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与综述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张今会 马军德 (江西省抚州职业技术学院344100) 摘要蜜蜂囊状幼虫病在养蜂生产中经常发生危害,本文阐述了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及 防治措施。 关键词蜜蜂;囊状幼虫病;防治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病。在养 蜂生产上时有发生,发病轻时,出现近百只幼虫死 亡,工蜂采集活动正常;发病严重时,蜂群只见幼虫 增多却不见成蜂增加,造成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 不安,采笨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给蜂农造成 严重损失。 1病原 经查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物为囊状幼虫 病病毒,该病毒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一般在 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在5 ̄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 现明显的症状,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出症 状。囊状幼虫病病毒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在59℃热水中只能生存1O分钟,室温干燥情况下可 以存活3星期,在病虫尸体可以存活1个月,如果病 虫尸体腐败只能存活7—10天。据资料报道,在蜂粮 中可存活100-120天,残留在巢房壁上的病毒夏季 能存活80-90天,冬天则可存活90 100天。阳光直 射4—7小时可以杀死。 2症状 发病幼虫多在6天死亡,30%死于封盖前,70% 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即可在脾 面上出现“尖头”,幼虫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 钩状幼虫,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褐、黑褐色。抽 出后虫体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封盖的病虫房盖下陷, 工蜂将房盖咬~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 死幼虫,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 干片,似龙船状。病死虫体干后不翘,无臭,无粘性。 易清除。 3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3.1发病规律 3.1.1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每当气 候变化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又处于繁殖期时容 易发病。如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2 作者简介:张今会(1964一),男,江西抚州人,副教授,讲师. 、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3-4月和1-12月,江西、 湖南出现在4 ̄5月和10 ̄11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 出现在5-6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强壮的蜂群,病 情可以自愈,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 3.1.2蜜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还与蜜源和巢内贮蜜 以及蜂数密集程度相关早春蜜源缺乏,特别是蜂 群内缺少贮蜜,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 病,且病情较重;相反,当外界蜜源丰富,巢内贮蜜和 花粉充足,蜂群内蜂数密集(蜂、脾相称或蜂多于 脾),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 3.1.3蜜蜂囊状幼虫病和蜂种也有关系不同蜂种 间,抗病性差异很大,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抗病力 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 同的种群。 3.2传播途径 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 料(蜂蜜和花粉)、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 传染源,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原的传播者。 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在饲喂幼 虫时,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幼虫,使其发病。实践证 明,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而通过成年 工蜂饲喂和清理巢房活动时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 的传播是通过蜜蜂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 给健康蜂群,此外,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 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可传播。 4诊断方法 4.1箱外观察法 当蜜蜂外出活动采集时,可以看到蜜蜂从巢箱 内拖出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 幼虫,可疑为本病。 4.2蜂群检查法 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 阵,发现粜房盂有大量不 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 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 谰 养殖技术顾问200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哼研究与综述 部,挑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 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第四,蜂箱可用12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 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 4.3样品送检法 ①成蜂标本的寄送。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 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目前多采用高效巢 脾消毒剂进行蜂具消毒。高效巢脾消毒剂是一种广 谱性含氯消毒剂,对蜜蜂安全,消毒效果较高。具体 消毒做法是浸泡消毒,将100片药溶解于2 000毫升 水中,浸泡巢脾20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另 换清水浸泡2次,每次5一l0分钟,尔后晾干备用。 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 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 ̄30只。装 入小纸袋内,作好记录和标记,然后将标本装.,k/b木 箱内邮寄,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②幼虫标本寄送。第一,割取--/j,块有病虫或死 虫的巢脾,装入小木盒内寄送。第二,挑取单个幼虫 5.4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王,同 若干只装入已消毒的小玻璃管内,封口后寄出。注 意,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均不能加任何防腐 剂,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5防治措施 5.1以防为主 保持蜂场清洁,蜂场及四周可用5%漂白粉液或 用10 20%石灰乳定期喷洒,最少春、秋各1次。阴湿 的场地可直接撤石灰粉,蜂尸及其他脏物清扫后要 烧毁或深埋。 刮除巢框、蜂箱内的残蜂蜡、残蜂胶物,并对蜂 箱、蜂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5.2隔离病蜂群 执行检疫制度,保护未发病mix,患病蜂群禁止 流动放蜂,严防病原扩散,不到疫区放蜂。 发现患病蜂群应迅速将其迁移到离蜂场1 ̄2千 米以外的地方。对患病蜂群先紧脾,抽出患病子脾化 蜡换新脾,将蜂群连脾换入已消毒的蜂箱,并进行药 物治疗。 5.3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保温,以减少蜂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非繁 殖期可幽王断子;群内留足饲料,使幼虫发育正常; 取蜜劳作要快、轻、稳,减少幼虫受温、湿度影响及机 械损伤程度。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 保温,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 检查蜂群次数,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 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饲喂, 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 间,应补充些营养物质,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 ’J Z,、,r H J● u/0 第三,将病群内的蜂 笼扣起,暂时断子。巢 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 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 膝 传染链,减轻病情。 养殖技术顾问2007.9 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 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 的发病率。 、 5.5适时换王 针对2个高峰期适时换王,特别是中蜂,换王也 是生产上的需要。 换王抑制病害的意义:①断子,箱内缺少寄主, 切断传染的循环,减少主要传染源;②体内带毒工蜂 无虫可育,出巢采集,新出房的工蜂因群内无病虫, 无需清除病虫,不会受到感染,在哺育下一批新王产 卵孵化的幼虫时不成为传染媒介;③通常新蜂王生 活力强,带毒少。 5.6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方l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的干草50克, 煎汤,过滤取滤液,按1: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可治l0 l5框蜂。 方2五加皮30克、金银花l5克、桂枝9克、甘 草6克,煎汤,过滤取滤液,按1:l的比例加白糖配 成药液糖浆喂蜂,可用于40框蜂的治疗。 方3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干块根8 ̄10克, 煎汤,过滤取滤液,按1:1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 浆喂蜂,可用于l0一l5框蜂的治疗。 方4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煎 汤,过滤取滤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 喂蜂,可用于l0 l5框蜂的治疗。 方5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 的混合制剂,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4% 87%以上。 实验证明,应用抗病毒862结合巢脾消毒和更 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取l袋 药(4克)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加入2 000克1:1糖 水,混匀,喂蜂4群,每4天喂药1次,连续喂5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