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牌名即由此而来。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 )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A. 沁园春 B. 水调歌头 C. 行香子 D. 丑奴尔(采桑子)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只要回忆曾经学过的类似句数、字数的词即可知道词牌名。细读全词,根据字数和音韵可知,这首词的词牌是“行香子”,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行香子·述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等变体。“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
B. 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这位既有“千古诗才”又“一身傲骨”的诗人是李白。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杜甫的《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据此,B项的杜甫的《春望》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先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再进行比较分析。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铭”“记”“表”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我们学过张潮的《核舟记》、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B.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韵和写作内容。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是《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 【答案】 D
【解析】【分析】A项错误,《核舟记》的是魏学洢所做; B项错误,词牌名不能规定写作内容; C项错误,《悲惨世界》是雨果所做; 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以及著名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根据选项描述,抓住关键细节进行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本题A项,虽然看上去描述很合理,但错误设置在“张冠李戴”上, 张潮 ,清代文学家,而 《核舟记》 是明末散文家的作品,作者是魏学洢。
4.下面关于唐诗中的题材或意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中,“月”的意象除了代表相思,往往还蕴含孤独或苍凉,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诗歌中,“酒”的意象一般蕴含解愁忘忧,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 从题材方面来讲,唐诗大致可分为边塞诗,如李白《夜上受降城闻笛》;山水田园诗,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从情感上来讲,唐诗大致可分为表达愉悦之情的,如岑参的《逢入京使》,还有表达哀伤之情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答案】 A
【解析】【分析】A.分析正确。
B.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C.杜甫《月夜忆舍弟》不是山水田园诗,也是思乡诗。 D.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或事件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 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答案】 D
【解析】【分析】D.“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注意积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 诸葛亮写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达到劝谏的目的。
C. 表中7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 这篇表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主旨是为了劝诫广开言路、严明奖惩、亲贤远佞,以振兴汉业为己任。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
C.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问的诗歌,共305篇。 【答案】 D
【解析】【分析】D.表述有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名家名篇、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一定要牢固掌
握,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下列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三国演义》、罗贯中的《水浒》及吴承恩的《西游记》。
C. “文房四宝”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D. 《沁园春.雪》《济南的冬天》《乡愁》《孔乙己》四篇课文,从文学体裁上来看,分别属于词、散文、诗、小说。 【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记忆和积累可知,ACD表述正确。B.表述错误,《红楼梦》 的作者是曹雪芹,《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正确的,但《三国演义》 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知识量非常大,也非常零碎,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方法,比如归类记忆,把这些知识分门别类地记忆会更系统,更容易一些,答题时也可用排除法。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B.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C.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谈读书》《屈原》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德国的培根、中国的郭沫若。
D.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如《送东阳马生序》;“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出师表》。 【答案】 C
【解析】【分析】C、应是:英国的培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自古以来,备受推崇。文人墨客用各种优美的词句来讴歌和赞美它们。
B. 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河阳之北”指黄河的北面。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D. “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答案】 C
【解析】【分析】C.表述有误,《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不是国别体史书。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1.汉字是世界上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字。某学校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说文解字】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金文 止 见形辨义 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 走 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 奔 ________ (2)【看图赏字】在“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福书法作品。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3)【文字应用】学校将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
听写大赛”。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通知 珍爱汉字,传承文化。学校定于5月20日上午9点,举行“汉字听写大赛”,希习字社全体成员准时参加。 2019年5月15日 某学校团委 【答案】 (1)快速前行的人形下方有多个脚趾造型,表示跑的速度很快。 (2)张旭的草书:如疾风骤雨,落纸如云烟,如惊蛇入电,倏忽万里,有一种原始的粗犷之力美。
颜真卿的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3)①地点不明,应改为“学校定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②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应该是先署名后日期。
【解析】【分析】(1)在金文的字形变化中,有许多会意字,通过字形表达一定意思。奔字,快速前行的人形下方,用多个脚趾造型,表示跑的速度很快。
(2)鉴赏书法作品,要从书法作品本身出发,从字的间架结构,字的形状,笔画的运用,字的神韵等多方面入手。张旭的草书:如疾风骤雨,落纸如云烟,如惊蛇入电,倏忽万里,有一种原始的粗犷之力美。颜真卿的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各有各的特点。
(3)通知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文,我们要对它的格式和内容充分把握。文中的地点没有交代明白,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应该是先署名后日期。
故答案为:⑴快速前行的人形下方有多个脚趾造型,表示跑的速度很快。
⑵张旭的草书:如疾风骤雨,落纸如云烟,如惊蛇入电,倏忽万里,有一种原始的粗犷之力美。颜真卿的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⑶①地点不明,应改为“学校定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②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应该是先署名后日期。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变化演变的掌握。在金文的字形变化中,有许多会意字,通过字形表达一定意思。因此解答此题一定要仔细观察字形,然后再仿造例子答题。 (2)本题考查鉴赏书法作品的能力。鉴赏书法作品,要从书法作品本身出发,从字的间架结构,字的形状,笔画的运用,字的神韵等多方面入手。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鉴赏水平。
(3)本题考查的是应用文的把握。通知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文,我们要对它的格式和内容
充分把握。文中的地点没有交代明白,署名和日期互换位置,应该是先署名后日期。
12.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 )
A. 杜甫 B. 岳飞 C. 诸葛亮 D. 刘备 【答案】 C
【解析】【分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 故答案为:C
【点评】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
A. 衣服穿得太多 B. 劳动太卖力气 C. 打仗拼死厮杀 D. 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分析】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典故:有一天汉文帝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故答案为:D
【点评】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
14.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 楚庄王 B. 晋文公 C. 吴王阖闾 D. 越王勾践 【答案】 D
【解析】【分析】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答案为:D
【点评】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5.下列诗句_______不是陆游的。( )
A.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答案】 D
【解析】【分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宋代岳飞《满江红》词中的上阕。一句名言,影响着百世千秋。岳飞的《满江红》也激励了百世千秋的能人壮士,谱写了一曲曲抛头颅,洒热血的喋血讴歌。 故答案为:D
【点评】沙场中的功与名;官场中的得与失;人世间的爱和恨;短暂而艰辛所获的功绩,与整体大局而言,犹如“尘与土”之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完成大业,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16.请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 “美好的事物都有强大的感染人心的力量。”这句话的主干是“事物有力量”。 B.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D.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
A项,句子的主语是“事物”,谓语是“有”,宾语是“力量”;“...的”结构的都是修饰语,故不
符合题意。
B项,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四书”是特定称谓用引号,句尾用句号,所以标点符号无误,故不符合题意。
C项,“纪传体通史”应为“编年体通史”,故符合题意。
D项,根据“就像”可知运用了比喻,根据“骂一天”可知运用了夸张,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比如,书名号并列时不用加顿号、比喻和夸张的基本特点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理解加记忆掌握好。
17.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课文《孙权劝学》选自其中。 B. 《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头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C. 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她又像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笔下的“基督徒”一样,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梦幻”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C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C项《简爱》贯穿小说的比喻是“旅行”和“求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十分考验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需要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的过程中了解文学常识。
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 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 书信和普通文章的区别,主要在体例格式上而不在内容上。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不是苏联作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19.年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读图】观察上图,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
【答案】 (1)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②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 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
(2)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3)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将图画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着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孝道、尊老、幸福、和谐角度答出其意思即可。同时要注意古诗句的积累,具体行动要联系实际。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记。
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 C.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
D.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答案】 B
【解析】【分析】B.表述有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