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归纳背诵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归纳背诵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筹建新中国的使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 2、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巩固了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中国由衰落走向强盛的转折点,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的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6、抗美援朝。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司令:彭德怀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打击了美国侵略扩张野心,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第3课 迈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间:1953年制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 1 -

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2、“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3、“一五”计划的成就: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这是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⑦ 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⑧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⑨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人民第一次享有政治权利。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第5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基于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2)1956年

(3)内容:①大会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意义:进入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主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2)时间:1958年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3、探索时期:

(1)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起止时间:1966——1976年

2、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3、过程: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了错误的斗争,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67年2月前后,族精神,提高国际地位。

5、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9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和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

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第6课 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

一、经济建设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煤炭、电力、 机械工业 (2)新型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3)交通运输:建成包兰、兰青、兰新等铁路 二、先进人物: 王进喜“铁人精神”

雷锋人民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第7课 外交事业的拓展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2)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导弹试飞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导弹试爆成功。

3、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4、“两弹一星”意义: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振奋民

- 2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时间:1979年-1982年底

2、评价: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10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一、农村改革的春风

1、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 3、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城市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0年,我国在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3)1985年开辟了经济开放区; (4)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开放沿江沿边

(6)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前提条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成果:21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