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本词的主旨。
2.分析本词层层铺叙、渲染愁情的艺术手法。
3.划分本词的层次,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4.弄清本词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及作用。
【作品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宋都汴京,次年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面对巨大的民族灾难,李清照荒忙随宋室南渡,踏上逃亡的道路。他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也在路上丧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城只身奔建康赴母丧时,突患急病,不治身亡,其时李清照46岁。从此以后,她便一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辗转于浙东各地。作者历经山河残破、故土难回、家破夫亡、孤身漂泊等一系列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本词就抒写了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层次结构分析】
全词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篇九组叠字。总写词人的内心感受:空虚、孤独、凄惨、愁苦,统领全篇,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从“乍暖还寒时侯” 到 “点点滴滴” 。层层铺叙,渲染愁情。具体又分六小层:① “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 。通过气侯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感受。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写酒力难敌晚风,显示愁情深重,不能自已。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由过雁引发国破家亡的感伤。④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的描写与自喻,写晚景凄惨、孤苦无依的困境。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以对窗独守的细节描写,揭示词人寂寞难奈的内心感受。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通过写雨打梧桐,犹如万箭穿心,将从白天到晚上难以排解的愁情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愁”字作结,与开头相呼应。
【思想内容概括】
本词铺叙词人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 抒写她晚年因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忧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艺术特色举要】
本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一篇名作,也是一篇力作。明人茅暎所编《词的》中称赞它“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所评极为中肯。《历朝名媛诗》中引吴灏之评语,称其它“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认为它的豪气仅在苏、辛两位大家之下。我们认为,本词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善用叠字,声情并茂。开篇七组叠字,出奇制胜,字字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了高峰,并且浓烈地渲染了气氛,从而立刻抓住了读者。“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若有所失,并竭力寻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字面上是写环境,实际上是揭示内心世界的空冷。“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找不到寄托后的情形。“凄凄”是隐痛;这种本来就是内心的隐痛,得不到抚慰,便上升为“惨惨” ──剧烈的痛苦;这种剧痛无法抑止,随即转为“戚戚” ──脸上呈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下阕“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突出愁情缠绵如雨,难以排遣。如此准确地大量运用叠字,前所未有,堪称创举。2.层层铺叙,渲染愁情。全词采用层层铺叙方法,抒情,以一“愁”字贯穿,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 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对窗独坐,梧桐飘零,细雨沥沥等几个方面,反复抒写从白到黑都难以排遣的创痛。最后,以“愁”字作结,首尾照应,从而将愁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善用口语,真切自然。这首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宋代口语,朴素浅近,明白如话,而又真切自然,意境深远。
4.声韵水平高超,选词押韵体现功力。这首词大量使用齿音字、舌音字,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词人自己的那种噬裂心灵的郁积忧思。全词97个字,其中齿音41,舌音16,共57字。词的后半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齿两音交互使用,似莺语间关,泉流呜咽,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内心忧郁恍惚的情怀,凄凉哀怨,获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通篇用仄韵体,押入声韵,读来短促幽咽,饮恨吞声,更增添缠绵哀怨之情。
【作家作品汇评】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沈谦《填词杂说》)
易安在宋诸嫒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之矣。(〔明〕杨慎《词品》卷二)
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 然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二阙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清〕陆蓥《问花楼词话》)按梦符(乔梦符)又有《天净沙》词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此等句亦从李易安“寻寻觅觅”得来。(〔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八)
这词是写从早到晚—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清〕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声声慢》)······将这些常见的事物给予不同寻常的描绘,赋予它们以特别浓重的感情色彩,因而就使它们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格调。我们且不说作者在开头用“寻寻觅觅”等十四叠字对整阕词作所定下的感情基调,仅仅从对这些事物的安排上,即可看出作者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匠心;写风急时的寒冷,出之以淡酒的难敌;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写菊花的堆积,则责怪无人采摘;写黄昏时的梧桐秋雨,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从而,把事物都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有力地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服务,把这些常见的事物,钤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大概就是这阕词作的明显特色了,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了。在这一点上,李清照颇近似李煜,只是他们所表现的感情内涵及其意义不同而已,这大概也是人们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的因素之一吧。(魏同贤《李清照<声声慢>赏析》)【思考练习
题答案】一、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答案见【思想内容概括】。
二、分别说明词人是怎样通过气候、淡酒、晚风、过雁、黄花和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答案见【层次结构分析】第二部分。
三、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2。四、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3。
五、具体分析 开篇七组叠字 包含的思想内容与作用。
答案见【艺术特色举要】要点1。
六、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