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分析
作者:周佳吉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18期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确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重视水平。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并提出要强化管理,更好的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一、引言
《巴塞尔协议》是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准则,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产生《巴塞尔协议III》。它是针对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所暴露的风险管理问题,对协议II进行的修正与补充,从而体现资本充足率的核心要求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的审慎原则。衡量现代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的抵御能力是否达到充足的标准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一个检验指标,它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具体要求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分别满足11.5%和10.5%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及资本充足率概述
商业银行的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特点,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诠释其含义会有不一样的概念。具体而言,我们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研究集中于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即实有资本,就是监督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持有要求。受《巴塞尔协议》的影响,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发展状况,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少数股权、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主要有: 贷款一般准备、重估储备(可记入数量不能超过70%)、优先股(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距离到期日最后五年,每一年可记入量累计折旧20%)、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券、混合资本工具。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上,既要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也不能持有过高的资本,增加成本。《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加权风险资产由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构成。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现状分析
这几年我国一直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加强监管要求,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不断成上升趋势。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份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各年超过8%的银行家数分别为:2003年8家、2004年30家、2005年53家、2006年100家、2007年161家、2008年204家、2009年239家,2010年281家。
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逐年增加,说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善,达标的资本充足率可以保障本行的安全与持续经营。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多元竞争性发展。在《巴塞尔协议III》实施之后,我国对于资本充足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各银行也在采取措施,提高资本充足率应对该要求。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2012年年报,可以得出得到各年份不同项目的绝对数。2010年、2011年、2012年的资本充足状况为:核心资本为42598.1、53366.6、64340.1亿元,附属资本为10294.5、14417.6、17585.1亿元,资本扣减额为3196.4、3735.4、4057.1,表内加权风险资产为355371.1、431420.7、4057.1亿元,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为53233.7、68819、76108亿元,市场风险资本为273.3、296.3、388.4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10.2%、10.6%,资本充足率为12.2%、12.7%、13.3%。
同时对中国银监会2013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分别为核心一级资本净额72600亿元,一级资本净额72600亿元,资本净额89607亿元,信用风险加权资产679386亿元,市场风险加权资产6304亿元,操作风险加权资产49714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7%,资本充足率12.18%。
在2010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2.2%,2011年为12.7%,2012年是13.3%,呈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续增长的状态,同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持续上升。同时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为: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导致资本充足率上升的是分子与分母的同时增加,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的同步扩大。在2013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2%以上。整体看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发展良好,但是在不同年度与不同银行间,尤其在和发达国家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依旧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首先结合历年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 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总趋势是上升的,但其中波动较大。持有增长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仅仅是得益于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而是我国政策的一系列扶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境时,为了提升国有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通过特别发行国家债券对其进行补充。而且,与此同时我国也不断创建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银行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收购和不良贷款的剥离,从而面对未来做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准备。而后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成立,采用外汇储备对各商业银行注入大量资本。综上所述的这些途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很多而且也达到了国际监管的一定标准,呈现良好的递增趋势。2006年以后,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12%以上,大大超过了国际监管最低要求标准。后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资本充足率略微有所下降,但依旧高于10%。从2009年及以后,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渐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资产也不断改良。然而,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银行其资本充足率通常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就远远不足。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不足之处
(一)资本充足率结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股本构成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组成中能够真正发挥吸收损失效用的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所以《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作出新的规范时,尤其注重了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的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要求直至2019年,普通股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不少于4.5%,主要由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组成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少于6%。
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一级资本主要是由普通股权益构成,远高于市场公认的3%的临界点,但缺少优先股。虽然这种资本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很高,但是依据国际监管的统一标准下,与其他大的银行对比,普通股的权益比率偏高,造成了融资资本成本的提升,对我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也面临股本有限的问题。
2.政府注资形成核心资本比重过大
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注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年基本达到了8%的最低要求。1999年以后,中央政府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行共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解决了四大国有资本监管不达标的问题。之后,中央政府又多次通过中央汇金向中国建行、工行和中行注资。提升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核心资本充足率高的现状。
3.附属资本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资本结构而言,发达国家银行平均都拥有占资本额50%以上的附属资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金在总资本金中所占的比率更小。而附属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现状,会极大的制约抵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
(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等
总的来说,2010年末虽然我国的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都达到了最低的监管要求,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后信贷量的增长和我国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并不能完全抵御银行的风险状况。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良莠不齐,四大行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处于较高水,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并不高。且随着《巴塞尔协议Ⅲ》把核心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确保在4.5%,呈现出,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过低,部分过高的特征。
(三)对风险认识不足,资本管理技术欠缺
我国银行业在业务经营和投资中,对银行面临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没有客观量化分析,对于信用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更没有足够认识,通过将风险量化作为成本定价转移到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均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五、改善资本充足率结构相关建议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状况,通过各种方法来加强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要兼顾盈利性。各银行间也要均衡发展,形成中国良好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中小银行应增强内源性融资渠道
中小银行随着资产的快速扩张,与国际大银行及在我国的外商独资商业银行相比,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偏低。因此,提升我国中小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势在必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假如使用外源性融资渠道中的增资扩股来增加普通股权益,可能会因为普通股发现过大而造成的价格降低,从而影响股东的权益。另一方面,在银行清算时,附属资本才能吸收损失,所以,它的风险预防能力有限。因此,在寻求增加资本的方法时,应该从盈利能力的提高、内源性融资的增强以及风险管理的加强入手。
(二)加强内部管理,差异化营销
随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向客户销售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利润空间相对缩小。因此,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成本管理和内部核算,减小运营成本。同时,商业银行本身应该根据其比较优势,恰当使用自身的资源,发挥自身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满足公司顾客的特殊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同时在销售金融产品时,应该使用差异化战略,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三)加速业务转变,大力发展中间和零售业务
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先进银行相比,虽然我国银行目前的盈利水平逐年增加,但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收入组成的结构来看,传统的利差收入占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间业务如手续费收入等比重依旧很低。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是靠传统的业务模式。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构成表内资产负债,不会形成风险资产。因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提高盈利空间,补充核心资本,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四)加强监管力度,控制银行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银行监管框架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银监会应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出台并适时调整相关法规条款,保持制订政策的灵活,以推动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配合,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可鼓励银行做好自身的资本补充规划和资本使用规划,达到风险和收益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银行进行个别性指导,避免统一对待所带来的整体性损失。
(五)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多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重视只是强调其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操作风险是不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和市场风险的衡量采用的是初级方法,缺少有效的量化手段。因此完善内部信用评级,提高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雅静.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改善[J].经济论坛,2011.
[2]姜建清.以资本办法实施为契机加快银行转型[J].中国金融, 2012(1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杨积勇.基于BaselIII新框架的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研究[D].安徽大学,2012.
[4]刘曜.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王理远.“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型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6]曹立伟.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财经视线,2012.
[7]王露璐.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13(2).
[8]胡怀邦.强化资本约束是银行转型的重要推手[J].中国金融, 2012(16).
作者简介:周佳吉(1990-),男,汉,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硕士,资本市场,浙江工商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