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高考江苏卷)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解析:选B。A项, 第一次观察时由于未滴加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较易观察到的是紫色的大液泡,由于此时液泡占整个细胞体积的比例较大,因此观察到的无色的细胞质基质区域应较小。B项,第二次观察时已经通过引流法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发现首先从细胞的角隅处开始发生质壁分离。C项,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或清水,使溶液浸润整个标本。D项,第一次显微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现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进行前后对照,因此不能省略。
2.(2014·高考上海卷)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解析:选D。将同一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该细胞中的液泡失水越多,液泡的紫色越深,其蔗糖溶液的浓度越高,A、B错误;将不同细胞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X/Y值越小,则说明细胞失水越多,越不易复原;X/Y值越大,则说明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越高、失水越少,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解析:选D。A项,通过图示可以看出,a组和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都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导致细条变长;由于a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小于b组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值,说明a组吸水较多,b组吸水较少,所以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B项,分析柱状图可知,f组细胞失水,而b组细胞吸水,因此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大于b组的。C项,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D项,根据柱状图可知,在浓度为0.4 mol·L-1的蔗糖溶液中的c组细胞吸水,而在浓度为0.5 mol·L
-1的蔗糖溶液中的
d组细胞失水,所以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4.(2014·高考北京卷)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选C。A项,由图示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甘油、CO2、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B项,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工膜对K+、Na+、Cl-的通透性相同,说明人工膜对离子吸收无选择性,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的通透性,说明生物膜上有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而人工膜上无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故离子不是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D项,甘油、CO2、O2、H2O等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也不同,说明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5.将某植物的相同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较为合适 B.6 min时两组细胞均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
C.两条曲线的差异是A、B溶液浓度不同导致的 D.10 min后B组细胞的体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解析:选D。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项错误;6 min
时,A组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B组细胞处于复原过程中,B项错误;A组细胞一直进行质壁分离,B组细胞先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但A、B溶液浓度可能相同,两条曲线的差异有可能是由溶质本身所决定的,C项错误;10 min后B组细胞复原后开始膨胀,但由于有细胞壁的保护,所以B组细胞的体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D项正确。
6.如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有关的图例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①、⑤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⑥ C.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③、⑥ D.肌肉细胞吸收水——②、④
解析:选C。①、②、③表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④、⑤、⑥表示三种影响因素曲线,分别对应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和肌肉细胞吸收水的方式均是自由扩散,都对应①、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对应②、⑤;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属于主动运输,对应③、⑥或③、⑤。
++
7.正常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当细
++++
胞内外的Na浓度差、K浓度差减小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
++
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
(1)膜内外Na具有浓度差,与膜的______________性有关。Na/K—ATP酶将细胞内+
的Na移出膜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
++++
(2)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有利于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
+
(3)比较图2和图3,当Na和K________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说明ATP的合成与分解反应是________反应,进行ATP合成或分解的反应条件取
+
+
+
+
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膜系统的________作用及能量是维系细胞有序性的基础,线粒体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________(填编号)的过程。
解析:(1)由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性,使得膜内外的物质(如Na+)存在浓度差。根据题干中“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发挥作用,这种酶可以通过水解ATP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可知,Na+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而且需要消耗能量,故为主动运输。(2)由图示可知,在运输Na+和K+的过程中,Na+/K+—ATP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离子的结合与分离。(3)由题图2中可见,Na+和K+顺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将ADP合成ATP,由题图3中可见,当Na+和K+逆浓度差流过Na+/K+—ATP酶时,ATP水解生成ADP,说明ATP的合成与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离子的流动方向决定了是将ADP合成ATP还是将ATP水解生成ADP。(4)生物膜系统的分隔作用及能量可以维系细胞有序高效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是ATP的合成,故其内膜上主要完成类似图2的过程。
答案:(1)选择透过 主动运输 (2)空间结构 (3)顺 可逆 离子浓度差(或离子流动方向) (4)分隔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