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习,限制了自己的阅读范围,扼杀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先找出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对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这一问题,主要应从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角度加以解释。我以为,中学生常见的阅读心理障碍更多的是由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一、学校教育因素。
为了应付语文考试,教师可谓煞费苦心。阅读课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对于课文,如果不考课内阅读,就只教字词,或者自由阅读;如果要考课内阅读,则从头至尾字字句句、一点一点地嚼,一篇文章往往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所谓的课外阅读,也纯粹从考试着眼,变成题海训练、专项练习,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文字材料变成了枯燥无味的题目,导致学生厌恶阅读,不能作个性化的解读,更谈不上想象与创造了。 二、家庭因素。
家长是否读书、读什么书直接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从孩子懂事起就开始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上中学后,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阅读指导,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也十分重要。据调查,拥有一定藏书的家庭,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较强;家
长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适当进行阅读指导的,孩子的阅读能力较强。
而且家长给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正影响,如家长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多读书,那只不过是徒劳之举,甚至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从不为孩子购书,孩子在课余即使想读些课外书也没有条件。长此以往,这些家庭的孩子自然不会有读书的兴趣、爱好和相应的方法。
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 建立好的阅读环境 能够有效地克服学生的阅读障碍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阅读兴趣的产生要以阅读选择为前提。鉴于读物数量的无限性、质量的差别性和阅读时间的有限性,以及青少年读者漫无选择的滥读通病,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特别需要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和家长可适当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明确的目标和学习的意义激发阅读兴趣。兴趣靠目标指向。教师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可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兴趣。明确学习意义,以外在阅读契机诱发内在阅读动机,以间接阅读兴趣强化直接阅读兴趣。 二、控制阅读焦虑。
控制阅读焦虑要因人而异。在班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集体
学习的优势,设置一定的学习竞争情境,以唤起多数学生适度的紧张心理。最要紧的是应注意两类学生:一是部分学习困难而自尊心又太强的学生,二是中等生里自我要求过高或因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过大、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难以达到目标的。他们极易产生阅读焦虑。教师应关爱他们,避免因伤害其自尊心而造成神经过敏性焦虑。 三、注重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应侧重于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
1.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我认为就是导方法,并通过反复训练与不断纠正形成习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而不是关于某篇文章的具体知识。应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导学者。导学时教者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以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2.教师要明确阅读习惯的构成及其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1)培养学生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标记可以划线、作特殊符号、圈点等;批注指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注释、说明,或写上心得、摘要、疑问、结论等。这些习惯可在课堂讲读课文时着力培养,是精读必须养成的方法。(2)培养学生略读、快读的习惯。对书本进行略读、快读有助于节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书中的主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四、改革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手段。
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
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教学方法上,首先,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群读群议、自主探究”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增加学生的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感言辨体、入情得意)和阅读迁移(运思及物)两个层面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课文变得好看、直观、生动,扩大课堂阅读容量,享受图、文、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当然,运用时以不束缚学生联想、想象为前提,要谨防阅读中新的思维懒惰出现。同时,由于科技日新月异,阅读空间更为广阔,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但应注意加强网络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现代信息道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