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一、填空题

1、所謂文言,是指以 先秦口语 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

2、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因此辨別字的本義主要是憑藉 字形 。 3、形聲字“裁”的意符為_衣_,聲符為__。 4、“以勸事君者”中,“勸”的意義為__鼓勵_。 5、許慎對象形字的解釋是_画成其物,随体佶屈_ 。

6、 _隶变_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_金文_和小篆屬於古文字。 7、“睡”字的古今詞義有所不同,其意義演變的類型屬於_词义扩大 。

8.從時間方面看,通假字和本字是“共時”現象,古字和今字是 “历时” 現象。 9、古書中,用兩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的讀音的方法叫_反切_ 。

10、通常所謂_本义__,是指詞在文字產生時的意義,即文字形體結構所反映的並有史料證明的意義。 11、古代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 文言 ,一個是 白话 。

12、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因此辨別字的本義主要是憑藉 字形 。 13、“牢”字古今詞意有所不同,其意義演變類型屬於 _词义扩大_ 。 14、形聲字“徒”的意符為_辵_,聲符為_土_。

15、許慎對會意字的解釋是_比类合誼,以見指撝__ 。

16、 __隶变 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_金文_和小篆屬於古文字。 17、“睡”字的古今詞義有所不同,其意義演變的類型屬於_词义扩大 。

18.從時間方面看,通假字和本字是“共時”現象,古字和今字是 “历时” 現象。 19.《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中,“瓦”的意義為_纺专__。 20、“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前一“之”字是“连词”,其語法功能是 取消句子独立性 。 21、王維《鹿柴》的韻腳是“響、上”二字,用普通話讀,在聲調上“響”是_上声 _,“上”是_去声 _,這是因為古代上聲_根据声母的清浊,全浊声母的分化为去声,其他的仍为上声 的緣故。

22、一首平起平收的七律,它的第四句的平仄應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 23、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文心雕龍·情采》)劃線處用了 代称 的修辭手法。分別表示 文字 和 纸张 的意思。

24、用干支紀年法,公元2006年是丙戌年,那麼,2019年應該是_己亥_年。 25、《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勝”應讀為 shēng ,這是因為 破读 。 26、“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中的“尋常”和“七十”屬於對仗中的 借对 ,“尋常”借用為 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的意思。

27、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它側重於 通释全章大意 ,如趙岐的 《孟子章句》 。義疏體是一種既要 解释正文 ,還要 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的注解體例。 28、唐人在總結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礎上,由孔穎達等人纂集的《五經正義》,包括 《周易》 、《尚書》、《詩經》、 《礼记》 和 《春秋左氏传》 。

29、明未古音學家陈弟在他的《毛詩古音考》序言裏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堅決反對朱熹的 叶音说 。

30、南宋江北平水 刘渊 著有《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詩人據《切韻》、《廣韻》作詩時“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一百零七韻。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又歸併為一百零六韻。這一百零六韻就是常說的“ 平水韵 ”。

32、柳宗元《江雪》的韻腳是“絕、滅、雪”三字,用普通話讀,在聲調上“絕”是_ _,“滅”是_ _,“雪”是 。這是因為__ 的緣故。 33、一首仄起平收的五律,它的第四句的平仄應為“ ”。

34、用干支紀年法,公元2006年是丙戌年,那麼,2017年應該是_______年。 35、“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心折骨驚”使用了 的修辭手法。 36、古今字的讀音,一般要按照____ ___的音來讀。 37、《荀子•天論》“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 ,“惡”應讀為 ,這是因為 。 38、“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諧音“ ”,與“白”相對,屬於對仗中的 。

39、傳注體是經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訓解 的注解體例,義疏體是一種既要 又要 的注解體例。集解體則是 的一種注解體例。 40、如果假借字的讀音和本字的讀音有別,一般就要按 來讀。

二、名词解释

1、六書 :秦汉以后人们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将汉字分为六类,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反应的是汉字形意联系。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代汉语特有的动词的一种临时用法,它表示的是“认为„„怎么样”这样的意思。

3、詞的本義:造字之初在字形上及文献上可以得到反映的詞的意义。

4、賓語前置:古代汉语特有的动宾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置于动词前面。 5、表敬副詞:副词的一类,用于表示对人的敬意或自谦。 6、輔助性代詞“者”:“者”作为輔助性代詞必须和其他的动词、形容词等组合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在这个名词性词组当中,“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7、異體字:指读音和意思都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8、四體二用:清代将六书分为“四體二用”,“四体”是造字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指“转注”和“假借”。

9、賓語前置:古代汉语特有的动宾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置于动词前面。

10、詞類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詞可以临时充当其他詞来使用,临时具有其他詞的詞性和用法。这主要是名詞、动词等实詞。

11、三平調:为古体诗专用的平仄格式,指诗句的末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体诗最明显的特点特点。也是近体诗要避免的。 12、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13、出韻:近体诗韵脚没有完全使用同一个韵中的字,而是使用了邻韵中的字。 14、互文:也叫“互文见义”,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补充。 15. 流水對: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 16、破讀:

17、平水韻:

18、孤平:

19、並提:

20、脫文:

21、引用:

22、代称:

23、互文:

24、倒置: 简答

一 、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

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 二、官职名

分析“朝議大夫檢校尚書水部郎中行河南府司錄參軍兼侍御史楊廷美”中的职官名称。(20分) 答案:唐宋以来的职官正式确定了散官,职事官和勋官的分别,此外还有爵位,加官,赠官等。 “朝議大夫”为散官。

“檢校尚書水部郎中”是虚衔,指挂尚書水部郎中之名,而并不要履行其职事。 “行”表示阶官高于职事官。

“河南府司錄參軍”是他实际担当的职务。 “兼”表示本官之外兼任的职务。 “侍御史”是他兼任的官职。 三、骈文的特点: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

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骈文和韵文的区别:韵文只要求押韵,但是骈文还要求对仗的。 长短句可以是韵文,但是绝对不是骈文。

四、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