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攻》与⽂学评论⽂本⼀
⾮攻鲁迅
墨⼦⾛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热,停下来⼀看,鞋底磨出了⼤窟窿,脚上有些地⽅起茧,有些地⽅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了三天,看不见⼀所⼤屋,看不见⼀棵⼤树,看不见⼀个活泼的⼈,看不见⼀⽚肥沃的⽥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个⼈⼤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我们都去死!”
墨⼦知道,这是⾃⼰的学⽣曹公⼦的声⾳。
⼜⾛了⼀天和⼤半夜,在⼀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草鞋已经碎成⼀⽚⼀⽚,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个⼤汉,推着很重的⼩车,向这边⾛过来了。⾛到墨⼦⾯前,叫了⼀声“先⽣”,⼀⾯撩起⾐⾓来揩脸上的汗,喘着⽓。“这是沙吗?”墨⼦认识他是⾃⼰的学⽣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得怎么样了?”
“也已经募集了⼀些⿇、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说:“昨天在城⾥听见曹公⼦在讲演,⼜在玩⼀股什么'⽓’,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的成功。”……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店铺⾥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路的⼈,都活泼精悍,⾐服也很⼲净。墨⼦在这⾥⼀⽐,旧⾐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个⽼牌的乞丐了。
墨⼦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啊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兴的说,“先⽣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了吗?”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看。”
“你还不是讲些⾏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扶危济急,是贱⼈的东西,⼤⼈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乡!”
“那倒也不。丝⿇⽶⾕,都是贱⼈做出来的东西,⼤⼈们就都要。何况⾏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见你,即使⽩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也⾼兴的说,“你如果⼀味⾏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兴起来。他问道:“我⾈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你那⾈战的钩拒好。”墨⼦坚决的回答,“我⽤爱来钩,⽤恭来拒。不⽤爱,钩是不相亲的;不⽤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钩去钩⼈,⼈也⽤钩来钩你;你⽤拒去拒⼈,⼈也⽤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乡,你⼀⾏义,可真⼏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个钉⼦之后,改⼝说。
“但也⽐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等,我请你看⼀点玩意⼉。”
不⼀会,公输般⼿⾥拿着⼀只⽊鹊,交给墨⼦,说道:“只要⼀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匠做的车轮,”墨⼦看了⼀看,就放在席⼦上,说,“有利于⼈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碰了⼀个钉⼦,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味的⾏义吧,”墨⼦看着他的眼晴,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门之后,回进屋⾥来,想了⼀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鹊都塞在后房的箱⼦⾥。
墨⼦在归途上,是⾛得较慢了,⼀则⼒乏,⼆则脚痛,三则⼲根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来时更晦⽓:⼀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近都城,⼜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遭着⼤⾬,到城门下想避避⾬,被两个执⼽的巡兵赶开了,淋得⼀⾝湿,从此⿐⼦塞了⼗多天。
⼀九三四年⼋⽉作
(选⾃《故事新编》,有删改)⽂本⼆
基于⼀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争的⼈们⼀种启⽰、⼀种借鉴和⼀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法,⽣动⽽⼜细腻地、历史⽽⼜现实地塑造了⼀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崔军艺《浅析<⾮攻>》)
⽂本三
《墨⼦·公输》结尾:⼦墨⼦归,过宋。天⾬,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治于神者,众⼈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知之。
(注:在收⼊⼈教版九年级语⽂下册(旧版)课⽂时,本段被删去。)
1.请结合⽂本⼆内容,概括⼩说《⾮攻》中墨⼦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说是如何塑造这⼀⼈物形象的。
2.下列对⽂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墨⼦的学⽣管黔敖以及曹公⼦,都继承了墨⼦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作。
B.针对墨⼦的“⾏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的东西,⼤⼈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最后⼜把⾃⼰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说取材于古⼈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达了对墨⼦兼爱⾮攻思想的认同,同时⼜融⼊了对时代的思考。3.下列对⽂本⼀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鲁迅善于写⼈物对话,⽆论是墨⼦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物的个性特征。B.⽂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对⽐,楚国⼈的活泼精悍、⾐服⼲净和墨⼦的风尘困顿、旧⾐破裳形成对⽐。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活内容,体现了这篇⼩说语⾔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说的严肃性。D.⼩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逻辑性强,具有说服⼒。⽂中写墨⼦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华,却极有⼒量。4.⽂本三《墨⼦·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攻》中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动。请结合⽂本⼀谈谈鲁迅这样处理的好处。【答案】1.墨⼦形象特点:①埋头苦⼲、不尚空谈的实⼲家形象;②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塑造⼈物形象的⽅法:①正⾯描写。以墨⼦鞋底磨成⼤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②侧⾯描写。以公输盘狡诈、⼼怀不义以及各种借⼝,侧⾯衬托出墨⼦执着于仁义。【解析】本题考查学⽣鉴赏作品的⽂学形象以及表现⼿法的能⼒。结合“墨⼦⾛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看,鞋底磨成了⼤窟窿,脚上有些地⽅起茧,有些地⽅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你去告诉他:不要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的成功”可知,这⾥运⽤了外貌描写和语⾔描写等正⾯描写的⼿法,展现了墨⼦为了阻⽌楚国攻打宋国,历尽艰⾟,不辞⾟苦,是⼀个埋头苦⼲、拼命应⼲的实⼲家形象。结合“草鞋已经碎成⼀⽚⼀⽚,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块布裳来,包了脚”“旧⾐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个⽼牌的乞丐了”“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动作、语⾔、⼼理等细节描写,从正⾯⽣动地展现了墨⼦这位平民思想家急⼈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结合“⾛了三天,看不见⼀所⼤屋,看不见⼀棵⼤树,看不见个活泼的⼈,看不见⼀⽚肥沃的⽥地”“楚国的耶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店铺⾥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路的⼈,都活泼精悍,⾐服也很⼲净”这⾥通过环境描写,在对⽐中衬托宋国的贫苦,从侧⾯表现墨⼦关⼼民命、厌恶侵略的伟⼤的⼈道主义的⾼尚⼼灵。结合“'那是……’公输般想着,'先⽣说得很对的’”“公输般⾼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见你,即使⽩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这是通过描写公输般侧⾯衬托墨⼦的形象。综合以上内容,从⼈物形象和塑造⼈物形象的⼿法等⾓度进⾏分析即可。2.A【解析】A.“管黔敖以及曹公⼦,都继承了墨⼦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作”错误,由原⽂墨⼦的话“昨天在城⾥听见曹公⼦在讲演,⼜在玩⼀股什么'⽓’,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虚”可知,曹公⼦并没有继承墨⼦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作。3.C【解析】C.“淡化了⼩说的严肃性”错误,⼩说突出了墨⼦的仗义性格和反对⼀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奋起⾃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语⾔轻松诙谐反⽽增强了主题的严肃性。
4.①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归来时,却在宋遭遇搜⾝,募捐,避⾬不得以致⿐塞的尴尬经历。②从⼈物塑造上,使墨⼦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③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闻甚⾄被⼈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 ④从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深思,余味悠长。 ⑤结构上,⾸尾呼应,讽刺作者⽣活的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分析重要情节、段落的作⽤的能⼒。
⾸先理解⽂本三所写结尾“⼦墨⼦归,过宋。天⾬,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的内容,再结合⽂本⼀“⼀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近都城,⼜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遭着⼤⾬,到城门下想避避⾬,被两个执⼽的巡兵赶开了,淋得⼀⾝湿,从此⿐⼦塞了⼗多天”可知,这段⽂字主要细致⽣动地描写墨⼦在归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尴尬经历——为宋国奔波的墨⼦归来时,却在宋遭遇搜⾝,募捐,避⾬不得以致⿐塞。从⼈物塑造上,“过宋。天⾬,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众⼈不知其功”墨⼦得不到别⼈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奔波,使墨⼦急⼈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上,结合材料三“冶于神者,众⼈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知之”可知,⽂章在肯定了墨⼦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默默⽆闻的英雄⽆⼈理解的悲哀,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
从艺术效果看,“⼦墨⼦归,过宋。天⾬,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同时这个结尾也与⽂本⼀开头的“墨⼦⾛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看,鞋底磨成了⼤窟窿,脚上有些地⽅起茧,有些地⽅起泡了”形成鲜明对⽐,⼀个为民请命不辞⾟苦的⼈,却连个避⾬的地⽅都没有,这样在结构上⾸尾呼应,讽刺了作者⽣活的社会现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