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二数 赵海鸿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教材利用“春游-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包括百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和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
此外,北师大版教材是以实际问题的需要来得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的,和以前的人教版以约定俗成来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合理性,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过河”的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4)培养学生想象,思考的能力及探索,质疑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解答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然后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时,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同时将小括号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领会到: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做一做”的练习中,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线,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重点部分让学生交流、合作、新课部分,在“问题情境”牵动下,在老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中,循序渐进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得以加强,在学生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的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愿与他人合作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充分动用现代的好习惯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也逐步养成。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帮助
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反思:
1、小括号作为数学结合符号,学生在学习它之前只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如果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出现错误是必然的,也在情理之中。出现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错误,才能真正体验到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充分展现了过程性教学的意义。
2、经历过程得到结果,并要用结果去应用。所以过程很重要,而应用更重要。在设计之初,我还是希望练习能够有深度,有广度。但是做到后来,我就觉得仅仅是题型的变换,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是我很困惑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