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意思是一个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见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金,秦时指的是黄铜。那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谁?
一字千金的主人公是:吕不韦。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的统一,就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吕不韦做为秦国上层掌权核心中的关键人物,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充分发挥的促进作用就是不可以忽略的。
吕不韦出身阳翟富商,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但是因为讨厌异人的母亲夏姬,因此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赵国由于与秦国交战因此十分轻视异人。为此其处境有些困窘。吕不韦却从商人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认为奇货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资“货物”,获取以便有朝一日赚取名利,也就是一个政治交易。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支持异人取得王位继承权。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成为国君,必将与吕不韦共享天下。
于是,吕不韦立即拎了大量财宝回去至秦国谒见太子安国君十分疼爱华阳夫人。吕不韦竭尽全能劝服没儿子的她(生过一个,倒下了)认异人为自己亲生儿子,并通过她建议安国君派遣人将异人送回秦国,更名子楚。此后,安国君应允华阳夫人建议立子楚为太子。几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国君搞了国君,即为秦孝文王。孝文王继位时一年后死,子楚如愿以偿,接任国君,称作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思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就是很低的,通常都被人们看不起。吕不韦虽然搞了宰相,但文武百官都确切他的过去,既瞧不起他,也破口大骂他。吕不韦也十分确切自己的处境,晓得必须想要办法去提升自己的声望。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并以此互相夸耀、竞争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招集门客展开商议,看一看如何能够提升他的声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领兵出战,攻灭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去践行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道:“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以弱胜强了,回去也再升没法官,因为没比丞相还低的职务了。关键的就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破釜沉舟的把握住,万一战争失利,结果可以适得其反。”他接着问其它:“除了其它的不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我们大家都清楚,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著有《春秋》;孙子很会打仗,他写了《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听到了很高兴,就立即非政府他的门客已经开始这项工作。他再分门别类,编制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总计20多万字。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懊恼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来。
“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则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