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一 作者资料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二 考点
❖认知本文中心论点,理解其现实针对性
❖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三 语言知识
宇宙大化,即大自然,客观世界。
百千万劫;漫长的历史。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千万年毁灭一次,然后又重新开始,这样的一个周期为一劫。
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
四 课文结构
❖一(1):提出论点----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二 (2、3): 论证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和最易丧失。
❖三 (4):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理论,进一步论证了“今”最可宝贵。
五 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这句话中的“今”是指什么?
今,即现在,文中指时间。
读第1~3自然段回答:
1、引用哲人耶曼孙的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强调“今”的重要性。
2、下面两个问句在修辞上相同吗?
A: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
B: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不同,A句是设问,B句是反问。
3、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3个形象表现宇宙变化的特点,同时说明惜时理由的词语。
刻刻流转、绝不停留、风驰电掣
4、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5、第2、3两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时间最可宝贵的道理?
第2段从正面阐述时间的宝贵,
第3段从反面论述“今”的宝贵。
6、第1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中的几个“他”所指一样吗?
不一样,第1段中的“他”指“今”;
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时间。
读第4自然段,回答:
1、本段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它与全文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观点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是分论点,作用是为了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
2、本段①②③三句话分别提出了二种观点,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
第2种观点。因为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3、把第⑤句改成肯定句,可以怎样改?
故一时代的思潮,都与所有过去时代思潮紧紧相联。
4、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现在¡±与¡°过去¡±、¡°未来¡±紧密联系的道理。
5、作者用屈原、林肯这两个例子在论证方法中属于什么论证?论述什么?
属于摆事实。论述了¡°现在¡±与¡°过去¡±¡°未来¡±紧密地联系着的道理。
6、文中列举屈原的《离骚》、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的例子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 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忧患意识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
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有爱国精神的人,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害,他的牺牲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的连续性。
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7、理解¡°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成其无始无终
的大实在。¡±一句的含义。
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对人类社会来说,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现在¡±是从¡°过去¡±发展来的,¡°现在¡±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