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谈秦始皇用人

略谈秦始皇用人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略谈秦始皇用人

作者:霍永娥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11期

摘 要:秦始皇的成功离不开人才。本文侧重于论述秦始皇的用人经验:在人才选择上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用人不疑、知错能改。 关键词:秦始皇 人才 使用

提到秦始皇,似乎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刚愎暴戾、野蛮冲动、多疑猜忌、冷血无情的暴君。《史记》中曾这样评价他:始皇之为人,刚愎自用。兼并天下之后,志得意满,以为自古及今,无人可比。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也这样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等等。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这些评价对于秦始皇太不公平。

实际上,秦始皇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

在此,我不谈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只谈秦始皇非常重视人才,有着“容才之量”的胸怀,他彻底贯彻韩非子法家的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些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学习。那么我们要学习他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用人之长

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甘罗原为秦相甘茂之孙,12岁时在文信侯处谋事,他让文信侯也感觉无可奈何的张唐到燕国做人质,让世人刮目相看,秦王也为之震动,召见甘罗,并让他出使赵国,甘罗漂亮地完成使命,让赵国割五城给秦国,后“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史记·樗里子甘茂列》)。甘罗回来后,被秦王封为上卿。甘罗年少英才,固然令人羡慕,而秦王能慧眼识英才,大胆举用后进,更是令人佩服。

现实中,如果做到这些确实不易。一些领导者也确有爱才之心,但是有一个上限,即所用之人不能超过自己。一旦发现所用之才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特别是当他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而事实证明自己错了的时候,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这种“小肚鸡肠”的人是难成大事的。 二、容人之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所谓容人之短,并不是说要袒护、纵容别人的短处,而是说不要求全责备,要在维护原则的前提下对别人的短处有所容忍,因为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的人,其短处往往也越显眼。 姚贾,魏国人,出生低微,曾为小偷,一次在都城大梁行窃,案发后不能在魏国立足,投奔赵国,赵王听说他名声不好,将他驱逐出境。后来他来到秦国,向秦王政建议,用人不必求全责备,尽管有些人有过不光彩的经历,但只要被明主所用,定能建功立业,秦王政深以为然“以为上卿”。后来姚贾游说诸侯,拆散了燕、赵、吴、楚四国的抗秦联盟。想来赵王应该后悔不已。

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但是尉缭反而要走。他觉得秦王虽然现在对人才礼遇有加,甚至愿意让出自己使用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正表现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统一天下之后,则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因此,尉缭不愿意和嬴政长久交往,便暗地里议论了嬴政一番之后,拔脚开溜,却不幸被嬴政发觉,被逮了回来。不过,嬴政并没有大发雷霆,将他投入监狱,而是执意挽留,任命他为秦国太尉,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作出了很多正确决策。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能够容人之短,而且还要善用人之短。因为有些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往往是相对的。列宁说过:“一个人的缺点是优点的延续,优点是缺点的延续。”只要使用恰当,有些短处是可以变成长处的。 三、用人不疑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点是能放手用将。他将二十万大军交于李信,将六十万大军交于王翦,将三十万大军交于蒙恬,并没有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的障碍,也不干预他们的作战过程。李信年轻气盛,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为楚所败。秦始皇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继续信任他,命他与王贲一起攻燕,让他终于立下了俘虏燕王的功绩。 秦始皇对一些重要政治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关系相当融洽亲密。秦始皇与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终,李斯诸女皆嫁给始皇诸子。秦始皇对李斯用人不疑,李斯也鞠躬尽瘁,恐怕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也不过如此。比一比汉武帝如何走马灯式地换相,如何不断诛杀宰辅公卿,就可以明白秦始皇的过人之处。在历代王朝中,秦始皇时代政治核心层的稳定性可以说是最高的。 四、知错能改

为了削弱秦国,转移秦国注意力,韩国使用“疲秦之策”(《资治通鉴》),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建郑国渠,事发后,秦国宗室和部分大臣认为外来客卿皆为间谍,应一律驱逐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境,就“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史记·李斯列传》)面对国内的舆论,秦王政也深感压力,故下“逐客令”,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离秦之际,李斯上《谏逐客令》文中句句朱玉,铿锵有力,尤其“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史记·李斯列传》)形象的比喻,深刻的说理,深深打动了秦王,使他立即收回“逐客令”,并拔李斯为廷尉,李斯辅佐亲王,为秦统一六国出谋划策,功不可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作为一代君主,秦王知错能改的胸襟难道不值得后人学习吗?

作者单位: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