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是不是佳作,除了流畅的语言、准确的用词、丰富的内容等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看作文的立意是否高、是否新,立意是否有创新性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直接体现文章的价值。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新意、立意高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呢?我认为,在作文的立意中,可充分利用辩证的观点,反其道而行之——“反弹琵琶”。这种方法如果用得恰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弹琵琶”其实就是言之有理地与个别老观念、个别观点唱反调,且能紧密联系社会和时代发展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任何问题都可以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反弹琵琶”是一种逆向思维,要求创作者能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地谈出自己的新看法,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人们通常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定理。它也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春天是一年之中的黄金时间,早晨是人们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样的时光更宝贵、更该珍惜,而我们却利用如此宝贵的时光去订计划,而不是先订好计划然后付出实际行动未免可惜。所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时代的步伐快了,时间更宝贵了,更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一分一秒,那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就未免落后了。所以我们何不来个针锋
相对的“一年之计在于冬,一天之计在于晚”呢?就是说,在干完一年工作的冬天,我们无所事事或游玩的时候,就应该准备好明年的工作,打好明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该利用黄金时间多做工作,而不要到春天才忙于定计划。这岂不比“之计在于春”好?还有,在晚上,我们在总结一天工作的同时,也该考虑一下明天的工作,确定明天的“一天之计”。我们何不在床上,在睡觉前,就确定好明天的“一天之计”?第二天起来,我们就不会匆匆计划今天的事,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利用早晨多干点事,不是更好吗?
所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多多少少有点不符合时代要求,只有“一年之计在于冬,一天之计在于晚”,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看来,我们如果大胆地提出自己新的看法,言之有理地加以论述,就会在立意上有所创新,说服力也会更强。 又如,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人们普遍都会墨守这句话,并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乍一听,有道理,但细细一想,并非如此。在提倡主人翁精神的今天,在大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今天,“狗拿耗子”的精神,果真多管闲事?再说“拿耗子”这样的事也算闲事吗?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说“狗拿耗子,并非多管闲事”。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狗拿耗子”的精神,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学习“狗拿耗子”的精神,那些耗子以及像耗子一样的人,就不敢如此猖狂了。难道耗子只有“猫”拿得?难道眼睁睁地看见“耗子”危害人民而不闻不问的“狗”就
是好“狗”?再说现在“耗子”如此之多,“猫”又不是很称职,“狗”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为人民拿拿“耗子”,有什么错呢?而有人偏偏不理解,用这样的话来打击先进。
故此,我们大家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不把有些事当做闲事,多干一些被有些人认为是闲事的事,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爱,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飞速发展。 这样看来,许多看法的确有问题,也有“反弹”的必要,“反弹琵琶”确实是别有韵味,如果会弹,确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的立意会更新、更高、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此外,还有“老牛拖车——慢慢来”,过去正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与邓小平理论中的“胆子要大些、步子要快些”是不相符的、是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什么“生于忧患”,难道我们安于忧患,乐于穷困?我们何不追求安定团结的环境,何不来个“生于安乐”呢?还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为有米之炊的还算是巧妇吗?我们要学深圳特区这个“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学习她“借鸡生蛋”的经验,真正从“无鸡”到“有蛋”,从“无米”到“能为炊”。这样说来,何不说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呢?
所以,我们要善于思考,积极创新,破除一些陈旧观念,不墨守成规。努力创新,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禁锢,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作文的立意才算是高,才能写出我们的心声,创作出精品。
也许有人会说,“反弹琵琶”的表达效果既然那么好,那我们在作文的立意中可以多搞“反弹琵琶”,为了创新什么都可以“反弹”。然而,“反弹琵琶”也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调都能反弹。有许多真理是不可以乱反弹的,如“太阳东升西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是反弹不得的,也是无法反弹的。
总之,“反弹琵琶”法只是文章创作的一种技法,如能将“反弹琵琶”的技巧很好地运用到文章的创作中,往往可使作文的立意新颖,立足点高,更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平时可以利用这种技法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一些客观问题。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方向,避免学生走极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责任编辑:庞远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