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
1.(2011年9月兖州摸底18题)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2011年12月广州调研23题)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3.(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21题)《全球通史》在描述人类尝试的某一政策时写道:该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这一政策是( )
A.赎买份地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4.(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13题)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5.(2010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二模20题)“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
6.(2009年5月山东省滨州市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下载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资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2010年9月安徽百校论坛高三联考23题)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8.(2010年10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21题)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
1
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9.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10.(2011年东北四校二模32题)“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36年宪法的制定
B.1937年二五计划的完成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完成
12.(2009年4月盐城市高三调研)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相似之处是
A.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13.(2010年11月潍坊市现代中学高三检测34题)(14分)2006中国“俄罗斯年”的举办,加深了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前苏联(1922——1991年)的历史,是俄罗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经验教训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l.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
2
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14.(2009年7月新疆会考28 题)苏联、美国和中国都曾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过重大调整,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十月革命胜利后到苏联成立前,列宁先后实行了哪些重要的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
(3)中国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综上所述,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的改革给了你什么启示?
4
高考文综卷 必修二 专题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解析:考相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认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的“国有化”、“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即计划、余粮收集制等,因此,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赎买份地政策是俄国农妈制改革;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 4.C
5.A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6.B 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因而可通过排除法解答本题。A项不利于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能帮助苏俄渡过三年国内战争,但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C项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的发展;D项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而B项中兼顾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7.D 解析:题中信息说明当时在苏联(俄)实行的是国家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范围上得到发展,借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项正确。
8.D 解析:材料体现出的信息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新经济政策规定,对一些国家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政府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即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正确的答案是D。
9.D 解析: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都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能够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10.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和所学史实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改革有严重的左倾倾向。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1.C 解析:1936年苏联召开了第八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新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工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
12.C 解析: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存在着种经济成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也提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就包含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思想中,排除A,在新经济政策中,并没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除B,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1992年才提出来的,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4分)
5
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分)
(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2分)“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两点即可) 1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颁布《全国共有复兴法》,推行“以工代赈”。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改革(经济建设)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市场和计划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依据。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