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常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来源:意榕旅游网
常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分布式结构是相对于集中式结构而言的,整个应用系统的执行是分成多个不同的部分并且执行在不同的机器之中。常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有两层C/S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和三层C/S体系结构。 (1)两层C/S体系结构

两层C/S体系结构将数据存取和应用程序分离开来,由数据服务器执行数据操作,客户机来执行应用程序。用户在客户端通过网络同服务器打交道,客户端包括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网络上传送的数据主要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的请求以及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响应结果和出错信息。

两层C/S体系结构能较好的实现分布式机制,它优化了网络利用率,减少网络流量,客户机只把请求的内容传给服务器,服务器也只是返回最终结果,系统中不必传输整个数据文件的内容。两层C/S体系结构响应时间较短,其原因之一是网络的流量减少了,特别是如果允许在本地留下远端数据库的副本时,数据查询的性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通过把应用程序同它们处理的数据隔离,可以使数据具有独立性,这样,服务器就能对数据的存取进行充分而且有效的控制,未通过鉴别和授权的用户将无法对数据进行非法访问,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然而随着信息系统结构的复杂和规模的日益扩大,两层C/S体系结构成功的背后却逐渐暴露出其构架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客户端处理能力要求高,数据显示和数据处理都由客户端完成的工作方式增加了客户端的处理负担,对客户端的软硬件性能要求高,增大了系统投资规模。代码的可重用性差,客户端的处理逻辑和代码只能为其单独使用,导致重复开发,延长了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成本。系统可维护性差,系统数据处理逻辑或业务逻辑的改变需要修改每个客户端的数据处理程序,为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可扩展性差,由于受到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有效连接数目的限制,两层式应用程序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扩展困难,不利于用户应用系统的逐步完善和扩充,也不能很好地保护用户已有投资。

(2)三层C/S体系结构

为了解决两层C/S体系结构存在的不足,业界提出了三层C/S体系结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界面同业务逻辑分离,将系统按功能划分为几层,分别置于相同或不同的硬件平台上。一般划分为以下三层:

表示层: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即人机界面,是用户与系统之间交互信息的窗口,主要功能是指导操作人员使用界面,输入数据、输出结果。它并不拥有业务逻辑,或只拥有部分不涉及业务核心的应用逻辑。

业务层:是应用系统的主体,也被称作业务逻辑层,包括了系统中核心的和易变的业务逻辑(运作方法、管理模式等),它的功能是接收输入,处理后返回结果。 数据层:即实际意义上的关系数据库,负责管理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完成数据操作。业务层在完成业务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层存取它管理的数据,或请求数据层的数据服务。

三层C/S体系结构如上图所示,其与两层C/S体系结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三层C/S体系结构中由应用服务器来完成与数据库服务器的通信,这既减轻了客户端的负担,也降低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代价,使数据库服务器不再忙于与客户端的通信,从而专心于数据服务。 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因为应用逻辑主要存在于应用服务器中,当应用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需要对应用服务器中的程序做出相应的修改,而几乎不影响客户端,因此也就不需要逐个更新客户端程序。 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由于应用服务器把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分开了,所以客户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同时也为系统增加了一层安全控制,减少了非法入侵者非法访问和破坏数据信息的机率。 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各层逻辑上是独立的,三层既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也可以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上,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整各层的软硬件处理能力,灵活地扩充系统的服务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