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进湖北

走进湖北

来源:意榕旅游网


走进湖北

【湖北简介】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湖北气候】

【自然资源】

【人口宗教】

【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湖北教育】

【旅游资源】

【湖北购物】

【湖北美食】

【湖北名人】

【行政区划】

【历届领导】

【湖北教育】

【旅游资源】

【湖北购物】

【湖北美食】

【湖北名人】

【行政区划】

【历届领导】 【湖北简介】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处于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为6,050万人。全省设有武汉(副省级城市)、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地级市,仙桃、天门、潜

江3个省直管县级市,1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武汉市。【历史沿革】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年表

新石器文化遗存、夏商周--湖北

(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沙窝陈林寨、燕矶侧船地、七窑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遗址出土商代青铜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铜器大都有氏族铭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庙楼塘、华容码头、沼山金老坟、葛店平顶山、段店城子山、涂镇金盆地、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负刍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113 1/8 12345678??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公元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

《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黄鹤楼) 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公元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公元271年(吴建衡三年),吴监池司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间流传“孟宗哭竹冬生笋”故事。

两晋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克武昌,进逼建业,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

公元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公元307——312年(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葛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