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
A~I 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 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 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 H、I 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
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C.群落 G 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
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 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 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
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C.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
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 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7.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第 1 页 共 9 页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
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C.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9.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10.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1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12.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雪兔和猞猁
13.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 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 C.M、N 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
第 2 页 共 9 页
)
14.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 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 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 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 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 15.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注:
字母 A~I 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 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 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 G、H、I 为发育晚期的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
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C.群落 G 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
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 16.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17.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
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18.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
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9.结合如表所示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 3 页 共 9 页
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A.Ⅰ表示的两个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共同进化 B.Ⅱ可以表示 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 C.Ⅲ表示的物种 1 和物种 2 只能是消费者 D.Ⅳ关系中物种 2 比物种 1 同化的能量多
20.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
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二、填空题
21.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 1 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 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 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 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 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木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 (填 “能”或“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 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变化是 。 (3)分析图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 “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 。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 关系的调 控。
22.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 的调查结果如表。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 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第 4 页 共 9 页
。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两点即可)。
(答出
23.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 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 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 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 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 最小样方面积是 。
24.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 1 所示,其中 A~I 表 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 2 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请据图回 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 。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 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 。 (2)图 1 中 A~I 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 。C~E 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 力稳定性 (填“增强”或“减弱”)。 (3)图 2 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 K 值的数据为 ,捕食者的数量为 时,其种群 的增长速率最大。
第 5 页 共 9 页
25.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 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 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 数,结果如图。
请据图回答: (1)如图是采用 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 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 有 结构。
(2)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 (填“增加”或“降低”),主要原因是 它在与灌木、草本的 (填种间关系)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3)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 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 程发生的是 演替。如果第 2 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 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 (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
第 6 页 共 9 页
答案解析
1.解析:选 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
些特点设计。 2.解析:选 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
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 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 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解析:选 C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以称为一
个种群;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群落 G 的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的物种丰 富度大于多数群落;群落发育晚期,空间资源有限,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少。 4.解析:选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但遇到特殊情况,如地震,可能会造
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
5.解析:选 C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
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 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 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6.解析:选 B 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
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地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 后,物种丰富度、总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产量、生物呼吸量基本保持不变。 7.解析:选 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8.解析:选 C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
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 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 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 9.解析:选 B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
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题中所给演替 类型发生在火山岩上,因此属于初生演替;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 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 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 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所以说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 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的植物为地衣,其次是苔 藓,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机物,才会出现动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 物为植食性动物。
10.解析:选 D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
和猎豹具有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 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其肠 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 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 必须有生产者。
11.解析:选 D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
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 境。 12.解析:选 D 曲线的变化表明,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 争关系,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13.解析:选 C 由起点可知,曲线①②分别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
物种组成在发生变化,M、N 点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14.解析:选 D 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
密度;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 长;福寿螺引入后破坏了该地区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 绝;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会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
第 7 页 共 9 页
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 15.解析:选 C 观察图示可知,群落 G 的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高于群落 H、I 的同一
层次。 16.解析:选 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
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 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 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17.解析:选 C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
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 增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由于森林中同 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 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 18.解析:选 B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灰桦所占的百分比由
100%逐渐降低为 1%,即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更换前和更换后比较,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 最终演替的方向。 19.解析:选 B 表中Ⅰ表示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互相抑制,说明二者所需资源相同
或相近,为竞争关系,竞争关系会促进二者共同进化;Ⅱ表示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 害,且物种 1 生活在物种 2 的体内或体表,为寄生关系,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为寄 生;Ⅲ表示的物种 1 和物种 2 相互作用对双方均有利,应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大豆、根 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但大豆不是消费者;Ⅳ表示物种 2 以物种 1 为食,在捕食关系 中营养级越低的种群同化量相对越多,所以物种 1 同化量大于物种 2。
20.解析:选 D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在减少,说明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无法判断种群密度 是上升还是下降。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 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二 、填空题 21.解析: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一 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树木越来越多,输入该生态系 统的总能量增加。 (3)图 2 说明,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 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 相对静止。 (4)由图可知:树线上升幅度受到植被厚度指数的制约,即树线上升幅度受种间竞争关系 的调控。 答案:
(1)样方 不能
(2)次生 增加 (3)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指数呈负相关 相对静止 (4)竞争 22.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A 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B 乔木树种老年树、成 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C 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 属于增长型。 (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 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 (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 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 8 页 共 9 页
从而引起演替。 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3.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 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 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 (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 15 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 40 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 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 (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 环速率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 (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因此,坐标曲线中最下面 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 S3 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 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 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24.解析:
(1)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2)图 1 中 A~I 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 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抵 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 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 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 N2,则引起捕 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 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 捕食者的数量在 N2 和 P2 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 K 值为 N2,捕食者的数量为 P2/2 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1)垂直结构 种类数 (2)次生演替 减弱 (3)N2 P2/2 25.解析:
(1)调查植物的数量可采用样方法,对调查结果用坐标曲线的形式呈现,属数学模型,该 模型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2)由退耕的土地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 木、草本的竞争过程中,具有更强地获得阳光的能力。 (3)分析曲线图,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 6 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 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如果第 2 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 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 间提前。 答案:
(1)样方 数学 垂直 (2)增加 竞争 (3)6 次生 提前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