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夜雨孤灯赏

夜雨孤灯赏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夜雨孤灯赏,华岩一杖仙

——纪念先师虞逸夫先生

虞逸夫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家、诗人、书法家,毕业于无锡

国专,早年受知于唐文治、陈石遗、陈天倪、钱基博、章太炎等著名学者。日寇祸国时,避寇西行,奔波于武昌、桂林、重庆等地。先生前半生,曾执鞭任教、曾编辑刊书、曾进仕为官、亦曾追随马一浮先生左右。先生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忧国抒怀的诗篇,出版了《鹿野堂诗稿》,并且年未三十即任国民党最高国防委员会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考核专员。先生自谓此职虽见官大一级,然因国事糜滥、民不聊生,谋此职亦不过为斗米之需。因此先生无仕宦之心,不愿在官场逢迎费时,抗战胜利前,便弃官一心从事学问研究、或游学交友。正如先生之师(江南三大名儒之一、阳湖文派领袖诗人)钱名山先生“拂衣归里”时所云:“一官鸡鸟肋,毅然高蹈矣”。岂料新旧更替之际,先生因此段经历而“取祸”,“南冠”荆楚之地凡28年。

先生一生,尊儒崇道,兼通各家,光明正直,抒志怀而达意,明义理而应物。

先生学问,首重国学,早岁读儒家书,以儒家为根本。中年后致力于老庄玄学,晚岁笃好禅宗义学。先生学识渊博,他对来学之士,从无保留,国内已故或健在诗词书画名家,尊其为师者不乏其人。而先生择人及论人的标准,是儒家所重的“德”。先生之国学学问,在其诗文中无处不在。

如其所作《集联》

1

据德依仁游于艺(论语),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 治人事天莫如啬(老子),进德修业欲及时(易经)。 可见先生博通各家之要。 其所作《行经古寺偶成》诗云:

雕泥塑木谁名佛,瞬目扬眉我是谁。 弥勒当门相视笑,两无言说会心时。

又《岁饥,园蔬亦尽,唯以红薯果腹》诗云:

人将缧绁磋磨我,物有冰霜刻琢予。 子雨友风供洒扫,父天母地共清虚。 蒸瓜作饭餐红玉,漏壁成文读素书。 绝学无忧师老子,羡他鼠壤有余蔬。

亦可见先生博通佛道之义而达观识理之高。

虽然先生博通各家,但从不作高论。其中《贾谊故宅》、《读高士传有感》等诗,均可见先生思想受先秦诸子及佛家学说影响,敏学、通达、坚毅、智慧,有取有舍。

先生早在22岁时就以诗文才华得到钱名山先生的赏识。名山先生接其来信后,专程从常州到无锡看望先生。并称其诗文:“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气,将来主持阳湖风雅,我不及见矣”。

1941年,时年26岁,先生作《感时》诗一首寄呈与名山先生,名山先生盛赞该诗:“吾党虞逸夫,蜀中以诗来,句云:‘群生见弹思鸮炙,百辟甘饴啮女唇’。以诗论,亦推倒一世矣”(见《名山诗话》)。

2

因人生坎坷,先生早期诗书手稿已成劫灰,除少量诗文能凭记忆记录,余皆不复再见,而与马一浮先生唱和之诗作,所幸《马一浮集》及《马一浮遗集》有部分存录。

马一浮先生称其:“惠书文辞、书法俱美,论诗甚有见地。‥‥‥丽而有则,蔚然成家。‥‥‥四言铭诗,尤有玄致。知其所存者益进于道矣”(见于《马一浮集》、《马一浮遗集》)。

先生与马一浮先生诗词唱和甚多,嘉许之言亦多。其中,《题避寇集,寄马一浮先生》诗云:

绛帐传经已失辰,还将薪火烛迷津。 山中采药休长往,濠上观鱼且养真。 馀事都成千古业,风标岂是一时人。 白须红颊能强健,硕果天留惠此民。

马一浮先生作《次韵答虞逸夫见赠》曰:

占梦曾疑岁在辰,遗诗相望已知津。 枯禅但记三年活,直道犹存一念真。 文豹丰狐宜远患,吹沤拂电不由人。 敢希作者论陶谢,寂默长甘陇亩民。

抗战胜利后,复性书院东迁杭州,先生送马一浮先生东归,作《马一浮先生东归》一首:

归取名湖作道场,还从西蜀忆灵光。 排空鹤驭无行迹,脱口莲花有妙香。 一佛难回天下惑,群贤好结永和觞。 梦中不识杭州路,每逐春风到后堂。

马一浮先生作《答虞逸夫见寄韵》曰:

3

森森武库启灵场,日月还同爝火光。 涿鹿至今云鸟乱,西湖唯有芰荷香。 楼开弥勒空弹指,河出昆仑始滥觞。 慧业纵依兜率住,曲台争得比高堂。

(以上见于《马一浮集》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 马一浮先生乃“儒释哲一代宗师”, “现代三圣”之一,又精于书法,能入其法眼已属不易,而马一浮先生不仅多次称赞先生书法文辞,尤其提到先生“四言铭诗”,可见先生当年诗书已入于高妙之境。在拟付梓的《万有楼诗文集》中,已经整理的如《牧羊室铭》、《鸠摩罗什赞》、《笔铭》、《砚铭》、《昧室铭》等,辞美而理深,皆有探玄之得,读之能启人心智,廓然远见。

其中,《牧羊室铭》句云:

万流并居,各乐其场。灵蠢异趣,一慈等量。 吾生有涯,曷迎曷将。守约似鄙,能柔故刚。 习坎犹坦,历变以常。与物委随,或谐或庄。 得丧恩怨,欲言已忘。不记春秋,安知炎凉。 万境本寂,目击理彰。翠壁画图,流水笙篁。 时鸟竞鸣,幽兰自芳。嘘吸烟霞,含漱冰霜。 沐日浴月,讬体苍茫。载歌载啸,声闻九阊。 有钱、马二公之推许,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即在中国诗书两界赢得了广泛称誉和崇高的地位。

1982年,先生历劫归来后首次返乡探亲并祭扫,特往游杭州蒋庄,深情赋诗追怀马一浮先生,写下了“踊入苍冥空是路,

4

别无言语略存诗”的旷古难有的知己之句,可见先生与马一浮先生亦师亦友的至深之情。

先生诗书,非了悟不作,所作皆高古绝伦。先生《自题万有楼》之诗可证我言不虚:

万有楼高塞太虚,函天盖地外无余。 百年前后谁名我,七尺形骸强认吾。 过眼繁华犹海市,忘心烦恼即真如。 熙来攘往成今古,凡圣同归色本无。

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名山先生进而言之:“遇有顺逆,时有常变。‥‥‥人贵自立,自立难矣。至死不变之谓立,百折不回之谓立,不乱于邪世之谓立”(见钱名山先生《课徒草》)。由是可知共学不易,适道更难,百折不回尤为困难。先生因系“国民党县团级以上人员”而“南冠”荆楚地,从1951年花朝节入狱,加上特赦后又劳动三年,实际失去自由28年。此时岁月,先生谓之牛马生活,当时百废待兴,国弱民贫,世人食不果腹,何况先生阶下之人,其困难常人无法想象。但是先生在纸笔俱无的情况下,从未易志,真可谓至死不变其志、百折不回,但有所思,皆成诗文。1975年,先生劳役生活已历24年,是时所作《牛栏寤歌》可见一斑:

金丹不可求,忧患速人老。 日长如太古,夜长期终晓。 力役炼筋骨,冰雪莹怀抱。 室浅意自幽,不灯月更好。

5

元酒满清池,疗饥尝百草。 资生固多端,苟足敢求饱。 养恬味无味,闭心道中道。 在己苟无愆,荣辱皆可扫。 忍性增不能,嘉言吾所宝。

作于1976年的《拄锸》和1977年《筑室》,更可见先生虽在缧绁之中,亦不变高士之风骨:

《拄锸》

拄锸倚高桐,披襟快野风。 和神荆棘地,明志雪霜中。 清唳怜孤鹤,遗翎惜断鸿。 平怀观物变,忧喜莫相攻。

《筑室》

筑室树王边,峰高客近天。 掌中观宇宙,袜底起云烟。 夜雨孤灯赏,华岩一杖仙。 藤阴如翠幄,醉卧谢群缘。

先生自由之后,自谓新生,虽骨气高雅脱俗,但并未遁世隐居,于世间之事亦渐有所知,遂作《天对》、《天问》等诗以感怀。既见其出世之姿,又见其入世情怀。

其中1984年所作《天问》有云:

猿啼狮吼怨枯林,海底鱼龙末日临。毒散两间无净土,何时酸雨化甘霖。 6

先生于1987年3月受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至此方告别告贷度日的困苦生活。1988年长沙水灾,先生居无余粮,尚能捐衣济世。《捐衣》诗感人至深,读之不忍泪下:

戊辰夏秋之际,烈风暴雨经旬不止,洪水为患,灾延数县。

树尽连山土不留,江湖量隘水横流。 风掀聚落凌空去,浪蹙沉尸作阵浮。 臂短难援天下溺,心长易绾世间愁。 敝衣方解余温在,聊致区区自掩羞。

先生忧于人居之境,亦曾作《环保联》如下:

果能处处无战尘、无烟尘、无杂尘,定教污世变成众香国。

但得人人有爱心、有善心、有真心,可使全球亲若一家人。

但凡来学之士,无论岁之长幼、问之深浅,亦无论所求之诗、书润笔几何,但有所求,只要身体允许,几无推拒。诸多文章认为先生有教无类,即是入世情怀,实不尽然。先生晚年所遗憾之事,一则以为真心求学之人日少,国学传承失序。一则社会发展过速,追名逐利者日众,文化济世之用日湮。因此,先生时时不忘提倡为学之根本,为人之根本。主张孝悌而诚信,节用而爱人,敏学而博通,并命我整理名山先生之《良心书》,期望有益于世。凡此种种,皆为先生大慈悲之情怀也。

先生学佛,并不溺于迷信,而是以佛理为哲理,以释迦牟尼为哲师,其有一首《告求佛者》诗云:

7

大宝不从门外得,玄珠只在袖中居(典出佛家《百喻经》。 神仙圣佛皆名相,觅遍天涯路转迂。 又尝作联一首:

性本无垢,心起无明,悟即现成佛。 咎必有由,福归有德,善为极乐门。 还有如《布袋和尚二绝句》句云: 谁知布袋是玄关,和尚原来不会禅。

莫向他人求法宝,实时放下是金丹(布袋和尚逢人问佛法,

则放下布袋,木然而立,更无一言酬对)。

均可见先生学佛所得之高异,实非流俗愚昧者所能知也。

2009年夏,先生身体每况日下,我上衡山烟霞峰(先生居烟霞茶苑,茶苑依铁佛寺而建)探望在此避暑的先生,先生纸笔随身(一般为烟盒纸、信封纸或零碎纸片),以颤抖之手摸出一纸零缣,写示新作《避暑烟霞峰》一首:

久慕山居乐,岩泉煮翠芽。 寻幽逢铁佛,逃暑入烟霞。 夜静千峰月,风香百种花。 红尘飞不到,即此是吾家。

此时,先生书写已经行不能直,抚纸而行笔,几近盲书。但字里行间,神志澄明、清朗曜如。

先生所作《答诗问》,当可作为后学探源先生诗境之据:

思周万象自超尘,岂有金针度与人。 探取天心来下酒,劈开岳顶去寻珍。

8

鞭挥百草成灵药,口吐莲花是佛身。 里巷歌谣多别趣,风骚异曲共天真。

先生除年轻时与钱名山、马一浮、王遽常诸公以诗书唱和往来,还与谢稚柳、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马万里、谢无量、钱松嵒诸耆宿或合作、或唱和。先生曾题谢稚柳先生花鸟图,六言诗曰:

好花不为鸟开,好鸟不为花来。 花鸟偶然相值,色声香影俱绝。

两相映衬,真可谓诗画两绝的绝世佳作。

1988年,因1938年原题已失,先生补作《题万里兄独秀峰图卷》,诗云:

八桂群山森剑戟,峰峰如洗峭空碧。 一峰独秀霸南荒,水皱玉攒更奇绝。 吾乡马侯画中雄,兴来造化生心胸。 谱尽群芳写木石,堂上烟峦夺真容。 大千协作悲鸿赞,国手倾倒况凡庸。 物换星移四十载,翠墨淋漓色未改。 斯人不作吾谁与,欲探鸿蒙问真宰。

此诗足证先生早岁交游及大手笔。

先生晚岁与国学大家冯其庸先生甚为知己,诗文往来颇多。其中2007年为冯其庸先生所作《题冯其庸山水长卷》二十五韵,后六韵句云:

居人本是上皇遗,不习机事守太朴。

9

长养儿孙食天禄,不识君威能祸福。 元酒满池不用酤,山花四时果自熟。 天籁悦耳胜笙簧,风月清嘉殊尘俗。 巢由瓢钵应犹在,洞天石扉薜萝幄。 自许无忝古逸民,欲往从之同所乐。

可谓先生晚年长诗中之极品。先生去世后,冯其庸先生撰挽联曰:

噩耗传来,令故人肝肠痛断。 乘鹤西去,教众仙鼓乐相迎。

可知两老相交之深。

先生还潜心研究文史,除国学与诗词书法之外,还擅长文物考古,常有考古文论和诗词(如《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四字书者考辨》等)在全国性刊物和港台报刊上发表,并多次为文史、艺术界人士的专著作序撰文。如《钱名山先生生平与书艺》、《马湛翁先生法书赞》、《马万里三代画集序》、《万里平生师友品题》序、《钱仲易诗文集序》、《论诗》、《卑庵说》、《杂感》等。种种文章,均可见先生学养之湛深、德操之高古、发愿之弘大。

先生于书法,喜作分行。认为“摆脱凡近,自致远大”,学书当穷源竞委,洞悉古今流变,知所取舍。先生年轻时专攻甲骨钟鼎,稍长,继之以秦篆汉分、章草、下及南北朝名碑妙迹而止。后因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发掘,先生得以醉心研究两汉简帛书,朝夕临玩,参以新意,糅简帛之韵入碑、分之势,最终自成风格。立意高厚而古雅,气势浩荡而磅礴。

10

先生遗墨,少有魏书,但观其所作魏书,笔力沉雄而古雅,如其作诗,真如黄钟大吕,声势光彩,夺人耳目,读之神光万丈,风神焕发。得此一字,雅赏终生。

先生于历代书法自有其独到见解,敢于直言其所不同,先生有诗论米芾书法如下:

颠笔淋漓意自如,如挥快剑扫菰蒲。 谁知熟极微伤雅,门径渐开市井书。

又尝论黄庭坚书法如下:

泯尽古意少冲融,恰与江西句格同。 漫道苏黄堪并驾,坡书犹有六朝风。

真知书之人,当知此乃先生于书道之卓见高识也。

王遽常先生喜先生之书,在其《书中知己小识》一文中,将先生与沈增植,康有为同列为书中知己。高山流水,足见两先生相知之深。亦可见百余年来,书坛少有可与先生比肩之人。

我认识先生二十年,常见先生书不离身,先生常以食指在大腿上作书。纵使冬季封笔不书,或在医院行动不便,先生亦不废此法。且或摇头如吟诵、或振臂如挥掷,丝毫不亚于纸上作书之功夫。

有人谓先生“行笔虽疾”及“常有灵光一现”,其实不然。我曾多次侍书,每惑先生书案从不臵笔洗,先生书写前常以手捻,或以齿松笔毫。后读《钱名山研究资料》,见先生所作《钱名山先生生平与书艺》一文,方知名山先生亦有此习。且名山先生谓:“每见俗士作书,既怕笔痛,复恐纸痒,轻搦慢移,如捉虫蚁,如玩杂技,以此炫其奇巧,无非自欺。‥‥‥书如土埂,字如伏

11

尸”,先生亦以此为不屑。先生作书,指实掌坚,力运于背,以全身之力,凝神行笔,沉着痛快,疾涩自有法度,不可简单谓之“疾”。且先生认为作诗作书,必触兴而起,然须反复酝酿,气象了然在胸,方得出之自然。由是亦见,先生作书,受名山先生影响亦颇深,实一脉也。

先生为《马一浮书法集》作《马一浮先生书法赞》开篇云:

中郎笔诀,唯疾与涩。妙悟从天,心印遥接。 疾若电拂,涩如施漆。飞鸟过空,如如无迹。 香象渡河,步步落实。杂碎篆隶,自铸楷则。

魏晋风流,金石气息。如见其人,孤神独逸。古人每谓‚书如其人‛、‚书为心画‛,吾证之以马公之书而益信。

其才德学养之藏于中者,深湛玄远,莫测其底蕴。其英华之发于外者,端赖笔札一曜其灵光。

此文盛赞湛翁书法,而以此了解先生对书法之见解和品鉴先生书法之境界,则无复加之词。

我本陇亩之民,因喜涂抹之事而有幸认识先生,岂料一见之后,竟能结下二十年的师生情缘。先生不弃我识浅习陋,谆谆而循循,执手而促膝,教我以诗书,师恩深极。我之所学虽未入堂奥,但已能受益终生。

据德依仁,游艺于学苑、诗林、书圃,先生一代大儒、一代宗师也,然先生无意于人间一席之地,诚如马一浮先生答先生诗中所谓“行尽千山转避人”者。先生坎坷曲折一生、有愿无尽,德业之尊隆,人格之伟岸,岳岳巍巍。浅陋如我,于先生之德学,

12

百不及一,唯有仰止景行而己,岂能道其万一哉。先生去世后,我虽数有哀思之作,但不敢录之于文,以免佛头蒙尘。兹录先生所作《自强》诗,以作先生为人为学之写照及后学者为学之指引。

《自强》

长河祖滥觞,乔柯胎毫末。 为大本自细,自强贵不息。 良农争季候,不避风雨夕。 厄穷丧乱际,终当不易节。

呜呼!哲人其萎,识之者其谁!继之者其谁!

门下弟子 卜功元 2011年10月,于深圳铜鼓山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