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格式规范&稿件范例

格式规范&稿件范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标题:宋体四号加粗,居中(若为骈句形式,中间以空格相隔);若有副标题,前加破折号,宋体五号加粗,居右;若有小标题,宋体五号加粗,居中。

电头:缩进两个字符,宋体五号加粗,形如:本报讯(记者xxx xxx)。(注意:“记者”后无冒号,不空格;各记者名间以空格相隔)。

正文:宋体五号。

①全文标点必须为中文标点,严格禁用英文标点。(此为常见错误,尤其是引号、逗号、破折号、省略号,常见中英式混用,请注意上档键的切换)。

为让大家更明确中英式标点区别,以下将例举部分:

中式: 。 , “” () —— ;

英式: . , “” () ---- ;

②避免“一逗到底”,灵活使用顿号、分号与句号。鼓励正确使用分号,使句子层次更加分明。

范例:

慷慨激昂论时事 阅古谈今辨风云

——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来校讲座

本报讯(记者刘博睿)9月13日晚,由国际问题专家、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时殷弘教授主讲的“革命,革命之后与现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主题讲座在学术交流中心礼堂举行。

时殷弘教授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出发,通过解析为什么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由来。接下来,时教授重点阐释了近代以来各种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冲击与改变。在分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时,时教授着眼于当今时事,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为案例进行讲解。他指出:“南海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与领土争端的基本立场。”时教授还针对当前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国家改革发展的关系等。最后,时教授特别强调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并进行了分析,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在人大,时教授就以授课激情澎湃、课堂气氛热烈著称,讲座的现场也印证了这一点。时教授富于激情与活力的语汇贯穿整场讲座,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热情,台下同学无不认真倾听。

本次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团委主办,校学生会学习部承办。作为迎新活动的一部分,全体13级新生参加了本次讲座。会后许多新生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今后能够更多的参加这类活动,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汗水和泪水,只因与校报有关

——专访校报第三任主编孔婧杰

本报讯(记者袁亮杰)初夏的北京,暖意阵阵,微风习习。在一个平静的傍晚,我们的主人公告别一天的忙碌,与记者一同静静整理思绪,分享她在校报的收获与体会。她,便是校报第三任主编、国经系07级——孔婧杰。

回忆青葱岁月: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大一时,院报还不叫‘院报’,叫‘国关传真’。我自认为文字功底不错,也想体验一下采访,就报名参加了。”回想起大一时的青涩和稚嫩,孔婧杰微笑着向记者讲述那时的经历,“现在想想,我们当时都好小,在当时的主编品姐的带领下,大家都很开心。”采活动、写稿子,初当记者的孔婧杰争着抢着干活儿,再苦再累也不怕,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当时好多活动都是我去采,领导和老师都认识得差不多了,不过他们可未必认识我,可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又来了’,都不耐烦了吧。”

正因为记者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二时,孔婧杰开始担任责编,且常年驻守最为重要的一版。“我们曾经跟主管校报的唐老师商量过今后校报的内容,唐老师明确说,二三四版可以做得稍微活泼一些,但一版必须是一个正儿巴经‘新闻联播’的样式,这个不能动。”学校一有活动,孔婧杰就会带着记者,亲自到达现场,看看会场布置、座位安排,跟工作人员了解一些信息,告诉记者注意事项……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即使是责编,也要分担记者的很多工作,这就是认真踏实的孔婧杰。

细述艰辛历程:把忙碌留给白天,把眼泪留在晚上

从第13期院报起,孔婧杰接替戴婕,成为院报的第三任主编。在她刚刚上任,就迎来了一项特殊任务。“当时我大三,我们系的专业课正好都加上了,但因为忙院报的事情,我一共也没上过几节课。”原来,那年九月,国关迎来了60周年校庆。这是院报自创刊以

来所经历的最大规模的一系列活动,记者和编辑们忙得不亦乐乎:跑会场、采活动、访老师、赶稿件……分头采访,共同协作,院报“校庆特刊”终于出版。总共12版篇幅,记录国关60载辉煌,其中凝结了院报人多少汗水与泪滴。

“那几天我每天晚上2点才睡,早上6点半就得起。”谈到那段时期的辛酸历程,孔婧杰直言太累,“有一天我忙了一整天,晚上却怎么都睡不着。翻来覆去到凌晨3点,从床上爬起来,我一个人走到寝室的走廊里,默默地哭,怕影响其他人,也不敢放声大哭。后来活动结束,我就病倒了,过了好久才康复。”身为主编,肩上的责任之重,自然不言而喻。为了完成好工作,为了带领好师弟师妹,为了让院报健康成长,她唯有把忙碌留给白天,把眼泪留在晚上,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这就是敬业奉献的孔婧杰。

感悟成长收获:责任•能力•院报情

在我校新闻中心成功当选首都校媒联盟主席团单位之后,孔婧杰已成为一名大四的准毕业生。怀着无比留恋与不舍,孔婧杰离开工作了三年的院报,将院报主编的工作交给国政08级的周方茹。毕业后,她来到毕马威,在税务行业开始了新的工作。

工作之后的孔婧杰越发觉得,院报的经历使她成长了太多:“我现在再怎么加班到十一二点,都觉得没什么,因为毕竟在院报历练过,什么磨难都受过了,真的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在里面。”同时,她坦言:“我现在的工作很多时候会直接跟客户接触。那些与人沟通,和他人交流的技能和经验,不夸张地讲,我都是在院报时学会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院报那一群可爱的朋友们。“大学时候的友情是一生中最宝贵、最纯洁的。我的大部分朋友,特别是那些彼此觉得真心实意、值得一辈子交往的好朋友,都是通过院报结识的。我们在一起工作过,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这种感觉以后真的很难

再找到。”

采访最后,孔婧杰送上了她对校报人的寄语和希望:“毕业之后,院报经历了很多改革,很多变化,现在都改名叫‘校报’了,版面也更炫,更好看,我觉得这些都挺好的,我都很喜欢。虽然平时关注得不多,但我从心底里一直很看好咱们的校报,为它一步一步的成长而高兴,也为一代一代校报人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比起我们那时候,现在的校报团队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分工肯定更加明确,工作也能做得更细。好好努力,相信今后的校报人肯定能把咱们的报纸办得越来越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