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学的汉语修辞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秀珍目
前,语用学领域对修辞格将修辞运用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对语言表达模式和理解方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修辞格的表达并不是直白露骨的,一般情况下,修辞格都会包含表层及深层两层意义。表层含义就是语句词汇的字面意思,也就是表述者最浅显的用意,为交流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提供服务。当然,除了这个基本因素,参与者的情绪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性质都决定了最终交流结果的不同,但一个完整的交流过程始终离不开修辞主体,否则就失去了其社会基础和存在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修辞的接受程度,本质上是表述者及聆听者的信息处理方式互相影响和转化的过程。修辞格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聆听着自身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其中也包括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我们知道,修辞中最重要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修辞格,然而,在现如今的文
化环境下,修辞格的变化已经难以被预测及刻意控制了。
在突破传统修辞学束缚,实现现代语言学的创新过程中,修辞格将与更大、更广的文学研究区域相结合,不再孤芳自赏。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者切不可本末倒置,违背基本的会话原则,要在保证交际过程顺利进行的同时,使交流氛围更加轻松愉悦,这才是当代环境下新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在。
二、语用学的汉语修辞分析表述者在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修辞格,能更礼貌地表达心中所想,聆听者也能对事物做出更加真实的反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是对个人语言行为能力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的语言行为,人们很难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所持观点。因此,沟通必须通过完整的表达模式和辞格运用来共同实现。在对修辞格的深度解析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其发展的可行性,也不难看出修辞格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
75
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
在专注于对语言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时,不难发现修辞学的研究内容中包含了语言含义、言语形式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修辞行为是语言表达的载体,有丰富的表达效果。西方语用学的言语模式构建基础是“言外活动”或“依言论事”,其认为不论什么言语行为都必然会产生“言后效应”,因此所有言语行为都是修辞行为。修辞格研究应该认定语言与思想是一体的,并将重心放在如何提炼思想内容和美化表达方法上。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简述对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格的常见用法与语言功能,并希望以此次研究为契机,将修辞格研究上升到新的理论层面。
一、语用学与修辞格的融合不同于传统修辞学,语用学从社会心理和文化意识的角度,以让交际、沟通更加高效与便利为目的,探讨修辞格的意义。这一研究理念
ywjsxxk@163.com语言YUYAN大,这种言语形式的进化,无疑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发现。
1.比拟
我们在语言描述中,经常会见到某些事物被描写得像真实的人物一样,或者某些人物不见人物该有的属性,反而被描写得如物一般,这就是比拟手法的运用。比拟手法能够营造抽象的想象,在尊重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达到更佳的表现效果。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作者通过“晒着”“睡着”“唤醒”等词语,让老城拥有了如人一般的特质。作者通过将老城人格化,赋予它人的言行举止,让其形象如一个具体的、拥有七情六欲的大活人一般。比拟有两大基础:一是变换词语的产生环境,通过使用方法的变化,使语言风格发生变化,全新描写下的事物与之前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触发其对事物不同角度的欣赏,发现深层次的美;二是语言中包含更丰富的信息,向读者传达出了多维度的情感纠葛。比如在朱自清的《绿》中,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比拟的修辞手法如果在文中运用得当,可以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起到很好的凸显作用。
2.夸张
情感传递和事情叙述是夸张辞
2017.0476
格包含的两个作用,如果强行将二者拿来比较,情感传递更为重要。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曾说:“夸张手法在文中的出现,多半是写作之人就书写时内心情绪的自由发挥,对于是否真实记录了当下的客观现实,我们无从考证。”因此夸张修辞手法的根本作用是便于作者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引起共鸣。
夸张是建立在对现象的描述上的心理暗示,正是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它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能够完全进入想象空间的基本定位。运用这种修辞格要求作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现实事物栩栩如生地描述出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夸张与比喻相结合,集中笔墨描绘了瀑布的形象。“飞流”写山高水急,“直下”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夸张地表现出瀑布的壮观景象,字字珠玑,无一虚设。
3.反复
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指作者反复强调语言重点,从语言构成中表现出强调的含义和要表达的感情。词语反复可以帮助作者凸显某种感情或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能够在上下文中达到强调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重复使用二字,更深入地体现了作者惋
惜革命烈士的悲痛情怀。又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我真傻,真的”,连续重复两次,一方面突出表现了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情感,另一方面侧面烘托出小镇上的人对祥林嫂的寡淡冷漠,进一步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再如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前后说了四次“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形式的重复,既塑造出了别里科夫保守顽固的个性,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和帮凶形象。
言语行为理论是西方语用学中最早出现的较为系统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出现的时间最早,其引起的务实现代汉语修辞研究,更是使得多种修辞行为出现了融合统一的现象。每一个发出言语行为的人都在为实现沟通的效果而作出努力,修辞与语用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为了达到某种语用目的,表达者要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其前提是使对方产生认同感。换句话说,思想只转化为语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唯有被他人接受才有意义。由此思考,“人是语言的动物”和“人是修辞的动物”似乎是相同的命题。
【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XTSZY285)研究成果】
“沉默”“人是思想的动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