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07-16T16:20:32.3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 作者: 戴逸帆
[导读] 《天问》不只是屈原所做的《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它在所有中国古代诗歌中都可算是独树一帜,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感叹:“真可谓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那么,《天问》究竟有何奇特的地方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0)
《天问》不只是屈原所做的《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它在所有中国古代诗歌中都可算是独树一帜,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感叹:“真可谓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那么,《天问》究竟有何奇特的地方呢?首先,最奇就在《天问》整体以疑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而相对的,却无一解答。可以说,《天问》的构思、形式与表现出来的思想都显示出了卓然不同、精绝超人的艺术才华与诗人非凡的想象力。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从四个方面谈《天问》具体的奇妙与特别之处。如下: 一、引问之多、哲思之广
作为现代人一贯的思路,我们追求有问有答,就算无答,也不会让读者一头雾水。然而,《天问》却别具一格,全篇是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构成,全为疑问。所问都是上古传说至当时难以解释的大事、怪谈。这些问题中也有很多是已经被诸子百家所讨论过的,但诸子百家谈论中很多都是各自见解,而无统一观点。屈原《天问》中则以一种全然不同的疑问视角去朦胧地探求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就单纯的文本、思想层面来看,屈原没有庄子的启发性,没有法家的逻辑性,提问也是天马行空。这样说来,屈原的作品就很难与诸子百家相较喽?非也,屈原作品凭借文学性质、哲学性质而远超过同时代人,他的文章疑问并非具体地需要一个解答,而是意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反问。这也即是为什么屈原是诗人、政治家,而非诸子百家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也是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蓬勃体现。
笔者归纳后,发现全篇疑问来源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四个方面:也就是向自然界,发文、向各种各样的传说中的人事问题发问、向历史中的故事人物发问。
从哲思的广度看,作为先秦时期人,本该坚信上天、臣服上天、仰慕上天,就如殷人从各种相对抗的自然力中抽象出一个至上神来,这个天神不仅统率着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的事物,使人拜倒其权威之下 。但是屈原对“天地”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殷商以来普遍相信的上天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以天至上”的天命神学,而是提出了一种朴素与简单的疑问,也就是提出其不可行性、不合理性,诸如:谁去环绕测量,天极延伸到何处,有谁能统计周全……
这整体体现了一种古人开始具有一定的科学、哲学认识,不同于神秘主义的,渴望对宇宙自然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也体现了屈原远超同时期人的宇宙观与自然观。 二、史料之多,引述之广
因为疑问繁多,相对的就引述了数量庞大的上古传说,其中经典的有后羿、鲧禹、共工、启、女岐……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传说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导向与思想态度: 比如后羿有关的,高达四个问题:
1、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羿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2、鲮鱼何所?魉堆焉处?羿焉谭日?乌焉解羽?
3、冯珧利决,封稀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4、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其中首先有对天帝私心的批判,对后羿前期的称赞与后期其庸腐的痛斥。作为一个例子,其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叹。 而关于关鲧禹治水的有高达五个问题:
1、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2、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 3、洪泉极深,何以堙之?地方九州,何以坟之? 4、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5、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鲧治水后,因为未得到天帝认可,受到了严重的刑法。其中表现了屈原不平的态度,他对鲧治水有大功却遭极刑含有很大的疑问,屈原认为鲧为人正直才受到天帝的猜忌 ,因而获罪。笔者认为这也是屈原对于上古时期人民对上苍无理由臣服的批判。而这一切都体现了屈原一种全新的思考。
其二、是对历史人物的疑问,诸如舜、尧、纣、文王、武王、穆王、幽王直到齐桓公、吴王、令尹子文……表现了作者对政治方面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判定,一方面也是对历史的总结,用疑问体现了变幻无常,当然也可以看到作者自我政治主张的侧影。 三、节奏、音律之美
《天问》四句押一韵,可以看作两两相押,或四短句为韵,或一二四句一押 ,可谓转押多式,音律协美,诗歌旋律悠扬。相比起屈原其他的篇章,通篇无“兮”、“些”、“只”,但是相对的,用“何”、“胡”、“焉”、“几”、“谁”、“熟”、“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其中“何”押韵120次 ,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虽四步一折但不至于过度疲乏,解决了疑问句多而造成的重复性问题。
在中国古代,音律是比其他艺术更为重要的成分,音律更符合上古人类的各种需求、需要,例如祭祀或者其他重要的场合。笔者以为,《天问》对音律的高度配合,也是其之所以留唱千古的重要原因。 四、人、主题思想贯之
通篇文章其实有很强的线索贯穿其中,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两个:
一是“人”,通篇除开头外的宇宙、自然之思以外,都是探讨人的作用,其中既有人的善恶,也有执政者选择“人”作为辅助后对辅臣的
探讨,有人性的讨论,也有对于现实中人的采纳意义。
正是由于人的问题具有不可捉摸性,所以才需要用诸多的问题去讨论他,而这是凡人所无法解释的,而且很多问题似是而非,不合理甚至摆脱天理而存在,因此作者才会发出内心深处巨大的疑惑,继而“问天”,又因天不可揣测,所以无法问天,只能够聊以自慰,所以唤作“天问”。说明在很早的上古时期,屈原就可以拥有一种科学、客观的思想,而非追从上天至上、统领人间的神学论。
二是主体思想,《楚辞》中探讨的都是君臣关系,其中有很多的部分都是建议君主选贤举能、任用良才、善治国土。然而,屈原又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与政治斗争中遭到不平待遇的愤懑,这其实在许多引用的例子中出现。比如后羿,遭到天帝的舍弃,不接收他的祭品,其原因是后羿射九日,而九日是天帝的儿子。后羿为民除害、完成天帝交予的任务,却反而被抛弃,这不得不说与屈原的现状非常相似。
引用的历史例子并非只是讨论前代的得失荣利,也有很强的“以史鉴今”性,紧密地联系到现实生活。最后,屈原对于楚国的忧虑也昭然若现,体现了其对楚国政治的担忧、自身才力不展难以报效的痛苦,因此只能借助浪漫主义的色彩,抨击社会的黑暗,更加直截了当地描摹出心中的美政天地,也寄希望于国君能够纳人唯贤、善治国家。 五、小结
无论从哪方面看,屈原所著《天问》都是一篇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屈原作为开山鼻祖开启了这种浪漫主义与哲思相结合的美妙写作手法,本文所谈及的《天问》特色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与学习的。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M].人民出版社,1983.
[2]陈家林.《楚辞·天问》中的神话传说[J]重庆与世界,2014(8):97—99. [3]陈怡良.《天问》的文学特质及其修辞艺术(上)[J]云梦学刊,2009,30(02).
[4]廖序东.《天问》的疑问词与疑问句[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