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5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o1.25.N0.5 2012年5月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May.2012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改革 詹祥元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 14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大多沿袭高等本科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忽视了职业教育 的职业性。考核评价评价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 行业要求和学校教育特点来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学校办学状况,使考核评价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职课程 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2)05—01 15—02 doi:10.3969 ̄.issn.1671-5918.2012.05-05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调 高等职业院校中,还是有相当部分教师难以摆脱传统课程教 整教育结构、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 学观念的束缚和惯性教学行为的不良影响。仍在沿袭学科型 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能否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 课程教学模式。首先确认授课专业、班级、人数、教学总时数、 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的关键。 周时数;然后领取和翻阅教材、参考资料或辅导资料、习题 一、高职院校授课特点 集;查阅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虽然人们对于它的 大纲和教学资料制定《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在这样的课程教 内涵和发展模式等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其职业教育 学设计之中,我们认识不到该门课程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地 的特点还是所有高职院校的教学立足点,职业技术的最大特 位和应承担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任务;看不到职业活动的 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职 导向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白也无法检验这门课要达到的课 业技术是关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劳动组织形式 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不清楚将运用哪些项目、 和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自始至终都与具体 案例、过程控制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引导和学习内在动力 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 激发;不知道将使用哪些方法和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 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即高等职业学校专 或评价。为什么教这门课,教这门课要实现什么职业能力,怎 业理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应当是完整的 样教 i样考等等都是模糊不清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 职业行为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强调打破学科系统性原 导向’的特质根本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总结起来。其不足之处 则的基础上。必须强调建立与劳动过程的直接关系,在一定 主要体现在: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 程度上实现劳动过程的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 能力需求;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程序来进行编排授课内容。 以教科书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实际状况。 总结起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 (二)高职考核评价体系的不足 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 如上所述,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考评体系仍 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 然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考评方式,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 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整体类型特征。这是近30年来我国高等 评价标推,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 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文化沉淀。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 体、以教科书为依据,以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课程教学 发展的客观要求。 观,其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也总是将知识目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作用 标摆在首位,重卷面考试轻实际操作,重终结性考核(期末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要进行课程改 卷面考试)轻平时评价。考核内容主要是知识理论。即使有 革,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课程评价标准的改革, 一些能力应用题,也只是一些远离职业实际的“纸上谈兵”。 因为它不仅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影响了教师教学观 这种考核方式只会逼得学生做“死记硬背的会考试的读书 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改变。合适的课程考 人”。就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标准忽视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 核方式是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不能符 高职院校应该从职业特点出发,彻底摆脱学科型办学思想、 合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教育层次的要求。学生是否真正具有 教学思想的束缚。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特质的要求不断创 了胜任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无法予 新类型特色。这种整体类型特征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 以客观评价和验证。 革方面的要求,就是必须突破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标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探讨 准的束缚,创新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考核要重过程轻结果 模式和评价标准。 在课程考核评价内容上关注于学习过程对学生职业能 三、目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力的促进。鉴于职业技能的复杂性。对于具体课程的考核而 (一)目前高职教学模式的弊端 言。技能型考试的选题难易不同,学科间的评价标准没有可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近3O年的历史,但是目前 靠依据.因此单纯以考试结果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ll5 湖北函授大学学- ̄(2012)第25卷第5期 将显得过于偏颇,反而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正确的评 价。因此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的 塑造。考核结果也需要能反映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塑造。 (二 )课程考核要重提高轻现状 课程考核评价目标不能以学生在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 的现状如何为指标,而在于学习前后学生在两种能力上所表 现出来的差异的大小。课程考核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能力 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是对职业技能现状的定位,因此目标着 力于“前后差异”而不在于“能力现状”。 (三)课程考核要重激励轻评定 课程考核评价成绩的作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在于对学生的作业能力进行“贴标签”;评价的意义在于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比较有权威的反馈,使得学生意识到 自己的努力正受到别人的关注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更为有兴 趣。而以往“标签式评价”旨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定位, 从而使得学生认可并接受自己能力的现存水平。这与综合性 能力培养的目的相违背。所有评价方式要适当考虑如何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要重创新轻守成 课程考核评价要着眼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间 的各种结合点的发现有多少,在学习中对这些结合点的实际 应用有多大程度的创新。而简单重复学科知识对选题的应用 在评价中则归于较低水平的应用。 五、总结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高职教 育的模式还存在不少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模仿,但总体来说。 高职教育要想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之路.就应该 从课程考核体系出发,摒弃普通高等教育所采用的课程考核 体系,摸索出体现职业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 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革。 (上接第82页) 用。使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在现今农 村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情况 下,要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需完善转移支付法 律制度.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 使转移支付顺利实施,避免转移支付受各种人为因素干扰就 要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我国虽然一直都有转移支付的实 践,但至今尚未出台转移支付法,因此,要尽快出台一部《转 移支付法》,对转移支付的方式、原则、支付的方向、法律监督 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 中西部偏远地区公共服务的支付偏向。 2.完善预算法律制度。扩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 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尤其要加大财政在农 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 公共基层设施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法律制度。鼓励市场主体投资 前面提到,市场应该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准公共 服务)的提供主体,但鉴于公共服务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回 收周期长等特点。这就需要国家法律政策对私人部门投资于 公共服务给予一定的法律、政策支持。如银行资金信贷方面, 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给予宽松的 放贷条件、较低的贷款利率、较长的还款期限,在税收方面给 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等。 (四)促进城乡、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1.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 完善的制度性原因,要改变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实行工业反 哺农业、城市帮扶农村的发展策略,将一定的工业积累、城市 财富用于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的支出。 2.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律制度。促进地区间公共服 务均等化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是导致地区间公共服务不均等 的重要原因,促进全国经济结构合理化是消除地区间公共服 务不均衡发展的经济保证,而要促进地区间经济结构合理化 就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我国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立法较少,散见于财政、金融、贸易等法律制度中。缺 少全国性的和综合性的法律,而且原则性规定多于具体性规 定,许多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制定一部综合 性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 展,进而间接性的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五)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保证供需平衡 供需失衡是使原本就缺乏的农村公共服务更加不足.我 国现行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未能及时反映农村大 多数农民的真正现实需求。这就要求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需 求表达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由自上而下决定到 自下而上确定的转变,由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政 府应该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种类和数量。如加强农村基层民 主建设,建立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听 证制度,对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议要举行公 开听证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机制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J].农村经济,2011(6):44 [2]吕微,唐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9(7)87.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刘大洪.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4. [5]刘大洪.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77. [6]阳建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经济法路径[J].法学2008(5):125. I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