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南方名城寻找北方味道

来源:意榕旅游网
f2 I 2 年第8期 对,没错,安溪的味道。 刚到安溪,我就感到很熟悉很熟悉这里,有种 似曾来过的幻觉。我老家温州,和安溪邻省,又都 沿海,故而有着很像的味道。闽南话也是我熟悉的 方言,温州1当地有很大的闽南话群体,我高中同学 有一半都讲闽南话,所以,高中三年基本把闽南话 学得七七八八了,这么多年不说,已经全忘了,但 听到安溪人讲闽南话,似乎都听瞳了。 山城安溪和我老家山城平阳很像,非常像。走 在安溪大街小巷,仿佛回到青春年少时在平阳的高 中岁月。那天晚上,“六根”一起喝完酒,李辉兄 提议去河边走走,我们沿着兰溪走了很远, “六根” 老男人闲聊着,欢笑着,就像当年自己和高中同学 每天在学校门前小溪边无目的闲走一样。 在安溪谢氏宗祠喝茶听南音,铁观音的味道之 外,那股家族沉香久久不散。我老家也是很重视宗 祠传统,每个姓氏的宗祠都修整得很气派,男孩要 在这里举行成年礼,人生每个阶段的喜事,都要在 宗祠里请客。每个同姓人都可以来祠堂随便吃喝, 甚至外姓人刚好路过,也可以进来吃喝起来。我外 公家是大姓,他们李家祠堂非常气派,形式感很强, 每年都有家族大趴,像我这样的外家人也会被邀请 参加,喝酒、用餐、看戏。 在李光地故居参观时,进门看到有老人在这里 办寿宴,很多人围着大锅捞饭菜,不仅那饭菜味道 让人流口水,这种形式也再熟悉不过,老家大户人 家办寿宴,就经常会在祠堂或有威望的人家里办类 似喜宴。听着李家后人讲解老祖的光辉事迹,我的 思绪总跑到老家那些老房子老面孔中去。后来在李 尚大故居f-j前,那一片空地和污染了的池塘,像极 我家老宅的感觉,有点想哭,老家旱就不是记忆中 的样子,没想到多年后在安溪看到自己记忆中的童 年景象。 已经六七年没回老家了,没想到安溪之行让自 己找到这样一种难得的亲切感,而这种感觉,在自 己老家都已经找不到了,我该怎么感谢这次巧遇 呢? 在南方名城 寻找北方口/韦道 口韩浩月 泉州1风雅颂书店老板连真发来一个问题, “用 ‘美好’一词来形容泉州并不为过吧?”岂止是美好, 简直是好美。那天在安溪的清水岩,车过半山,雾 气弥漫,驶到山顶,阳光初现,凝视山中,雾自如 乳,翻滚不息,真是开了眼界,对云山雾罩这个成 语,有了物理意义上的理解。 泉州人对美景比较低调。这可不是因为“熟悉 的地方没有景色”,而是泉州的人文,要比景色更值 得叙说。走在泉州1,宛若走在历史深处,出生于这 儿以及在这儿生活、盘桓过的历史名人,排起队来 可绕泉州一圈,这次因为时间关系,仅走了李光地 故居、李贽故居,看了弘一法师舍利塔,看泉州朋 友的架势,可能在泉州待一个月,连名人故居都看 不完。 这次泉JJJ'1行,是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去安 溪参加黄永玉先生怃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首 发仪式。黄先生少年时曾在安溪求学,留下了许多 调皮往事,成了可爱的老头之后,仍是佳句频出, 这和他在安溪的那段开心的生活有诸多隐秘联系。 出了厦门机场,被安溪的人接管,一路翻山越岭, 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安溪县城。 《安溪报》的编辑陈先生很年轻,同行的“六 根”叫他小陈,我则称呼他老陈,老陈在路上说经 常读到我的文字,一开始我还不太相信,觉得是客 套话,后来发觉真的是,便又增添了好感,吃饭的 时候常邻座,每当他劝酒不力的时候,我也常反客 为主,帮他对付我们这帮北方佬。 安溪人喝酒像北方人,做事也有北方人的豪爽, 包括到了泉州之后,饮食方面也很是符合北方人的 口味。路上听“六根”之潘采夫闲谈,说泉州人有 不少是当年从河南的南阳迁移而来,咨询了一下, 南阳人种小麦、吃面食,典型的北方人特征。写到 即传授鞋带的终极系法,情急之下亲手示范,用典 这儿的时候,泉州新认识的朋友刘建燃在朋友圈留 言, “我们都是北方过来的。”问是北方的哪里?日 河北唐县。看来,泉州人骨子里有北方人的特质不 是虚言,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多北方人跑到泉州,有 了解情况的人写出来,会是一段好看的故事。 安溪人的生活方式带有北方味道,这在参观李 光地故居时得到了验证。到李光地故居的时候,李 光地的第十一代孙亲自接待, “今天我开正门迎 客!”这位颇具族长风范的李先生,打开李光地故居 大门的时候,那股豪爽之气令人心头一热。进入正 厅之后,发现两侧有老幼妇孺正在开午饭,长条大 桌上,热菜热饭热气蒸腾,人们或坐或蹲或边散步 边扒拉饭,和我的老家山东人的吃饭方式酷似,当 下一股亲近感油然而生,再加上中午腹饿,恨不得 讨只碗盛点饭来蹲墙根吃个饱。 可惜脸皮薄,没好意思说出口。问了身边一位 当地人,在这儿吃饭的都是什么人nil?I17 L这么肥, 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大快朵颐。当地人也不无羡慕 地说,还能有什么人,文渊阁大学士的后人!这下 子明白了,李光地的后人,在他们自家的宅院里, 当然爱怎么吃怎么吃了!随后在李宅的旁院,还看 到有人在地上铺了铺盖,看样子晚上是有人住在这 里的,在 ̄D.IJ:t有文化的地方吃饭睡觉,观月听雨, 快意当十足。 在泉州参观李贽故居的时候,也发现了在一堆 文物当中,也居住着李贽的后人,顺着门往里看, 饭桌、冰箱之类的家用品赫然在目。于是心想,有 人住的地方,这些文物单位才会更有人气吧,不像 其他地方,把人家的后人赶了出去,加上了玻璃挡 板,拉上了警戒线,让这些地方不再是活生生的, 莫名地让人感觉到死板。这样不好,所有的名人故 居的产权,应该是属于名人之后的。游客看到名人 的后人,仍然安居于祖宅里,会多一些踏实感吧。 在安溪的三天,均有雨。雨不大,不用打伞也 可出行。黄永玉先生作品研讨会开始之前,有两个 小时的闲暇,和“六根”老大李辉、老二叶匡政、 黄永玉公子黄黑蛮,在细雨中沿十里诗廊的河边散 步。黑蛮老师是画家,长居香港,气质儒雅,与李 辉年龄相近。雨中黑蛮老师的鞋带松开了,李辉随 型北方人的手法,帮黑蛮老9币把鞋带绑了个结结实 实,雨中看到老哥俩的这温情一幕,心里十分羡慕。 安溪城里的这条河,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河岸 两边的石质栏板上,刻满了诗,诗旁,长满了巨大 的榕树,榕树的根裸露在外面,像雕塑。路过一塔, 兴建于明代,泡在一汪水里,屹立不倒,结实异常, 看样子过一两千年也会依然如是。这座文物就树立 街边,根本不算有严格的保护,也没人破坏,这是 南方的好,不太受政治影响,战乱也少,文物得以 幸存许多。北方爱打打杀杀的人太多,南方人只管 冷眼旁观好了,过好自己的日子是正道。 离开安溪后去泉州,第一站到了清源山,看老 君岩,据说他是用一块巨大的原石雕刻的,屁股是 坐在山地里的,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吧,平常在别 的地方看各种雕像,多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老君 岩虽身形高大,但却与众生平起平坐,这点非常难 得,叶匡政形容说,“如从地里猛然长出的,还冒 着热气。”这好比形容一个人有“人味儿”。 泉州人的待客之道,非常有人情味儿,在性情 上,有北方人的感觉,但在处事上,有南方人的细 致,不会让客人有压力感。在泉州的时候,《泉州1 晚} 副总编郭培明先生全程都在,他和他的朋友 们为“六根”安排了舒适的接待,乃至于时间只有 短短两天,却产生了相处许久的朋友感。城市气质 其实就是人的气质的体现,我有一个“特异功能”, 每到一个城市,只要和这里的人有所接触,就能立 刻感受和发现城市气质的独到之处,泉J』1【、1的大气与 精致,来自她的文化底蕴,也来自当下泉州1人对城 市的建设与付出。人们喜欢旅行,除了要到名山大 垦联 譬曼 罨茜川、文保建筑那里满足拍照留念的需求外,更多还 是要与那里的人有交流,体会城市的人文与历史在 现代人身上的延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