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覃忠盛 (河池学院中文系,广西宜州546300) 路切入 关于申论考试对策命题的 应答思 所渭“对策命题”.就是申论考试中紧接在概括要义之后 的一个测试项目,是一个必考的重要内容。在考题中,凡要求 考生“提出克服弊端的对策建议”、“拟写解决问题的方案”、 “写出事件的善后处理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之 类的提法,均属对策命题。 申论考试的目的是要选拔合格的国家公务员.一个合格 的公务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症结提出切 实、有效的解决、处理措施的能力,这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 是一个公务员价值高低之所在。对策命题测查的就是人的应 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带着这个意识 应试,才不会偏题。对策命题应答思路分三步切人。 认定身份 申论考试是一种测试、录用公务员的专用考试形式.为 了更准确有效地测查考生的专业素质和潜能,命题中总是专 门设定虚拟身份,限定考生按给定的身份和角度应试 虚拟 身份一经定位.应答过程就必须时刻以虚拟身份为立足点, 从虚拟的角度和情境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确保对策具有合 体性.考生绝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和提出对策.立 场错位,就会导致对策错误。试题中的虚拟身份有时明确标 示,有时不明确标示,必须认真审题,准确认定。有明确标示 的,必须按指定身份定位,无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普通公务员 的身份定位:指定为领导身份的,必须从领导的角度提出对 策,指定为工作人员的,必须从工作人员的情境提出对策.不 可错位。 一足,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认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加大惩治力度。 许多社会弊病屡治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得太松、 罚得太轻。针对这类问题,应遵循“治国需用重典”的古训,在 政治上、经济上、刑事上施以重典,加重惩罚,让违法事主政治 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唯此方能奏效。 以上几点是申论考试中提出对策的通用思考途径,大多 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进行思考,找到切入点。但这仅 仅是宏观的。具体作答还得针对给定资料作出微观定格。 三、微观定格 提出对策是在阅读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要应对和解 、决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白,再与身份定位和宏观思考相结合,就 可以进行切题的作答思考,应从如下角度切人: 1.对策要有针对性。 即紧扣前面概括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抓住其主要矛 盾,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切、中肯的解决方案。对策与问题要一 对应,前面提出什么问题,这里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忌遗漏 或脱节。如果问题较复杂,便应审视遴选,抓住关键问题提出 对策。例 ̄H2000年国考题的“噪音扰民”事件,反映出来的问 题就很复杂,解决的方案也提得很多,其中只有从加强环保 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这个角度人手,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城市噪音扰民问题。一位考生就针对这个关键问题提 一二、宏观着想 出了对策: 首先,由政府出面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由环保局对该 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端 或热点问题,其诱发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解决的对策也 就带一定的通用性.对策思路应先从宏观角度切入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许多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 或没有健全,该堵的漏洞没有堵住,任其自流,问题越发展越 恶化,最终酿成大害。法律法规是治国之本.解决社会问题的 对策不能不首先由此考虑。 2.抓好管好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化身,是社会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他们的行为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或走向,很多社会问题产生 的根源就在领导干部身上。毛泽东曾说:“治国先治吏。”就明确 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必须从领导干部这个根基上去考虑。 3.强化监管力度 很多社会弊端不仅屡禁不止,反而疯狂蔓延.很重要的 个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管无力,强化监管力度是最根本的 对策 4.广泛深入宣传教育。 不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人们思想认识的空白或不 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测量和治理,要求××印刷公司 限期整改。如整改成本高于搬迁成本,则准其搬迁。在勘测过 程中,发现其他有污染问题的单位,应责令其整改。该地区为 居民区,不应允许有污染的企业或设施在此建设,以保护居民 的合法权益。 第二,××印刷公司应对居民H进行赔偿。在综合治理中,若发 现其他污染源与此相关。也应追究其赔偿责任:若有其他居民也 出现此类问题.应作出相应处理;居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第三,在综合治理期间,一方面要做好居民的工作,另一 方面要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改造,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综 合考虑,妥善安排 答卷中提出的政府出面治理、事主进行赔偿、做好宣传教 育工作三条对策。就很具针对性、确切性和宏观性。 2.对策要切实可行。 所提解决问题的对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完全可以实施 操作。这是体现对策价值的关键,写得再漂亮的对策。如果在 实际中行不通,便等于零。所以,在提出对策方案时,一定要对 细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性思考。首先要考虑三点:第一,是 否有明确的直接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执行、落实对策方 过渡等,让学生平时多接触一些原汁原味的材料,培养语感, 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怀恩.语法填空题型及其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 与研究.2007.9. 前提;扎实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是基础:文化背景是必要 的补充。所以做该题时,必须先快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准确理解含有设空的句子意思,再分析该句子的语法结 构;分析句子结构可以迅速确定所要填的词类或大致方向,再 结合语境就可以很快得出具体的词语或词形。结合语境时要 特别注意短文的时态和上下文中的一些提示 最后根据上下 文意思再确定该填的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注 重语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课文、优美文段的衔接、连贯、 6 l 提高阅读能力,应对TOPIK考试 李玮玮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210) 摘要:目前我校学生在TOPIK考试中平均分达到要求, 一、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误区 但因单项成绩不够.尤其是阅读分数受限而不能通过考试的 参加过T0PIK考试的学生普遍反映,做阅读理解题的时 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误区.并结合 间不够充分,甚至有很多学生出现做不完题,或者来不及涂答 日常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应对TOP— 题卡的情况,以至于阅读单项失分过多。这一现象充分说明. IK考试的建议。 目前对于大多数韩国语学习者来说,阅读速度慢,效率低是一 关键词:TOPIK考试 阅读学习 阅读能力 个明显的弱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 的就是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TOPIK(Test of Proficiency In Korean1 种表现: 是由韩国科学技术部和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主办.为评价韩 1.把阅读课当成精读课来上.过分重视生词、语法。 国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及海外侨胞的韩国语能力而设置的考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阅读和精读的区别.把 试。并作为留学、就业的依据,目的在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 阅读教材当成精读教材来学习,一味地重视生词和语法。阅读 普及韩国语,并为外国人赴韩留学及在韩企就业提供客观的 的目的是掌握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思想,这与学精 韩国语能力评价标准。韩国语能力考试目前在32个国家、99个 读时主要是掌握生词、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是不同的。更何 城市实施。世界各国及地区均承认本考试的评价与成绩,是目 况,即便生词掌握得再多,想在阅读中见不到未学过的生词和 前最具权威的韩国语能力考试,相当于韩国语“托福”。因此, 表达方式都是不可能的。阅读不仅要靠语言知识本身,更重要 目前我国韩国语专业的学生为了将来赴韩留学或是到韩企就 的读者需要动员起自己的全部知识乃至生活经验去分析、揣 业,都会参 ̄[ITOPIK考试。 摩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TOPIK考试分为初级(1级、2级)、中级(3级、4级)、高级(5级、 2.没有乔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6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试题都由词汇、语法,写作,阅读,听力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用手指着单词逐 四部分组成。评价标准为:单科成绩4O一5O分。平均50分以上一 个阅读;将单词读出声来,或者是默念;只理解单词的个别意 个级别;单科成绩在5o- ̄以上,'平均7O分上升一个级别。 思,不注意惯用短语、词组的意思;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为了 目前我校学生在TOPIK考试中平均分达到要求,但因单 弄清楚某个单词的意思,反复地阅读前面的内容:喜欢将韩国 项成绩不高,尤其是阅读分数受限而不能通过考试的现象较 语译成母语,再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的内容,等等。这些习惯 为普遍。笔者分析了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误区,并结合日常阅 势必影响思维的连贯性,对阅读材料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读教学提出几点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应对TOPIK考试的 3.阅读面较窄,忽视韩国特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建议 很多学生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非语言因素, 案;第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第三,解决问题 问题,可以提出许多种解决的对策方案:(1)搬迁;(2)关闭; 的必备条件是否充足。解决问题是否有时效性。除此之外还要 (3)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之不理,照常生产……将这些对策进 考虑,对策方案实旌后,会取得哪些效果,会出现什么问题,矛 行反复分析、深入思考,问题就看得很明白:搬迁,固然可以彻 盾将如何转化,会不会影响到全局的、长期的、群众的利益,等 底解决噪声干扰矛盾,对居民绝对是件大好事,但对于厂家却 等。这些都要事先估计,预作防范。所有这些都思考妥当了,才 是大难事,成本很高、地盘难找,一时难以办到;停产关闭,也 可以提对策方案。2001年国考的一位考生对解决PPA事件提 可彻底消除噪音.但该厂是国有大型企业,会给国家带来巨大 出了这样的对策方案: 损失,不可以这样办;置之不理照常生产,侵害居民合法权益, (1)针对PPA事件,政府应要求媒体进行报道时实事求是。 违法。在如此进退维谷之中.最终找了一条巧妙穿梭过难关的 同时.有关部门应责令医院与药店立即撤下并封存含有PPA成 途径:(1)进行技术改造,将噪声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从根 分的药物.暂停对含有PPA成分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 本上解决矛盾,保护居民权益;(2)赔偿居民经济损失,化解矛 批工作。 盾;(3)将来条件许可,将工厂迁出市区;(4)今后城市建设要 (2)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含PPA成分的药物有毒程度的分 合理规划,不可将工厂建在居民区。这样的对策方案就显得合 析。通过媒体详告大众。 法、合理、合情。 (3)我国科技人员要立即研制不含PPA成分的感冒药物, 四、结语 迅速投入市场,满足大众需求。 身份认定、宏观着想、微观定格的应答思路切入,仅就一 (4)追踪监测曾因服用含PPA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般性普遍性而言,切不可生搬硬套于个别性、特殊性。在实际 有关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 应试中,根据具体命题的内容和意图确定具体切实的思考途 此种对策就显得方法措施确切.步骤程序分明.执行机构 经.才是最有效的。 落实,符合国情、民情,富于人性,切实可行,是一份好答卷。 3.对策要合法、合理、合情。 参考文献: 所谓“合法”,广义指符合党、国家、政府的各种方针、政 [1]李士谦.谈谈申论考试对策题的通用条项[J].应用写 策、法律、法规、制度;所谓“合理”,广义指符合客观事物的一 作,2008,(9):50. 般规律,社会常理;所谓“合情”,泛指符合国情、民情、实情、人 [2]张志华.谈申论方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J].应用写作, 情、公德等等。一份对策就是一项科学决策,一项系统工程,应 2004,(3):54. 有全面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达到这三种符合,方方面面比较 [3]王红霞.申论考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应用写作, 合适,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对策。例如2O0o年国考题的噪声扰民 2007.(8):4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