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为此,我们从9月份开始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就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科价值、教材内容、教师教学、学习评价、学习结果等问题,对我校高中年级410名学生(除理科生和艺考生)进行了较为全面、广泛的调查和了解,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课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苦恼,教师感到难教,学生则是厌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应试的压力下,功利心驱使学生并不重视政治这一学科。在此对此次调查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调查分析

(一)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学习动机大多是为了高考的需要。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主要为高考而学,学生中认为思想政治课需要改革的比例也较大。“疲软”现象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多年来僵化、呆板的教学模式,空洞的说教,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怎能去吸引富有激情、充满幻想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因此,要走出教学的低谷,出路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实施有效教学,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85%的学生认为决定对思想政治课是否有兴趣的最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教学本身。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与功能得不到学生的整体认同。

调查中,认为高中政治课对于将来“很有用”的学生仅有13%,“有点作用”占60%,“没有作用”占18%,“不知道”的占9%。认为通过学习中学政治课最大的收获是“增长知识”有28%,“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占30%,“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占10%,“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占15%,“陶冶情操”占5%,“其他”占12%。

显然,现有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功能是存在的,尤其是育智、培养能力的功效明显。但育德功能尚未得到学生整体认同。这是学生兴趣不高、实效性差、学习不良的深层次原因。

(三)学生对老师上课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的要求与现状相差很大。

调查表明, 学生要求老师通过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习惯,获得知识。而不少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对其他重视不够。学生要求老师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少老师却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少政治老师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些对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缺乏有效科学的方法,靠机械的死记硬背,使得政治课的能力目标达成很不理想,缺乏问题意识,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不敢问、不会问、没兴趣问,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缺乏。

(五)学生对学科学习评价要求与现实的评价标准相差甚大。

调查表明: 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多种方式的结合。政治课学习考试是必要的,但是要把终结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而现实中老师只看中考试结果,忽视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情况,这不仅违背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规律,更违背学科的性质、功能和价值取向。

(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建议与意见

1.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如“希望老师讲课生动些”“讲得时候最好联系社会实际”“希望政治课能更生动一些”。

2.反映学习上困难、希望给予帮助的:“想说爱你不容易”“不要考试就好了”“希望能教给我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此次调查给同学们提供了真实自主表达心中所想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们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喜欢生动独到的讲解,喜欢政治学科本身的逻辑思维魅力;也存在对学科的误解和学习的困惑。那么,如何给他们构建生动有趣、充实丰富、实效而具期待感的全新课堂呢?

二、几点思考

(一)教师的个人魅力——构建实效课堂的情感基础。

一个学生是否喜欢一门科目和授课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是指教师所应具有的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还包括教师自身的品质、人格、文化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言行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学生不再喜欢单纯意义上的严师,而希望老师既满腹经纶,又充满睿智,善解人意。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信任和期待,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加之艺术性的言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到达“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境界。

(二)深入研究课标,挖掘教材内容,寻找知识之间的网络链接,渗透德育

——构建实效课堂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把教材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非全部课程资源。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结合自身阅历、经验和能力,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和重新构建。但有的教师却走了极端,在教学中过分脱离教材,加入高深难的专业知识;过分注重活动形式,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落实,脱离课标和教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深入研究课标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容,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对教材的开发过程。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了解各知识间的关系,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化。同时一节好的政治课还应挖掘德育因素,渗透道德教育,既要让课堂成为传播知识的殿堂,更要成为培养人、所造人的殿堂。政治课若不谈道德教育,那就没有政治课的特点了。(三)教学生活化——构建实效课堂的突破口。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纵观我们的教材,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无不直接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教材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多联系实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并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去学,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真正的为学生所掌握,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实效课堂的辅助手段。

学生大都认为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从内容上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都希望老师上课能通过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各种方式多给学生机会和条件去了解当今社会,了解当今世界,帮助学生缩小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政治老师要努力探索现代科学教学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把现代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结合影视、幻灯、音像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经图形、文字、影响、声音、动画、视频等融入课堂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但要明确,多媒体只是教辅,是帮手。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摆正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的关系,不能只图热闹,冲淡了教学效果,影响实效性。

(五)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构建实效课堂的关键。

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个舞台,那么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上课前教师应将一堂课设计好,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过程都要积极的推敲,对于学生的潜能应充分认识,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应大胆的让学生进行“表演”,使他们成为主演,燃起他们心中的火花,教师则针对在“表演”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不恰当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使其潜力得以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鼓励、适时引导学生,才能达到预设和生成一致,实现高效课堂。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统筹好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方式,才能构建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实效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