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100207)(2017修订)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2、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实验方法及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及撰写论文。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1、医学影像诊断 2、肿瘤分子影像 3、核医学 4、介入放射学 5、肿瘤微创与介入治疗 6、医学图像形变配准 三、学习年限

1、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

1、以导师负责为主,结合研究生指导小组、轮转科室带教医师及技师(至少具有中级职称3年以上的临床医师或技师担任)共同培养临床与科研能力。

2、课程学习:以专题讲座、业务学习、读书会、自学等多种方式进行。

3、 临床能力训练: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及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进行。

4、科研能力训练:主要由主导师负责研究生论文指导。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5学分。硕士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确定所修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1 / 5

课程 性质 学 位 课 课程名称 英语(含读写、听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专业英语 临床病理学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药理学 非 学 位 课 医学实验动物学 医学免疫学 基因工程学 统计分析软件SPSS应用 断层解剖学 肿瘤病因学 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 科研思路与方法学 分子生物学概论 医学统计学 医学影像学 学时 学分 96 18 36 80 32 32 24 32 24 24 24 16 32 36 24 16 24 64 32 6 1 2 5 2 2 1.5 2 1.5 1.5 1.5 1 2 2 1.5 1 1.5 4 2 开课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 学院 学院 学院 备注 第二学期 培养单位 第二学期 培养单位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培养单位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培养单位 第一学期 培养单位 第一学期 培养单位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第一学期 学院

六、实践环节

1、文献阅读与综述(参考书目见附件1)

研究生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文献,应写出不少于2篇的书面综述报告(中英文各1篇),各占1学分。

2、学术活动(检查记录表见附表1)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和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学术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活动为6学分,计入总学分。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3学分

参加医院、学院或医科院组织的学术讲座:0.1学分/次 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0.2学分/次 (2)综述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3学分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综述或课题报告不少于4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医学研究生论坛报告1次。

2 / 5

在本学科参加综述或研究进展报告:0.3学分/次 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综述或报告:0.6学分/次

3、实验室基本技能(临床基本诊疗技术)的培养(考核方法见附表2)

研究生除系统的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外,临床基本诊疗技术的培养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学科、专业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内容、要求和具体考核方法(见附表2)。

临床实践阶段按课程形式进行设置,由导师组负责安排在外科学内相关科室内轮转,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要求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书写各种医疗文件。参加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在有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手术操作。

临床实践安排(时间、科室)确定后需提交各培养单位教育处备案。临床实践由轮转科室及导师组负责考核评估(实践课成绩≥70分为合格),医院负责进行检查。临床实践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七、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具体考核办法按《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应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2、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应于第二学期在研究室(临床科室)范围内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和论证。开题报告和论证通过后,方可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填写《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经导师、培养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批准后,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3、研究生应至少用两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

4、学位论文须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参与大课题研究者可将本人为主完成的部分整理成学位论文。在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培养单位应对论文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5、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论文研究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正文部分不应少于2万字。

6、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原则上应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参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著不少于1篇,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应为“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3 / 5

7、硕士学位论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济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要求组织评阅答辩。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1、毕业条件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门学科上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通过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

2、学位授予条件

除完成毕业条件外,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或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上发表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著不少于1篇。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应为“济南大学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十、其他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由学院统一布置,由培养单位审核,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备案后执行。

2、培养方案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的,必须按上述程序审批。

3、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4、本方案适用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自2017级开始实行。

附件1:主要参考书目

学术期刊

1. 中华放射学杂志 2. 实用放射学杂志 3. 临床放射学杂志

4.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 5. 介入放射学杂志 6. Radiology 7. RadioGraphics

8.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9. 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10.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专业书籍

4 / 5

1. 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第二版),王振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第二版),李铁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二版),周康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 中华影像医学:胃肠卷(第二版),尚克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第二版),王霄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6. 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二版),王云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7. 中华影像医学:影像核医学卷(第二版),周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