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读解/分析复习题
1、影视作品读解是欣赏者进入影片,打破影片原本的完满、自足的状态,使影片在欣赏者的干预下被分解并重新组合的过程。因为读解需要对影像文本进行分解,这将削弱文本的整体感,因此超越读解的方法是:整体观照,综合评判。
2、《一个国家的诞生》是D·W·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格里菲斯开创的剪辑技巧,后来也成为美国电影一直沿用的技巧,从分类上说是属于“叙事蒙太奇”的一支。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念较为接近。
3、在电影诞生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写实主义传统,梅里爱开创了技术主义传统。
4、早期美国电影中拍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的是埃德温·鲍特,他也被公认为发现镜头是影片最小组成单位的人。
5、世界上第一部包含对白的有声片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 6、著名的乌发公司,又名“宇宙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是德国支持下,由德国各大卡特尔集团支持建立的。因此德国的电影运营方式与其他欧美国家都不同,反而类似苏联的国家支持和控制的形态。
7、1962年,一批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宣称要“创办德国新电影”,他们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德国评论界将“新德国电影”比作一个人,法斯宾德是头,斯隆多夫为四肢,文德斯为眼睛,赫尔措格为意志,克鲁格是心脏。
9、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具体表现:
(1)制造表面和局部的真实幻觉;
(2)对灯光、道具、服装等方面的追求有唯美主义倾向;
(3)以内景为主的时空蒙太奇处理;
(4)流畅的连续性追求。
10、法国“新浪潮”开篇作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与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后者启发了后来的“新好莱坞”发轫作之一《邦尼与克莱德》,这部美国影片是根据三十年代两个令人心悸的抢劫犯邦尼·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生平改编的。
11、电影中涉及三种时间:现实时间、放映时间、电影时间(心理时间)。最影响观众和电影节奏感的是最后一种时间,这也是蒙太奇最关键的作用之一:人为分割时间,调节影片节奏。
12、“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1959年,获当年度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第26届威尼斯国际
电影节金狮奖);阿仑·罗伯·格里叶导演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从五点到七点的克列奥》(1962年);亨利·科尔皮导演的《长别离》(1961年);玛格里特·杜拉导演的《音乐》(1966年)、《恒河女人》(1972年)、《印度之歌》(1974年)、《卡车》(1977年)。
13、叙事学电影清理方法包括格雷玛斯动素模型和符号学矩阵。
14、《邦尼与克莱德》是警匪片、公路片和爱情片的类型综合。
15、影片《卡萨布兰卡》的基本情况介绍和角色分析:
影片《卡萨布兰卡》是1942年华纳兄弟出品,由编剧朱里叶斯·爱泼斯坦根据舞台剧《人人都去里克酒店》改编,迈克尔·柯蒂斯导演。
角色分析:
(1)一般采用一对主角,1~2配角。
(2)配角对主角造成的作用是:阻碍——由于配角的存在,主角不能随心所欲。他们之间一般是敌手的关系,尤其是在爱情片中。然而由于此片力图用宏大主题置于个人之上,因此,敌手的关系并未发生直接冲突。(换言之,如果是普通的三角恋爱影片,男主角和配角之间一定会有直接交锋。)其他再有3组以上的次要人物作为陪衬。
(3)男主角:沧桑、冷硬外表下有一颗多情的心,外表只是掩护。关键时刻能够抛开个人情感。女主角:温柔美丽。对感情忠贞,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其外表存在大于其精神,她在片中没有太多自主权的典型女性形象。
(4)黑人:典型的少数族裔表现方式:饶舌、感情丰富、善于歌唱。身兼仆人与表演家二职。(孩子气)。(华人:男性气质缺失:要么模范族裔形象:彬彬有礼、富于智慧、然而缺乏男性气质,要么代表“”,阴险毒辣、神秘莫测。女性要么充满东方意象的妖女,要么是驯服的被征服对象。)
(5)雷诺:扁平人物加上一些转折面:不乏小智慧的坏人,充满权衡能力,最后被迫发挥关键的作用。
16、类型电影的定义和基本元素:
①类型电影的定义
类型电影——“~是艺术创作商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制片厂商为了攫取最大利润而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影片制作模式——类型。类型电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受艺术创作规律和商品生产规律双重制约,但后者起主导作用。
2、有固定的构成元素,背景、人物、情节大多雷同;有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语法,人物造型、道具运用都有特定的含义;
3、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表现他们的理想或情绪,能反映某一时期居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但它并不严肃正面地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娱乐性的。美国类型电影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故好莱坞又有‘梦幻工厂’之称;
4、为刺激观众,它往往直接诉诸画面的表现力和动作性,用直观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如西部片中的决斗,音乐片中的歌舞,恐怖片中的鬼怪等。类型电影注重的是作品的共性。”
类型电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类型电影不受国家地域,包括中国武打片、日本武士片、印度歌舞片等,各自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也包括美国类型片。狭义类型电影仅指20世纪3、40年代,美国好莱坞盛行的在制片厂制度下遵循严格的创作方法和生产程序制作出来的多种类型的影片。这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必然产物,完全从商业和票房
价值出发,把电影生产规范化、程式化,将电影艺术商品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当时电影公司在1930-1945年间,每年按固定模式生产500部左右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类型电影。从而将类型片生产推向极致,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大公司出于最大盈利的需要,对观众欢迎的类型反复仿制,直到这种类型为观众所厌倦为止,再换另一种曾经流行过的类型片进行生产。所以说经典好莱坞的影片生产是工业化、流水线化而非艺术化的。
在故事片项目下,大家较为熟悉的类型片有西部片、强盗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体育片等,各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有交叉。
② 类型影片的基本要素
类型片一般说来有三个基本元素:
1、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里的铁骑救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等;
2、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仇视人类的科学怪人;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代表的森林,象征危险的宫殿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
这些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都是人们所熟悉并乐于重复观看,从其中得到超然的乐趣。当然在细节上每部影片都会有不同,但主干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们在大多数类型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中都能找到这些被反复重复的特征。
17、《邦尼与克莱德》是如何对传统类型片进行套用和改装的?
①首先,《邦尼与克莱德》在情节上套用了常规警匪故事片。警匪片一般的套路是大盗横行,终究伏法,歹徒不能有好报。《邦》在表面上遵循了这种套路,然而却对此进行了全面改装,置换了当中关键性的因素,人物、主题和价值指向完全与当初背道而驰,这是好莱坞由旧向新的重要转变标志:在不改变传统套路的前提下,灌输进新的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新观念。旧瓶装新酒是改装的主要手法。
人物:代表正义的国家机器银行等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其执法者,被描绘得猥琐而卑鄙,尤以德州骑警法兰克为突出,他以之特权,来追求个人私利。以他为首的警方通过欺骗、设伏等阴险手段,最终击毙了主人公。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传统的坏人被描绘为富于感情和正义感、为小民出头,心地善良,充满青春朝气,值得同情的对象。
主题:传统影片中犯罪分子因利益铤而走险,本片中女主人公出于对日常平庸生活的厌恶、男主人公出于对女主角之爱而犯罪,而其犯罪行为,客观上指向传统秩序,包括社会阶层划分、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等。其犯罪动机不明确,是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思潮的普遍折射。
价值取向:传统影片中,维护核心家庭、追求名利进取、维护宗教尊严等为主流取向,而在此片中,象征传统经济秩序的银行、传统政治秩序规范维护者的、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的清教及牧师家庭、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中产阶级,以及配合传播这一切的媒体机构,统统成为嘲讽的对象。
②其次,在人物设置上套用了常规爱情片模式,男女一见倾心,感情日渐发展深入。但在此片中,男女主人公彼此倾慕,但其感情却是在偏离日常轨道的犯罪过程中不断加深的。雌雄大盗的人物设置,成为对传统爱情故事甜美内核的反讽和背离。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精神影响和启发模式,也是对传统爱情故事男女角色功能的。传统电影中,女性
是被动的、被启发的、被拯救的对象,而男性是启发与拯救行为的主动的发出者。而在本片中,女主角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最为明显的就是第一次杀人后,男主角克莱德气急败坏地责备助手摩斯,相当在意杀人这桩罪行,而邦尼却对他们嘘声,嫌他们打扰了自己看歌舞片。
③第三,在镜语形式上套用了经典好莱坞模式,比如与男性能力与气质的关联,红唇、女性身体与男性观看视点的关联,最后一分钟的快速蒙太奇等等。
关于,传统电影中,默认的两性关系立足点均为男性中心主义,直接成为男性主导权,进而男性性能力与男性阳刚气质的视觉象征。然而在本片中,对这种视觉象征进行了套用和改装:一开始,邦尼受的诱惑,以的特写,邦尼对情不自禁的抚摸,达成对这种传统设置的沿袭。然而克莱德接下来的性,便体现了本片与传统模式之间的背离——拥有的男人,却没有男性最基本的性能力。后来,二人抢劫日渐出名,也日渐走向自己的穷途末路,当已被警方追捕到走投无路,无用武之地时,克莱德因邦尼诗歌(阴性的,柔美的,精神性的)的激发,而找回了自己这种能力——因而在本片中,与男性能力之间是背离的,从而达成了对这种传统视觉模式设定的反讽,从而赋予了本片新的人物关系隐喻。其后是60年代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两性关系进行反思和重设的背景。
影片开场,有两组镜头的对照组接值得重视:首先一组镜头便是邦尼触目惊心的红唇的大幅特写,接下来是邦尼在镜中审视自己,接下来一组镜头是邦尼裸
术界也做出反应,主张表现梦境、幻觉、本能等无意识心理状态。这首先体现在先锋派电影中。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思潮的影响开始进入电影表现手段的内部,体现在以伯格曼的《野草莓》为代表的现代电影中。
⑤《野草莓》当中大量地穿插了梦境、想象与回忆,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一次银幕展现。
A、以梦境来表达的主题:主题包括死亡、失恋、审判(对爱情、家庭、事业乃至整个人生的审判)、救赎。
B、意识流的手法:梦幻与现实的过渡没有明显的转场,而是交融无间,充分体现意识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充分发挥心理想象的自由能力,并大量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将虚构与现实自由穿插。最终以充满全片的几大梦幻段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哲理思考。
19、《大都会》中包含的电影母题元素与互文本现象:
1、① “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②《大都会》作为一部早期电影,包含了相当多的视觉化母题,后来反复在其他电影中出现。如妖女、城市空间、机械对人的异化、情欲等。
③各类互文本的出现:大都会(巴别塔)-不停转动的机器图景:发动机、转轴、齿轮、传送+时钟镜头+汽笛→构成了工业文明的典型景象。工人换班景象:韵律、节奏、机械奏鸣曲,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与大量的西方表现工业文明景象的影片构成呼应,典型的互本文为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工人进入地下:配合光线变化、字幕运动。与后现代文本《迷墙》构成了互本文。“儿
子俱乐部”段落中用柔光镜头表现的健康男性与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等影片构成了互本文。工人的悲惨景象与富人奢华的生活景象形成的鲜明对比蒙太奇,与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构成了互本文。玛利亚带着儿童进入,如同救世主,其中鸟儿的接近的场景,与《白雪公主》构成了互本文。大都会繁忙的立体交通景象与《第五元素》构成了互本文。
正是《大都会》所包含的诸多视听母题元素,造成了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新好莱坞电影与《邦尼与克莱德》: 新好莱坞的诞生有这么几个因素:①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启发和冲击下,②在5、60年代商业影片制作的后劲不足,③电视对电影的强烈冲击④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和观念动荡,也为电影革新提供了社会土壤。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相当多的社会与政治变动: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信用丧失,在社会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青年之中流行,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吸毒者等新的带有强烈逆反情绪的人群。
①《邦尼与克莱德》上映于1967年,标志着新好莱坞的诞生。同年,《音乐之声》的热销,但模式重复失败,标志着旧好莱坞类型模式的失效。因此,本片成为新旧好莱坞之间的分水岭。
②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和观念动荡,也为电影革新提供了社会土壤。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相当多的社会与政治变动: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信用丧失,在社会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青年之中流行,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吸毒者等新的带有强烈逆反情绪的人群。这些思潮都在《邦尼与克莱德》中得到体现。
③本片还标志着新好莱坞对传统好莱坞模式的重大突破:包括
a、人物形象
突破:邦尼追随克莱德没有非常理性的根据,体现出“垮掉的一代”的气质;;覆传统盗匪形象关系,、银行等强势系统被塑造成反面形象,而邦尼与克莱德被塑造成劫富济贫、心地善良、天真热情的正面人物,他们的死因而造成观众的巨大失落感。
b、叙事模式突破:这样的人物结局违背了传统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同时违背了传统经典叙事紧凑的双线结构,拒绝利用转场等无缝连接,突破了原有的叙事模式。
c、性和暴力模式的突破:拒绝传统好莱坞的保守表现,比如片尾主人公被的夸张镜头,关于性的暗示表现。
D、视听模式的突破:片尾展现暴力美学的高速镜头、班卓琴弹拨的幽默戏谑与警匪战的画面对接所造成的声画对位等等。
④《邦尼与克莱德》上映后就被禁映,因其引起观众对杀人犯的同情,在1967年引起了巨大轰动,当年被称为“《邦尼与克莱德》年”,了好莱坞对原有制片模式的设置,促发了新好莱坞电影潮流的产生。
21、《四百下》的独特之处在于:
①是新浪潮作者理论的代表作,同时属于自传体影片,也是青年电影、细节电影。同时体现了新浪潮一代的叛逆倾向,尤其对传统的家庭和亲情提出了质疑,与此呼应的是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对爱情提出了质疑。
②忠实地贯彻与实践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较少运用快速零碎的剪辑而较多运用摇摄和长镜头表现包括活泼童趣在内的内容,尤其以片尾安托万的回眸片段为代表。
③抛弃了“优质电影”电影的雕琢与矫饰,带有清新明快的风格。对生活细节的记录使得故事的发展日常化,充满真实感。
2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对美国“新好莱坞”构成了影响。
23、美国电影史上发现镜头的是埃德温·鲍特,其代表作是《火车大劫岸》。而建立电影剪辑基本语言的是大卫·格里菲斯,其代表作有《党同伐异》。
24、《正午》这部影片被称为“超西部片”,原因在于: 影片异于传统的善恶对峙的二元格局,在影片中对峙的双方是警长和村民,这两者不管哪一方都不代表绝对善,也不代表绝对的恶,而不是传统西部片的警长和匪徒影片没有像传统的西部片一样创造了一个“英雄”,而是创造了一个迷茫的“堂吉诃德”,警长自己所坚信的价值观已经被主流抛弃。
影片发生地点不是像传统的西部片一样是一个失序的、浪漫的西部,而是一个已经建立秩序的、规范的、世俗的西部。
影片中的主流价值观不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是实用主义
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像传统西部片的主人公一样有着一个清晰的价值取向,他的价值观最终陷于迷茫。
25、影片《大都会》的标志系统组成:
标志系统由一个核心标志和数个主要标志、众多次级标志构成。该片的标志系统包括:核心标志—巴别塔。主要标志—时钟及其衍生物、现代都市景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工厂和地下世界、机器人假玛利亚的舞蹈和眼神身姿、工厂主巨大的办公室等等。次要标志—实验室的各种器具、罗德王的假手、小屋等等。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语言》授课参考方案文档101人阅读
《视听语言》授课
40)舞蹈是一种“虚幻的力”,这一说法是由苏珊·朗格提出的。 41-我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量蕉二&堕、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42)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43)被誉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的是白淑湘。 44)芭蕾舞中的术语主要为法文。 45)《倾城之恋》的作者是竖墨坠,《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是曹七巧。 46)长篇小说《金粉世家》的作者是张恨水。 47)被孔子评价为观后“i月不知肉味”的乐舞是大韶。 48)晚明性灵小品主要是指竖垡、重塞遒、重主遭、王星壁、塞i徊等人的创作。 49)新时期朦胧诗的三位代表诗人是北岛、顾城、舒婷。 50)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钱伯斯。 51)在草原、森林、湿地、海洋和沙漠中)其中被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环境的是森林、海 洋、湿地。 52)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改编的。 53)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棋王》的作者是阿城,小说《爸爸爸》的作者是韩少功。 )《说同》的作者是陈从周,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55)作家巴金在20世纪80年的散文集是《随想录》。 56)戏曲中扮演士兵、衙役等随从人员的被称为龙套。 57)电影《长恨歌》是导演关锦鹏最近拍摄的电影,电影是根据王安忆作品改编 的,女主人公的名
字叫王琦瑶。 5B)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设计教堂的理想空间是中心化。 59)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改编的。 60)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小说改编的。 61)袁雪芬是著名越剧演员。 62)中国画简称国画,强调用线条描绘对象。 63)扬州八怪指的是扬州画派,有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觯、郑板桥、李方膺、罗聘等人。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的。 65)书法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66)戏曲中的“老旦”通常扮演老年妇女。 67)唐代楷书代表书法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 68)“游园惊梦”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场戏。 69)小说《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70)京剧《霸王别姬》是梅兰芳的代表作。 71)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剧目是《十五贯》。 72)Q系列有一系列商数,如AQ、EQ、IQ、MQ,它们的相应表示是AQ——逆境商 ,EQ——情绪商数,IQ——MQ——。 73)三星堆被发现于四川省,主要出土物品是青铜器。 74)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75)晚清戏曲舞台艺术改革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汪笑依,他创作了《哭祖庙》、《马前 泼水》、《骂阎罗》等名剧,被誉为“活跃在京剧舞台四十余年的一代宗师”。 76)《新青年》在1918年6月出版“戏剧改良专号”,这是我国杂志出版外国作家专号的肇始,掀起了“”时期向西方戏剧学习的热潮。 77)由田汉创作的《关汉卿》和老舍创作的堡&堕2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话剧创作中的 两大巅峰之作。
78)1906年一群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了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其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该社上演了名剧《茶花女》的第i幕和多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标志着中国文明新戏的开端。 79)1933年,年仅23岁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曹禺在毕业前夕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80)1937年,夏衍创作出他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这部戏剧截取了上海典型的“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五户人家灰色而痛苦的生活。 81)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屈原》于l942年首演于重庆,轰动了山城,其中“雷电 颂”的诗句久久地回荡在嘉陵江两岸。 82)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探索戏剧
的热潮,其巾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话剧成就的是 《狗儿爷涅檠》和《桑树坪纪事》。 83)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分为三类,分别是悲剧、喜剧和历史剧。 84)《戏剧小工具》是德国布莱希特的论著。 85)有“德国启蒙运动的宣言”之称的莱辛的著名戏剧论文集是《汉堡剧评》,是104 篇剧评的汇编。 86)什么是广播剧?戏剧形式的一种,适应广播的特点,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 术手段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有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 情境和人物的活动。 87)什么是独幕剧?戏剧作品形式之一,全剧事件在的一幕内完成。由于展示 剧情受到较严格的时间、场景等,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 堕 8B)什么是戏剧剧本?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的 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提示组成。 )什么是剧本中的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 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幕又可按情节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场或景。
90)什么是场?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也指演出时的舞台场面,如演员的上下场。
91)什么是演员?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者的通称。
92)什么是戏剧道具?戏剧演出巾所需的舞台用具。
93)什么是布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剧本内容、导演构思和舞台美术设计意图,以幕布、平台等,运用平面绘画、立体造型、光影技巧等艺术处理,为剧中人物创造特定的环境。
94)什么是戏剧导演?戏剧创造工作中的一种职务。职责是根据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订艺术处理方案和导演计划,组织和指导排练,经过演员和有关人员的创作实践,把剧本
的内容体现为具体的舞台形象,达到预定的演出目的
95)话剧《屈原》是郭沫若的作品。
96)话剧《关汉卿》是田汉的作品。
97)由上海戏剧学院编撰的著名戏剧专业刊物是《戏剧艺术》。
98)《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h生的作品。
99)《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作品。
100)“默片”时代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语言》授课参考方案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语言》授课参考方案 第一章、镜头(第一周)
影片读解:《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课堂练习:放一段录相,由同学写出分镜头台本。(《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洗头一段,共 22 个镜
头。)
思考题:
①、如何划分一个镜头?
②、影像构成的元素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构图(第二、三周)
第三章影片读解:《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第四章★、课堂作业
第五章1:将一段文字分出镜头,并画出每个镜头的草图: ★、课堂作业
2:“试用10个镜头描述雪天一农户家中,一家人围坐在煮着野味的地炉边,等待吃饭的温馨场面。”
第六章思考题:
①、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②、构图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为什么?
第三章、景别(第四、五周)
影片读解:《鸟人》 ★、课堂作业
3、“特写作业”题目:《朋友》
要求:
①、 30 个镜头左右。
②、特写镜头在作业中起“支撑”作用。
思考题:
①、特写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②、举三个好的、和三个不好的“特写”的例子,谈如何用好“特写”镜头?
③、如何认识和评价景别元素?
第四章、角度(第六、七周)
影片读解:《法国中尉的女人》、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第五章、运动(第八、九周)
影片读解:《美国往事》
影片读解:《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课堂作业:让同学们用一个镜头讲述一件事情。
思考题:
①、运动在电影中有何作用?
②、谈谈你理解的长镜头创作方法和蒙太奇创作方法
③、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运动元素?
第六章、照明(第十周)
影片读解:《阳光灿烂的日子》 ★、课堂作业:用光的元素完成“一场戏”,题目《窗口》(用分镜头剧本形式)
思考题:
①、照明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②、照明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③、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第七章、色彩(第十一、十二周)
影片读解:《罗拉快跑》 ★、课堂作业:
色彩作业:《母女情》
思考题:
①、举一部色彩处理有特点的影片,谈它好在哪里?
②、色彩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第八章、语言(第十三周)
影片读解:《活着》
思考题:
①、如何写好人物对话?
第九章、音响(第十四周)
第十章影片读解:《红色沙漠》 ★、课堂作业:
①、用音响完成一个微型剧作构思(可以讲述一件事),书面完成。作完成一个声音剧作构思“友谊”。
思考题:
①、如何评价音响元素?
②、举一部你认为音响处理有特色的影片,谈它好在哪里?
②、用录音带制
第十章、音乐(第十五周)
影片读解:《克拉默夫妇》
思考题:
①、举一部你认为音乐处理有特色的电影,谈它好在哪里?
②、如何评价音乐元素?
③、音乐在电影中有何作用?
第十一章、剪辑(第十六——十八周)
影片读解:《美国往事》 影片读解:《罗拉快跑》 ★、课堂作业: 转场作业:用15个连接镜头和5个穿插镜头叙述一个情节单元“告别” 蒙太奇作业:《节日》。
思考题:
①、选一段具有剪辑意识的电影剧本,谈如何理解剪辑应该体现在剧本阶段?
②、剪辑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③、剪辑在电影中有何作用?
④、创作中如何处理剪辑元素? ★、课程考试: 指导学生完成一部 20 分钟短
片。最长不超过 30 分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