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高》学案

《登高》学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登高》导学案

编写:郭文斌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理解全诗大意。

2.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三步骤”的学习方法。

【预习展示】

回想杜甫的相关诗句进行背诵展示。

【合作探究】

【教你一招】

赏析诗歌的三步骤:一 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理解的第一步关键是读;二 解诗,根据诗歌注解和一些关键实词的意思串通诗歌内容和情感;三 根据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是这样,诗亦如此。(物象(描写的客观景物)→意象(赋予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由意象构成的画面))

《登高》首、颔两联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秋之意境?

【写作背景】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依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作此诗以抒怀。

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2结合诗人写作背景,分析《登高》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自我测评】

1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动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志不得伸归结为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 背诵并默写《登高》全诗。

【拓展延伸】

搜寻自己记忆宝库,找出描写与“秋景”相关的诗句或者诗文进行背诵赏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