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方法点拨】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不符合文意。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B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D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捴迨宥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
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答案】【D】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6.【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法点拨】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孟子)
(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说》)
(3)四十三年:____________: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宋词《永遇乐》) 10.【解析】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
【方法点拨】看清题目要求: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 佛狸祠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答:
1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l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C项“谢希德对烹饪可能也感兴趣:只不过他不希望别人过于宣传她精于此道”:备选项说得过于绝对。D项备选项与原文“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显然出入过大。
【答案】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找原因:要立足第二段:从一些关键句中去概括原因即可。
【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传主的性格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本题限制为“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概括时也不会遗漏:我们不妨先找出区域(如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寻找关键句:然后从中归纳。
【答案示例】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1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形容对象错了。B项: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D项: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形容对象错了。 【答案】【B】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方法点拨】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
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带”。 【答案】【C】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1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方法点拨】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跟下句为③:介绍“葫芦”情况:⑤句它指代③句葫芦较为顺畅:④⑥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①介绍葫芦的历史:②是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 【答案】【D】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______________: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__________。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________________。 16.【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句式变换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 1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
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答案示例】
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写作指要】 审题立意要从两个角度思考:船主和漆工。从漆工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责任心、良知、善良、与人为善、敬业等切入:最佳立意:涂漆工所谓“顺便补的”:并非“无心”:而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与“善良”有关:与金钱无关:即便非自己份内之事:也要尽责做好: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从船主的角度立意:要建立健全对好人好事、见义勇为者进行保护、奖励、表彰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导向:让好人不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有尊严:要懂得感恩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