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深化教育改革,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提高 教师 教学能力 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能力,师德建设是关键。教师应具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一、培养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至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
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 培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三、 培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
现代化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是否熟悉到信息工具的作用,是否想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工具,是否有能力使用信息工具并探讨怎样使用信息工具,换句话也就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应从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更多四化建设者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师来说,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帮助广大教师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深刻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熟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并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把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建立和优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四、 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版画。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还要注意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同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板书、板画、体态语言与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达上有时比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的板书、板画,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能产生美感,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和版画的设计要注意遵循计划性、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使它成为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思路图。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板书、板图、语言、教态这几片“绿叶”对成功地烘托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3)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中职教育 [N].中国教育报,2005-3-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