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日本歌舞伎艺术特征浅析国内戏剧的发展策略

基于日本歌舞伎艺术特征浅析国内戏剧的发展策略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文史艺术2014年6月(上) 基于日本歌舞伎艺术特征浅析国内戏剧的发展策略 任惠芹司趁云 (石家庄学院外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5)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既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通过比较其风 格特征。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研究戏剧的意义所在。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歌舞伎和国内戏剧一京剧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我国戏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京剧;歌舞伎;中国儒学;艺术风貌 1我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 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 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 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 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 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 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 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 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到现在,只能男人 腔戏。还吸收了哕l罗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 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明治时代 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 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 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 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 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 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 录》载:“高朗亭人京师,以安庆花部,合 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京秦二腔,名其班日三庆。”刊于道光二十 3歌舞伎与京剧存在的各自思想文 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 化 “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 两个剧种对两国近现代文化的影响是 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 明显和深远的,特别是日本歌舞伎音乐和日 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 本传统音乐的关系更是极为紧密。虽然我国 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江 的戏曲音乐与民歌,民间歌曲和说唱音乐等 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一些戏曲曲 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 种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却不 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 如日本戏曲音乐那样对其它音乐艺术具有 (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 决定性意义的影响。如果不了解日本歌舞伎 之为“四大徽班进京”。徽班本身的艺术特 音乐,不理解日本戏曲音乐,要做到无论是 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 对日本传统音乐,或是对近现代发展起来的 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 日本西洋音乐的明确了解。都是不可能的。 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 或者说,了解日本戏曲音乐和日本歌舞伎音 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 乐,对正确理解日本传统音乐和准确理解认 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 识日本现代音乐家的作品是十分有益的。无 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论是在“日本巴托克”间官芳生,“日本梅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 西安”武满彻,或是在具有“古除今,加东, 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 乘西”认识观念的三木捻,和“凯奇音乐的 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 日本传人”一柳慧等人的作品中,都流动着 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 日本戏曲的音调和韵律,而且,要想把握这 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 些音乐中的韵律,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又是 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 关键所在。 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4我国戏剧发展策略 2日本歌舞伎的形成与发展 4.1深化剧团体制改革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 对于单个剧种来讲,要加强交流,拓宽 源于l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 其生存空间。我们国家的一些民族剧种生存 狂言一起保存至今。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 在非常小的区域,这与该民族的人口数量与 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 分布有关,是戏剧民族性、地域性的体现。 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 在市场经济下,这些剧种的传承受到了严重 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 的威胁,拓宽生存空间是它们存活最为有效 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 的方法。在当今社会各民族混居在一个城 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 市、一个区域已成常态,民族文化不断的融 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 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呈现多民族化的特 伎的创始人。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 征,因此这些民族文化有更大的市场。 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 4.2提高主创人员素质 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市场中,只有戏 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 剧本身有“戏”,才能保证戏剧的传承与发 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然而,歌舞伎毕竟 展。戏剧在再现现实生活场景方面与电影、 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 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无法较量,因此戏剧只能 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 依靠剧场发挥自身的长处,通过提高戏剧性 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 来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戏剧的戏剧性更 直接地依赖演员的表演、剧本故事与剧本负 载的精神内涵以及剧场的环境与氛围,这些 都与戏剧人才的本领、技能紧密相连的,因 此提高戏剧性就要加强戏剧人才的培养,才 能涌现更多的知名戏剧演员以及知名的戏 剧作家与导演。好的演员、好的戏剧创作能 使戏剧动作鲜明、直观、流畅且有很强目的 性,能使戏剧冲突紧紧抓住观众的. ,和观 众形成共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4-3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戏剧的多元化 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自 己的发展过程中都建立了有自己民族特色 的戏剧文化,受所经历社会形态以及进步程 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戏剧文化的发展不尽 相同。尽管有的历史久远、有的出现比较晚; 有的规模宏大、有的仅局限很小的范围,但 它们都是中国戏剧的宝贵财富,又具有重要 的历史研究价值。需要加以保护和延续。目 前我们国家也正在对濒危的民族剧种进行 非物质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源泉是不断地进 行变异与创新,中国戏剧应在文化的全球化 交流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以及市场经济的 激励下不断的寻求创新点,使戏剧的文化形 态与媒体形态呈现多样性。 总结语: 京剧艺术与日本歌舞伎艺术上都有百 年的历史,在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都有各自不同的兴衰经历。从两者的形成和 发展的轨迹来看,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民族传 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历史传承不同, 文化积淀不同因而带来了从表达方式到传 达媒介、从文本解释到风格选择等一系列差 异,中日艺术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相互借 鉴、相互吸收。不断丰富各自的艺术表现力 和剧目生产。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 版社2007年6月 【2摩天喜.<论日本歌舞剧的起源于发展).西 安音乐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挑艺军.<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黄钟(武 汉音乐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任惠芹(1970-),女。河北石家庄 人,日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 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日本歌舞伎艺术特征浅析国内戏剧的发展 策略>(HB13SH010)的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