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
曾名“沪渎重元寺”“永泰禅院”“静安教寺”,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建寺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南宋嘉定九年(1216)迁寺至现址,现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
★静安寺大雄宝殿及金刚宝座塔
静安寺是上海佛教名寺,在上海佛教界久负盛名,静安区亦是因寺而得名,可见其历史悠久,地位彰显。静安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康僧会,初名“沪渎重元寺”,寺址位于吴淞江北岸。据《释迦方志》载:西晋建兴元年(313),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口,吴人朱膺等迎奉至沪渎重元寺。唐代一度改名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避讳,敕名“静安寺”。据传宋代避违之因有二,一是宋太祖的陵墓名为“永昌陵”,太宗陵墓名为“永熙陵”,“永泰”很可能会成为今后宋帝的皇陵选名;二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决定封禅泰山,所以由宋真宗敕名改名为“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住持僧仲依因为寺址太靠近江岸,昼夜受江水侵蚀,寺基有倾圮之危,乃迁寺至今址,当时此地名为法华镇芦浦沸井浜一侧,依沸井泉水而建寺。
静安寺的佛教宗派传承几经变化,唐代“永泰禅院”应属禅宗;明洪武二年(1369)所铸大钟钟铭上有“净土住持元净乞悟溪老人铭之”字样,似属净土宗;明清时,上海志书上称“静安教寺”,则属天台宗。而全国的佛教禅宗寺院,除嵩山少林寺、长清灵岩寺、武汉归元寺、焦山定慧寺、鼓山涌泉寺为曹洞法系外,所有名山巨刹几乎都为临济宗派。静安寺从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传为曹洞宗。据“静安寺历代祖师莲位次第”载:“传曹洞正宗逸善堂”第十一代是静安寺住持正生(1915年去世),静安寺变为剃度寺院大概也正在这一时期。
汉传佛教密宗的创始于唐代“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故又称为“东密”即汉传密宗。唐密主张真言(咒语)、手印和仪轨等方式结合,以修习达到“即身成佛”,就是以心、口、意三密相应。后唐密由日本僧人空海从唐朝传到日本,创立真言宗。“唐武宗灭佛”时,唐密也遭其劫,千余年来在中国不传。持松法师(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后的第一任方丈)于1925年、1926年和1936年三渡日本学习密法,得“五十一世阿阇黎(阇黎意即高僧)位”,把东密重新传回中国。持松法师不善应酬,但精通日文、梵文,能诗词、工书法篆刻,治学严谨,有著作多部。1953年,持松法师在静安寺后厅法堂楼上设立真言宗坛场,修习密法,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为弟子灌顶。静安寺真言宗坛场是中国唯一的东密坛场(不同于藏密)。
静安寺原处于上海城的西部郊区。清雍正年间(1723—1735),住持孚庵曾勒石以记寺院田产案,此后静安寺屡圯屡修。从咸丰初年至同治五年(1851—1866),静安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剩一座大殿。战后寺院形成禅宗曹洞宗剃度师承体系,住持鹤峰得本地绅士姚曦、浙江商人胡雪岩等人资助得以重修寺庙,至次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山门和佛殿均已落成,隆重举行浴佛仪式并且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由此形成了一年一度有名的静安寺庙会。清代上海竹枝词中描述“仕女如云浴佛辰,静安场聚万车轮,衣香鬓影斜阳返,十里红飞马路尘。”清光绪九年(1883),李朝觐作寺记叙述此次修复工程,鹤峰勒石,此碑至今存于寺内。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于大殿左右两侧增建两庑房屋,使寺庙恢复旧观。光绪三十年(1904),又在沪郊嘉定南翔建造祖师祠一座(后改为“静安寺南翔塔院”),历代祖师灵骨迁葬该院,并供奉牌位,由专人负责管理。直到民国年间,塔院尚有13间房屋,土地64亩。清末以后,静安寺周围有180亩地产,因管理不善,被抵押变卖。
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五年,静安寺成为上海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之一。民国元年,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会址设于静安寺内。民国八年(1919),寺前填浜扩路,筑成通
衢,命名静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沪西一带日见繁荣。民国九年(1920),寺僧常贵会同沪绅姚文栋等人,以寺院积蓄资金在大殿东面空地上建造三圣殿,基本形成今日寺院之格局。1947年,静安寺住持德悟法师等僧人请求将静安寺由“子孙丛林”改为“十方丛林”获准,由持松法师担任首任方丈,并兼任静安寺佛教学院院长。静安寺而于寺内创办静安寺小学,于下院南翔寺内创办佛教南翔农村实验学校,面向社会招生,经费均由静安寺负担。1949年解放前夕,掌握寺内财权的监院逃往台湾,将寺院积蓄囊括一空。
解放后,上海市政府于五十年代初曾先后两次拨款修缮静安寺,由圆瑛大和尚任主任。1959年静安寺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静安寺遭受冲击,僧众被迫还俗,整座寺院被工厂所占,1972年大雄宝殿遭火梵毁。1978年后,宗教活动得以恢复。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静安寺修复开放,淦泉任住持,同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长安之路”访问团参访静安寺,赠送了部分坛场法器,使原先的真言宗坛场得以恢复,还建立了持松法师纪念室。1987年度寰法师任住持,1988年建成三层楼僧寮,1994年部分改建为文物楼。1988年5月,真禅法师兼任静安寺方丈,次年修复大雄宝殿,真禅法师请新加坡居士出资从缅甸请得一尊堪称全国之最的大玉佛,连底座高约5米,系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双目微垂,右手作陵地印,左手作禅定印,佛像坐高3.87米,重达11吨。1988年,宝山罗店梵王宫(宝山净寺)作为静安寺下院修复开放。2001年5月,慧明法师升座住持静安寺。
★静安寺金刚宝座塔
静安寺原建筑的中轴线在今山门以西处,主要建筑有赤乌山门、兜率殿、大雄宝殿、圆通殿、真言宗坛场、功德堂等。西面建筑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因公共租界工部局筑路(即今华山路)而占去,因此使静安寺的建筑格局不对称,主要的殿堂偏在西面。寺藏文物丰
富,有宋代“云汉昭回之阁”碑(碑文系宋光宗赵淳当太子时亲笔所题)、宋化莲瓣石础、明施食台、明初洪武大钟(筹铜六千斤,钟铭“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及历代名人字画佛像。东山门往西是香积厨,即寺院斋堂。静安寺素斋在上海闻名已久,素斋筵席制作精细,尤擅仿形仿味,如著名素肴有“静安八景”“全家福”“龙舟竞渡”“火烧赤壁”等。
静安寺山门前当年依泉选址的泉水昼夜涌动,名“沸井”,解放前静安寺路的英译名就是“沸井路”。传说此井通于海,又叫“海眼井”。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垒石筑亭,设木栏护之,名为“应天涌泉”,有人题为“天下第六泉”。1945年曾在涌泉旁建过一座印度阿育王柱,也称“梵幢”。解放后,因拓宽道路将井盖没。涌泉井是元代寿宁编成的《静安八咏集》中所谓“静安八景”之一。八景中另七景分别是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芦子渡、绿云洞。现在静安寺西侧回廊内有八幅石刻浮雕描绘着这八景。
为了恢复保存静安寺的原貌,2000年10月起,静安寺大规模的扩建工程终于全面启动,此次扩建历时十年有余,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山门外重新立起梵幢,即阿育王柱。山门东西两侧钟、鼓楼高17.47米,全部用柚木按宋代营造法式建造,歇山顶双重飞桅,本色清油,浅咖啡色琉璃瓦。新建钟楼内有于2000年元旦零时撞响的“和平钟”,重达7.3吨,撞击后余音三分多钟。在钟下有重新恢复的号称“天下第六泉”的涌泉井。
静安寺大雄宝殿建在两层高台上,由汉白玉栏杆统体围绕,大殿建筑全部采用缅甸柚木,46根立柱均为整根,共用三千多立方米柚木建成。殿内供奉静安银佛,佛身高8.8米,佛身和莲花座分别为白银整体铸造,共用白银15吨,为释迦牟尼佛禅定像。殿顶金瓦,两侧有两个巨大的鸱吻,形制可比北京潭柘寺大殿,中间有“法轮常转”四个篆刻金字。在大雄宝殿后建有藏经阁,阁顶为静安寺一绝,即金身金刚宝座塔,塔建在高台阁顶,共五塔形制,中央大塔十三层,四周四座各十一层小塔围绕,塔为四角形,每层均刻佛像环绕,各塔顶有塔刹高耸。这座金刚宝座塔在静安寺地区别具一格,成为静安寺的新地
标,也印证了静安寺东密道场的特色。
照片摄于2010年7月17日(佛贶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