承了这一思想方法,特别是《白虎通义》把名号的道 德价值贯穿到礼制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古人的道德理想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也缺乏合理的制度安 排,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它走向衰亡的历史宿命。 责任编辑:杨向艳 -I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