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与经济 关于构建铁路区际大通道的探讨 宋 锴
等组织。一是大力开发多样化班列产品,根据货源数量、品类、距离、运到时限、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关系等,在区际通道上组织开行客车化、高质量的“物流化”、“夕发朝至”班列产品,进一步研究高附加值“白货”物流市场需求,优化物流化快运班列产品,为不同类别客户提供适应物流市场要求的产品;二是大力推广集装化运输,对粮食、板材、混装物资等卸车特别困难的人力作业品类,颁布集装化标准,明确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集装化运输;三是提高装卸机械化水平,积极采用托盘、集装网、集装袋等工具,为车站提高卸车效率创造条件,确保 2014 年底全路装卸机械化比重到达 85%以上,大宗散堆装物资推广采用筒仓、翻车机等高效环保装卸设施;四是调整铁路运价和有关收费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大铁路运输产品的运价浮动幅度。 (3)优化机车车辆设施配置和机车交路调整。继续扩大干线通道长交路开行数量和范围,减少机车换挂、增减轴作业量,提高车辆运用状态和列检保障距离,逐步实现干线通道牵引定数统一和运输效率提高。(4)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加快实施全路物流中心基础设施配套、点线能力协调等项目。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加快 2014—2015 年运输急需配套项目建设的要求,尽快建设重点区域基础设施配套、点线能力协调项目,为发挥干线通道集疏运能力提供节点保障。5 结束语
构建铁路区际大通道方案主要是基于现有路网运输能力的情况研究提出,由于区际大通道的形成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受影响因素较多,随着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量持续增长、枢纽点线能力进一步协调、运输组织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区际大通道还将不断产生,已经形成的区际大通道也可能面临新的能力制约。为持续发挥区际大通道规模效益,实现全路运输稳步上量,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铁路运力资源优化管理,根据日常运输生产实际,动态掌握路网能力状态,及时安排和实施路网点线能力“短平快”项目,加快疏通通道能力制约瓶颈,实现区际大通道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彦华. 新建石太客运专线、构筑客货运输大通道[J]. 铁道
工程学报,2005 (2):17-20.
收稿日期:2014-05-05责任编辑:何 莹
京沪高铁开通三年重构“经济版图”2014 年 6 月 30 日9 : 00,曾作为北京和上海间首发高铁列车的 G1 次列车,即将见证京沪高铁开通运营 3 周年的时刻。3 年间,京沪高铁在实现日均客流量翻番的同时,也拉动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百姓生活环境的改善。京沪高铁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2 大经济区,横跨京、津、冀、鲁、皖、苏、沪 7 省市,在廊坊、天津、沧州、德州、济南、泰安、曲阜、滕州、枣庄、徐州、宿州、蚌埠、定远、滁州、南京、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等城市均设有高铁车站。沿线许多城市以京沪高铁为依托,建设了“高铁经济带”“高铁新城”“高铁新区”,重构了各自的“经济版图”,激活了城市发展的潜力。随着与之相连的多条高铁陆续开通运营,京沪高铁在全国高铁网中的干线通道地位日益突出。截至目前,每天平均有 128 对列车运行在京沪高铁上,日均运送旅客 27.2 万人次。据统计,自开通运营以来,全国共有 2.2 亿人次乘坐了京沪高铁列车。京沪高铁列车优化了百姓安全、方便、温馨出行的选择,改变了大家在就业、居住、教育、旅游、养老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让沿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推动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优秀资源在二三线城市迅速转移和流动。(摘自《人民铁道》报 )28第36卷 第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