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22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竞赛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小黄牛找食吃
小黄牛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牛妈妈对小黄牛说:“孩子,你已经长高了,长结实了,不能老是跟着妈妈过日子,应该自己生活了。”小黄牛点了点头。从此它就开始自己过日子了。
一天,小黄牛慢悠悠地来到一户农民伯伯的院子里。院子里长满向日葵。叶子绿绿的,厚厚的,像猪八戒的大耳朵。小黄牛又饿又渴,扬起头就要吃。这时,它想起牛妈妈的话:“孩子,农民伯伯种的庄稼,我们都不能吃它的叶子,叶子没了,庄稼就不能活了,那农民伯伯吃什么呢?”小黄就到别的地方找食去了。
小黄牛拖着瘪(biě)瘪的肚子,走呀走呀,来到了一棵老榆树下。茂盛的老榆树像一把大绿伞遮护着它的身子。它感到凉快极了。小黄牛饿坏了,张开嘴就要啃树皮吃。这时,远处来了几个农民伯伯,他们干活累了,正要到老榆树下歇息乘凉。小黄牛想:如果我啃了树皮,树不就死了吗?那农民伯伯还怎样乘凉呢?
小黄牛为自己能替别人着想感到高兴,突然间像长了好多力气,决心向草原前进,去找自己能吃的青草。它来到草原,东瞅瞅,西看看,终于找到了妈妈带它吃过的草,叶子细长,绿绿的,软乎乎的。一嚼起来,又香又甜,还流着汁水呢!它高兴得又蹦又跳,痛痛快快地吃了个饱。
傍晚的时候( )小黄牛回到家里( )告诉妈妈哪种绿叶能吃( )哪种绿叶不能吃的理由( )牛妈妈听了( )高兴得眉开眼笑( )一个劲地夸它( )真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 )小黄牛得到妈妈的夸奖( )高兴极了( )
1 / 15
1.给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4.举例说明小黄牛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好孩子,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外阅读。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这么办。
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了江心,船头上分明写着一个“黄”字。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2 / 15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黄盖的船把帆扬足,快得像离弦的箭。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把二十船芦苇一起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又窜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调兵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计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东南风”,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进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_________,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盖的信非常关键。黄盖怎么写这封信,才能使曹操相信?尝试写出信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3 / 15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我”家境贫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15
3.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写“娘也笑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中的“故伎重演”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娘似乎预料到“我”会将馒头吃掉,就蒸了五个馒头,并且还对二丫娘说了谎,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阅读。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15
2.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3.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__。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外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姓徐,名锦澄。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檀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
6 / 15
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每每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不禁还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意。 1.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迎刃而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的“果然”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请把相关句子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徐先生教了“我”哪些作文的技巧?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课外阅读。
村槐 (节选)
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找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儿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
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的浮荡着繁星的海。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在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
7 / 15
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槐树周身是药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
几年之后重返故乡。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干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乎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遒劲地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的土地。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
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绑—( ) 大方—( ) 反义词:
光滑—( ) 索取—( )
2.文中第2~4自然段依次记叙了三件往事: 、槐树下嬉戏、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叙述的顺序是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村槐为题,托物言志,表达了扎根故乡、倾情奉献的志向 B.本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C.本文借物抒情,借对村槐的赞美,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D.文章结尾不仅照应开头,还深化了主题
4.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外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 8 / 15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外出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她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书生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就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子。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伤心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时,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一见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结金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两个句子。
3.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________之称。
9 / 15
4.从本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祝英台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藏在拐杖里的爱
①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浮躁 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
②事故并不是很严重,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走自如,必须拄着拐杖走路。
③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
④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我看在眼里颇为惊讶。心想,或许是因为父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
⑤医生曾说,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父亲的腿伤似乎仍不见好转,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母亲着急了,怕是伤口恶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
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去黄昏的夕阳中漫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伤早就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
⑦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里还有爱情可言,其实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
⑧第二天,母亲精心地藏好那支(弥补 修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在父亲的臂弯里。
1.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在下面画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0 / 15
行动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所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父母亲的关系,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摔伤之前,他们经常___________;父亲拄拐杖后,他们_________相处;父亲丢开拐杖后,他们_______________ 。
4.请简要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我的心也湿润了”这句话,你的理解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用“藏在拐杖里的爱 ”作为题目?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阅读。
外婆家的童年(节选)
小小一顿饭,外婆还总能变出把戏来。
比如煮饭的时候多放点水,等水开了倒出米汤加点糖给我喝,这就是我童年的饮料。要是感冒上火,嘴角起泡,人中处红肿,她会从饭锅盖上抹下点蒸汽水给我抹上,早上还肿着,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就好了。
外婆自家喂了鸡,每天能给我做个鸡蛋。去得早,她就烧开水,冲一碗鸡蛋汤,当上年茶。要是有肉,就会做鸡蛋饺。将鸡蛋打在碗里搅匀,一勺挖出来,淋在锅里,嗞嗞,煎出一张皮。把剁碎的肉放上去,包成蛋饺子。时间来不及,就做个鸡蛋羹。
要是哪天鸡不给力,外婆也有办法,开餐前,她会用一种欣喜的声音呼唤我:“霜霜,快来,我给你变个‘鸡蛋饭’!”“变”字对所有小孩都充满魔力,我兴冲冲地捧着小碗过去,外婆接过碗,将碗底印在饭上,一个小圆出现了。“快,把饭勺给我,小心,我把鸡蛋盛出来。”这一招儿,屡试不爽,我再不想吃饭,总能被这种欣喜吸引。
不过,外婆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她总说“豆腐不补,全靠烫肚”,意思是豆腐没营养,最大的作用是趁热吃了给肠道杀菌。这跟营养学、医学都相背
11 / 15
离。以至于我曾在饭桌上和朋友力争说“豆腐是没营养的”,最后重压之下,只好尴尬认输。
1.“屡试不爽”的“爽”的意思是( )。 A.明朗,清凉
B.轻松,利落
C.差失,违背
D.舒服
2.联系全文,说说外婆变出了哪些把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外婆为我变出“鸡蛋饭”的句子。 4.文中画“﹏﹏﹏”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总结全文
C.总领下文
D.点明主题
5.你认为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15
答案
1、
1., , , 。 , , :“ 。” , ! 2.第一节‖第二至第四节‖最后一节; 小黄牛长大了,牛妈妈让小黄牛自己独立生活。
小黄牛尽管又饿又渴,也不啃吃向日葵叶子和老榆树的皮,终于在草原找到了青草。
回到家里,牛妈妈夸小黄牛是个能吃苦又懂事的孩子。
3.(1)叶子绿绿的,厚厚的,像猪八戒的大耳朵。 (2)茂盛的老榆树像一把大绿伞遮护着它的身子。
4.小黄牛又饿又渴,但它不吃农民伯伯种的庄稼,不吃老榆树的皮,它决心找到自己能吃的青草。 2、
1.调动兵力、将领,泛指调配人力。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2.周瑜的兵在南岸,顺着东南风,所以不管是向曹操的兵射箭还是进攻都占有优势
3.黄盖 足智多谋
4.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周瑜令黄盖诈降,曹操中计,黄盖率军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溃败。
5.丞相,我知道您是一位才智过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周瑜自不量力,硬要跟您交战。贵军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吗?如果我继续跟随周瑜,必然死无葬身之地!我愿意脱离东吴投靠您。请您无论如何也要收下我! 3、
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
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品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13 / 15
4.觉得“我”会关心他人了,懂事了,长大了 5.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6.维护“我”的面子(尊严、自尊),表现娘对“我”的爱 4、
1.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文中指呼吸到带有茶香的清新空气使人感到舒服。 中外闻名,文中指竹村焙制的龙井中外闻名。 2.BD
3.碧螺春 龙井 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时间 静态 动态 4.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5、
1.软 硬 纠缠不清 迎刃而解
2.本指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文中指写文章时“使用譬喻,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变得容易解决了。
3.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4.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5.①写作不多说废话,要有硬朗挺拔之气。②作文不能用过多的虚字。③巧用譬喻。
6.前后照应。从结构上使文章内容更完整,结构更严谨。从内容上,为了突出强调“我”的国文老师对作者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写作方面给予了作者很大的帮助,让作者一直记忆深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老师的敬慕和爱戴之情。 6、
1.缚 慷慨 粗糙 赐予
2.槐树上荡秋千(荡秋千) 采集槐花和槐果换书费 时间顺序 倒叙 3.A
4.不能。画线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村、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7、
1.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朋友间感情投合。
2.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14 / 15
3.“罗密欧与朱丽叶”
4.执着追求美好爱情,敢于对封建社会与传统束缚进行反抗。 8、
1.暴躁 弥补
2.行动很自如,能自己控制。 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3.吵架 和平 相亲相爱(温馨和睦) 4.母亲细心照顾父亲,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
5.我从中体会到了父亲和母亲之间深深藏着的爱,内心很感动。
6.用“藏在拐杖里的爱”作为题目是因为:1.“拐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作者从拐杖中体会到了父母之间深藏着的爱,点明了文章中心。 9、 1.C
2.比如煮饭的时候多放点水,用米汤加点糖给我喝,当饮料;用蒸汽水给我去火,消肿;
用鸡蛋冲一碗鸡蛋汤,做鸡蛋饺,鸡蛋羹、鸡蛋饭。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道事会人育德又
3.外婆接过碗,将碗底印在饭上,一个小圆出现了。 4.A
5.文中的外婆慈爱,热爱生活,而且很聪明。
15 /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