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荣栓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年第26期

初中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正由直观向抽象转变,新教材虽然加大了图表的数量及容量,并多以分层设色图展现,介于初中生的数学知识有限,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地理的学习总感觉有很大困难,现列出几点最常见的问题;

1.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理解不透。例如,太阳直射点是怎样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的?为什么等高线稠密,表示坡度越陡?

2.具体的地理位置记不牢。譬如,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两个工业城市旧金山和洛杉矶,哪一个相对靠北?落基山、安第斯山,哪一个在北美洲?哪一个在南美洲?

3、气候的特征不能从成因中得出。譬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不能从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少雨。温带性气候的成因不能抓住关键点“深居内陆,距海较远。”而得出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4.给出地理现象不能解释其成因。汶川大地震中造成了许多堰塞湖,试分析堰塞湖的成因。为什么学校所在地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逐步探索、深深总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和学法,现列出几点:

一、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图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如,“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所需的地球仪就可用球或者塑料大皮球制作。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地理图表的制作能力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制作学校的平面图,制作许昌的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二、课堂演示。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我逐个小组演示下面的动作: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涂上红色,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北极上空看红点是怎样运动的,是顺时针方或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是否与北极一样?再如,地球的公转,我是这样演示的:拿一个手电筒当作太阳,手提地球仪,让它自西向东围绕电灯转动,来说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观察公转的两个基本特征。

三、自编或者摘录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讲“日本”时,我摘录的:日本四大岛,本洲最重要;海岸线曲折,人稠地狭小;地震活动频,海洋季风显;森林水力富,矿产资源少;

经济发展快,科技水平高;经济四要区,原料进口靠;对外贸易港,神横本州岛。东京为枢纽,铁路速度高;寒暖流交汇,捕鱼北海道;地小靠机械,农业单产高;文化东西兼,樱花国代表。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可这样记忆:非洲热带,赤道横贯中部。气候略成带状,南北对称分布。中部热带雨林,终年高温雨足。三边热带草原,干湿南北季反。热带沙漠规律,南北回归不误。地中海式南端,冬雨夏干特殊。

四、利用古代诗词记忆地理规律。例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说明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多阴雨的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洼”说明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夏季风很难到达我国西北地区,能正确记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暖锋天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体现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这是不复合地理规律的。

五、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例如,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可以根据太阳和手表上的时间辨别方位。如果是夏季,上午太阳在东北,下午太阳西北。如果是冬季,上午太阳在东南,下午太阳在西南。还可以根据树木的形状,茂密的一侧向阳,也就是南方。还可以根据树墩的年轮辨别,南面的年轮稀疏,北面的年轮稠密。这是因为,北半球的南面,人们谓之阳面,终年接受的太阳光多,植物的光合作用强,树木生长就快一些;北面,谓之阴面,终年接受的太阳光少,植物的光合作用少,树木生长就慢一些,这就反映在树墩上年轮的南稀北密上。 六、从媒体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电视台4套有一个《走遍中国》栏目,对地理爱好者很有帮助,我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我们还可以从电视、网络中了解不同地方的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傣族的“吊脚楼”与西双版纳湿热的气候密不可分的。吊脚楼下空旷、通风,不但白天气温不会升得很高,而且夜晚降温也快。吊脚楼上相对干燥,也可大大减少风湿病的发生。陕北的“窑洞”是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和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发展、延续下来的。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产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七、多向学生涉及时政地理。如,今年日本东北部的9.0级地震发生后,我向学生讲了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活跃,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已造成的次生灾害:海啸、大火、核电站泄漏等,又向学生介绍了防震的方法。为了增加学生的趣味,我又反问:什么南极无地震?最后加以解释:巨厚的冰层是南极无地震的主要原因。冰层的平均厚度为1880米,面积大、分量重的冰层,在垂直方向产生强烈的压力,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变形,从而使地震无从发生。再如,去年冬天,位于华北地区的我们这里大旱,原因是亚洲高压位置偏南,华北地区长时间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总结,针对初中地理教程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想了很多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面是随心想到的几个方面。以后,我的教学会渐学渐长。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