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4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pr.2006 V01.7 No.2 第7卷第2期 (Social Sciences) 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沈火明,葛玉梅 (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31) [关键词] 基础力学;基地建设;教学资源;教学平台 [摘要] 结合国家教学基地建设,西南交通大学以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 主线.以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了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与实 验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全国,特别是西南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 范与辐射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6 J02—0081一o4 Construct Teaching Resources Actively and Promote Teaching I form in an A11.round Way SHEN Huo—ming.GE Yu—mei (Department of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 1,China) Key words:basic mechanics;ba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platform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urction of the National Basic Course Mechanics Teaching Base,guided by the shift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concepts,taking as the main th ̄ad the reform in mechanics course system,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and with a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engineer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we have consturcted advanced and th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platform.Therefore,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wiht unique features,a good example to the nation and the southwest region in particular,have been scored in such aspects as the reform in both c ourse and experiment teaching,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nviornment. 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国家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 一、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地(备案)建设,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 导,以改革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体系为主导,以建设 (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 精品课程为中心,以实施教改项目为重点,深化课 我校从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的人才 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 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地分析基础力学课程的地位和 设,构建了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取 作用,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等方 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各类教学改革成果特色鲜 面的差异,以及不同专业的要求,按模块化结构形 明,辐射面广。 成了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与 [收稿日期]2005 ̄3-29 [基金项目] 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05) [作者简介]沈火明(1968一),男,江苏苏州人,副教授,博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科技活动构成的层次结构合理、教学目标明确、课 程资源丰富的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 工科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 实 繁学I l工程实践与科技活动 主干课群 提高课群 理 材 基 力 基 提 工 大 大 工 用 开重 论 料 础 学 本 月 程 学 学 程 力 放点 力 力 力 专 实 设 实 生 生 实 系学 实 学 学 学 题 验 计 践 力 力 践 列在 验 坏 型 型 学 学 参 讲工 室 实 实 ^ 兄 论 观 座程 向 训 验 验 赛 文 中 本 练 活 实 的 科 动 践 应 生 。 丁 丁 突出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 新能力、验证能力、工程实践 的传授,应用和进 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一步拓展深化 图1教学体系框架 (二)教学资源建设 1.积极承担教改项目 为切实保证教学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学校不断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推进 精品课程建设。200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 级教改项目7项,校级各类教改项目4l项,积极进 行教学资源建设。 2.开展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对课程体系进行 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主要有:(1)精练内容,突出 “三基”。如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将拉压、扭转、 弯曲等基本变形形式的超静定问题、应变能及能量 方法问题集中讲授和讨论;将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内容合并,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加强了相关内容 之间的内在联系。(2)跟踪学科发展,更新课程内 容。如在理论力学绪论教学中增加了该学科方向 的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向;在动力学专题中增加了 力学系统的稳定与分叉。(3)传统内容与工程实际 相结合。如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结合典型工程结 构,讲授连续梁受力、框架受力、高层建筑等结构受 力的特点,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到现场实 践。(4)加强力学课程间相关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如对理论力学虚位移原理、力学建模、定性分析等 内容,在讲解时,各门课既有所侧重又注重它们之 间的联系。… 3.进行教材建设 积极编写出版系列教材和教学辅导书。按承 担的国家、教育部等教材建设项目的要求,及时总 结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编写出版国家 级教材2部、教育部教材1部、新型电子教程2部、 其他教材和教学辅导书l3部。其中,我校孙训方 教授编著的《材料力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2年在修订改革基础上出版第四版,被国内众多 院校广泛采用。该教材由台湾科技图书股份有限 公司出版的繁体字版本,被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大学 使用。2004年该教材又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计划立项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 4.研制电子教程 近年来基础力学教师主动适应现代教育技术 和信息化的发展。研制了理论力学多学时电子教 案和中少学时电子教案,以及材料力学多学时电子 教案、中少学时电子教案和英文版电子教案共5 件。电子教案的应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形 象化,加深了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 解与掌握,受到同学广泛的欢迎。 5.开发智能型远程作业系统 结合国家级教改项目,开发研制了智能型远程 作业系统。该系统实现作业与考核工作的题目设 计、答题、评阅、评分、评讲、总结、作业管理和问题 跟踪等环节的全程微机化和网络化,具有智能型、 开放性和多层次等特点,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 担,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提高作业和考核环节 的教学质量。 6.建设力学基地网站 为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建设和开通了力 学基地网站。网站上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教学 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主讲教师的现场教学 录像,力学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报告, 力学习题、力学网上作业系统、网上答疑系统,学生 习作、新书介绍、力学名家介绍、力学主讲教师介绍 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信息 和便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可以与教师交 流,也可参与答疑讨论、进行网上实验预约等。 7.参加试题库建设 两年来,我校结合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 项目,积极参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国家试题库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沈火明 积极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83 建设工作,帮助推进课程考试考核改革。 (2)拓展业余实践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在课 程学习之后,能尽快得到巩固和应用,积极拓展业 8.购置各种英文专业教材 购置各种英文专业教材,研究国外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本情况,同时建设 研制《材料力学》(英文版)的电子教案,并在工程 力学班、工程结构分析班、茅以升班等班级中开展 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双语教学试点,取得了较好 余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了“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系列讲座资源库,如“力学学科前沿发展介绍”教师 主题讲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系列录像资料片 等;结合举办校力学竞赛和培训参加全国大学生力 学竞赛的同学,编写了系列学生练习题、培训题、竞 效果。 (三)建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1.建设和开发教学实验资源 为建设好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开发了系列新型实验教学装置。目前。基础 力学实验教学体系由基本实验、提高设计型实验、 工程实践型实验构成,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资源、 提高设计型实验资源、工程实践型实验资源。自行 研制的系列新型实验教学装置共12类67套。 通过基本实验,测定基本力学量。验证相关的 理论公式及结论,加深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初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论力学、材料 力学基本实验有12个。 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难度较大、综合性 较强的提高型实验;或者通过学生自选实验项目、 自定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实验、自己总结分析。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提高设计型实验有8个。 通过工程实践型实验,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研 究项目成果,了解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深化力 学知识的工程应用。工程实践型实验有7个。 基本实验资源、提高设计型实验资源、工程实 践型实验资源的建设,不仅适应了高校学生数量大 幅增长的需要,保证了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的锻炼,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开发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努力开发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课内 外相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 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育人环境。 (1)建立工程实践参观教学基地。工程现场的 参观学习是工程实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校内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有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 验室、强度与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结构中心、工 业中心等。校外的教学基地有成都机车车辆厂、都 江堰水利工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 赛题;结合“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基础力学综 合训练”等课程,举办了力学小论文征文活动,将征 文活动中优秀的论文编印成册,形成了学生学习成 果资源。 二、成果及特色 (一)标志性的成果 1.基础力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好。我校开展的 教学质量学生网上评价表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连续3年学生满意度均为优秀,两门课的总平均分 为全校课程的第一名或第二名。在教育部组织的 本科教学优秀评价和历年来学校各专业评估中。基 础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了校内外专家和学生 的肯定。例如,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优秀教学评价 中,随机抽取了一个自然班的理论力学试卷,专家 组对试卷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优良,被随机抽测 学生的力学考试成绩优良。 2.我校学生在历届全国力学竞赛中取得优良 成绩,在已进行的四届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均获奖 项,其中1988年首届全国青年力学竞赛,我校获奖 的本科生人数居参赛学校之首,被授予团体优胜 奖;1996年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39名获奖者中,我校占5名之多,再次获团体优胜 奖;2004年举办的第五届力学竞赛中,预赛成绩前 100名学生中我校有5名学生。【2 3.编写出版了系列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辅导 书。如孙训方教授编著的《材料力学》教材。 4.材料力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被 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校级教学成果获奖多,共获 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教学 和教改论文40多篇。开通了力学基地网站和理论 力学、材料力学精品课程网站。研制开发了远程作 业系统和系列新型实验教学装置。 (二)成果的特色 1.坚持“改革、求实、创新”的教学理念,围绕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才培养目标,以改革课程体系为主导,以精品课程 建设为中心,以实施教改项目为重点,全方位推进 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了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涵盖纸 质教材、电子教程、网络课程、网上作业答疑系统、 网上实验预约预习系统等),进行了多媒体组合教 学。在高级别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新型的实验体系,基 本形成了基本实验资源、提高设计型实验资源、工 程实践型实验资源。组建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 基础力学实验中心,开发了一批设计型和综合型实 验装置,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3.结合“2l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 项完成的“智能型远程作业系统”,首次对作业环节 进行了改革,并实现了作业智能化评价。 三、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 本着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采取多种 方式向西南地区和全国高校介绍、推广教学改革成 果,发挥教学成果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外 交流,将基础力学的教改成果向西南地区和全国高 校推广示范,发挥好辐射作用。作为“西南地区基 础力学协作组”的组长单位,多次主持召开“西南地 区工科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同时积极 参加全国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承办了1998 年“全国中青年教师基础力学讲课竞赛”。先后接 待了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四 川大学、西华大学、西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 大学、河南大学、越南河内交通大学等十多所国内 外高校的教师和领导来我系参观考察。 2.我校孙训方编著的《材料力学》曾获教育部 优秀教材一等奖,已连续再版四次,为国内众多院 校广泛采用,发行量在同类教材中排名第三,在全 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智能型远程作业系统在我校力学课程和物 理课程中已成功使用,并在数学、物理、力学的全国 性基础教学工作会议上多次演示,反响强烈,许多 兄弟院校对此系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该 系统是教育部在网上惟一向全国发布的网上学习 平台,并在“2003年中国国际教育技术博览会”上 展出。 4.推广实验教学资源。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压 杆试验台、材料力学行为多功能实验台等新型综合 实验装置已形成产品,实验装置先进、实用,已为武 汉大学、河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 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北京建工学院、西安公路 交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购置采用。 5.基础力学教学资源使我校特色优势专业的 大批学生受益,并对校内其他基础课程起到了示范 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火明,葛玉梅.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O4,(6):23—25. [2]沈火明,葛玉梅.在力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几点 思考[A3.2002海峡两岸力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c].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5. (责任编辑:舒莉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