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
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宫苑。因宫苑禁卫森严,不许人随意出入,故称。
C.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给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获得官职。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三种诗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种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作品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能力提升]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
1.B “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2.D “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
3.C “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4.A “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5.C “文王”“武王”不是庙号。 6.D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7.C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8.A “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A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0.D “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11.A 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12.C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不是礼节的一种。 13.B 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14.C 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15.D “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