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

《汉语史》考试资料整理

来源:意榕旅游网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汉语史》整理资料(湘大中文系10级适用,蒋金星老师的重点)

考试比例:训诂学40%,文字学30%,音韵学30%。 1名词解释 5分*5=25分

2简答 10分*3=30分(文字、音韵、训诂各一个) 3论述题 15分*1=15分(训诂)

4默写 《广韵》和《平水韵》的平入声 10分左右 5把古文字转化成简化汉字 6分左右

6标点 老师说本题难度最大,古文200字左右 14分左右 注:

1.对标点没有信心的同仁最好带铅笔和橡皮吧。

2.资料中加粗为老师所提供的重点,但不是全部重点,剩余重点要靠各位的聪明才智和多年的考场经验。 3.资料中有国际音标,去打印店打印的时候需要顺便带上国际音标安装包,我在乐园旁边小打印店里安装了,如果不想麻烦的可以过去直接打印,更不想麻烦的可以直接略过那一小节不看,我觉得老师也不会考。我用人格保证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第二讲 音韵学概述 一、音韵学基础知识

1、三十六字母是怎么一回事 (1)汉字的语音结构 在唐代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汉字的字音可以分析为声母和韵母(包括声调)两部分。

(2)双声 他们把声母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叫双声字,有多少群双声字就表示有多少个声母。 (3)字母 音韵学家拿一个含有该声母的字代表该声母。古人专门替这种声母的代表字起了个名称,这就是字母。古人的“字母”,就是指声母的代表字。 (4)字母的最早创立者

(唐代的和尚舍利 唐代的和尚首温 唐代的和尚神珙 唐代少数民族和尚了义) 唐末五代和尚守温 1923年,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录该馆所藏的我国敦煌写本一个残卷,记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三十字母表。 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不芳並明 舌音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敦煌所出唐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著作残卷,还有《归三十字母例》。(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

守温参照梵藏字母,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蓝本。 (5)守温为什么能创制三十字母

一方面,一般的和尚既无官场之逐,又无百姓之辛苦,可以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各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种学问。

另一方面,佛教经典都是印度传来的,他们使用的梵文是拼音文字。守温既通晓双声叠韵,又对梵文字母有着深刻的理解。

(6)宋人三十六字母 到了宋代,汉语声母又有了新的变化,音韵学家们根据当时语音实际情况,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并对原有的个别字母加以调换,重新排列,就成了汉语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半舌音/半齿音 全清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次清 溪 透 徹 滂 敷 清 穿 全浊 群 定 澄 並 奉 从 床 次浊 疑 泥 娘 明 微 喻 来/日 清 心 审 晓 浊 邪 禅 匣 (7)宋人三十六字母的价值

 宋人三十六字母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首先,掌握三十六字母是学好音韵学的一个关键。它代表了宋代的声母系统,它可上溯

上古声母系统,下探近代以至现代普通话和方言的声母系统。  其次,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给后代的语音分析和研究语音发展规律带

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拼音字母的制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近代的注音字母和现在的汉语拼音字母都与三十六字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音韵学及其内容(重点在概念,考名词解释)

(一)语音学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的学科,它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如果以研究内容为出发点,语音学可以进一步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特点)、试验语音学、应用语音学等。

(二)音韵学 音韵学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汉民族特有的学问,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 古汉语音韵学也称为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语史上语音、特别是汉字字音情况及其发

展演变系统的学科。

 由于古代汉语语音保存在文字中,所以音韵学实际是分析、研究汉字声、韵、调的科学。 (三)音韵学的内容 我国传统音韵学包括三部分: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 古音学 古音又称上古音,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今音学 今音又称中古音,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唐宋的汉语语音系统。

等韵学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汉语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  等韵学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即韵图和门法。  韵图是利用图表形式逐一表示一个个反切的读音。对韵书来说,它把韵书所反映的语音

系统简练明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使用韵图的人来说,韵图是汉语音节拼合的练习表,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准确读出反切读音的目的。等韵学的精华表现在韵图上。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北音学 学者们还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主张称“北音学”。)

 《中原音韵》: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指《中原音韵》一书所

反映的语音系统。

 汉语音韵学就是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及北音学这四个部门的总称。 第三讲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一) (根据韵书和反切分析音类)

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音韵学著作,记载了若干种语音系统。运输是古代音韵学著作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依据,东汉末年,人们的语音分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叫做“反切”的注音方法,随后就有人编写了韵书,以后历代都有韵书出现。

一、什么是韵书

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尾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是同音字。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中古和近代两种有代表性的韵书体例。 二、《广韵》编纂原理

1、中古时期的韵书以《广韵》为代表,它的体例可称作三级分类法。 (1)第一层分类以声调为标准,分出的单位是卷。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2)第二层分类以韵腹和韵尾为标准。

一卷之内,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就是“韵”。

 《广韵》分206韵,其中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

去声60韵、入声34韵。

 每个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  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

 韵基:把“韵腹+韵尾”看做一个单位,是传统音韵学以直沿用的分析方法,这个单位

可以叫做韵基。

(3)第三层分类是同音字组,一韵之内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划为一组,这样的同音字字组,称为“小韵”,后人也管它叫“纽”。  小韵和小韵之间,用圆圈隔开。

 全书共有3800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是本小韵所有字的注音。

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

 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释义(韵书起到字典的作用),不再注音。  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

韵的其他字无关。

2、《广韵》分析音韵的局限性

这样的韵书直接提供的语言信息由三层:声调、韵、小韵。它的欠缺是没有明确显示出介音和声母的类别。完整的韵母由介音、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若要完全把韵母区别开,还应该把一韵之内的字再分更小的类,即把介音不同的字分为不同的类。以介音、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为条件分出的小类叫做韵类。此外,一个声母的字还可能因为某种细小的差别而分成两个声类。韵类和声类的信息都包含在小韵的对立中,需要通过分析反切而间接地获得。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三、《韵略易通》不考

四、古代韵书的编纂原理 层级分类法,通过对汉字的层层分类揭示音节分析的结果。现代人则通过这些分类而了解一部韵书的音系结构。 五、反切的系联 1、什么是反切:

2、反切的原理: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反切字的读音。它的前提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跟被切字相同。

3、清陈澧《切韵考》用系联法,分析《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4、反切系联法 反切对古人来说仅仅是一种注音的方法,对于现代音韵学来说则是研究古音的重要对象。像《广韵》那样的韵书,没有把韵类和声母标石出来,对它的音系细节就必须做进一步分析,才能把声母和韵类都彻底区别清楚。这一分析是通过分别“系联”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来实现,叫做“反切系联法”。系联反切上字可以得到声类,系联反切下字可以得到韵类。

5、法切系联法的基础

一是反切的基本原理。

二是古书里反切用字的任意性。 6、陈澧系联法的理论原则(四个) 一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一定是双声; 二是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定是叠韵;

三是凡两个反切上字同类的,反切下字必定不同类(因为如果同类,就应该是同音字而不必分成另一小韵);

四是凡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反切上字必定不同类。 7、陈澧系联法的具体条例 同用、互用、递用。

基本条例:“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

(1)同用:冬,都宗切;当,都郎切;登,都滕切;的,都历切 “同用”,就是几个被切字同用一个反切上字,“冬、当、登、的”反切上字同用一个“都”字,无疑为同声类。

(2)互用: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互用”,就是两个被切字互为反切上字。“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无疑为同声类。博,补各切;补,博古切。每对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同一声母。 (3)递用: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递用”,就是一个被切字的反切上字,又被递用为下一个反切的被切字。“冬”、“都”、“当”递用为反切上字,应为同声类。

例子:西,先稽切;先,苏前切;苏,素姑切;素,桑故切;桑,息郎切

“西、先、苏、素、桑、息”为递用,这些递用的反切上字一定属于相同的声母。 由此可见,凡是反切上字有“同用”、“互用”、“递用”关系的,必定属于同一类声母。 所以根据基本条例就可以系联出一大批声母相同的字来。

然而,也有些声母相同的字用这种方法却无法系联起来,于是,陈澧又制定了补充条例,以补基本条例之不足。

8、补充条例:两个“变例” 补充条例:“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今于切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

这就是说,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反切上字,可以根据“又音”、“互见”的反切间接系联。 一是在反切上字时,有的反切上字明明是同类,却与同用、互用、递用系联不起来。就把《广韵》中此字下收的“又音”系联。 例子: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 都,当孤切 当,都狼切 都贡、多贡同韵,故“都”、“多”二字实为一类。

二是在系联反切上下字时,有的反切下字实为同类,却无由系联者,据“四声相承”情况定其韵母的分合。 9、陈澧的结论

(1)声类结论:陈澧用系联法,把452个反切上字归为40声类。

 声类,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还不等于声母,一个声母有时可分成两个声类,这是因为

反切下字中包括有介音(即“等”),有些声母不能与i 、u、 ü 某个介音结合。 例子:见[k] 有“古、公、过”等和“居、举、九”等两个声类。

(2)韵类结论 陈澧用系联法,把《广韵》1200多个反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一般认为《广韵》206韵。

第四讲(重点) 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二)(根据等韵图分析音类的语音性质) 一、韵书分析音类的局限性

 从韵书的分类只能知道那些字属于相同的音类,但不能知道同一层面的音类和音类之间

在语音性质上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 就韵这一层面而言,有些韵存在一下联系:  包含共同的韵尾  包含共同的韵腹

 就韵类这一层面而言,有些韵类包含相同的介音。 二、等韵图

1、什么叫等韵图:简称韵图,是用汉字编排的声韵调配合表。 (各种等韵图书影,省略)

2、等韵图的编纂原理:以层级分类和交叉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汉语的音节结构。 3、等韵图产生的年代

 韵图大约产生于唐末五代时期,盛行于宋元明清;

 宋元时代的韵图属于前期,明清时代的韵图属于后期。

 前期韵图与后期韵图的体例有所不同,但编纂原理是一样的。 4、等韵学概说

 概括地说:等韵学是唐代兴起的,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系统地分析汉语语音的一门学

科;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是分析汉语声、韵、调音理的科学。

 具体地说:等韵学研究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声母系统;等韵学研究汉语韵

母的结构及其变异;音节表(等韵图)为其主要表现方式。

 从定名来说:古人用“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所以等韵学又称“七音学”;由于

古人以“等”说韵,故等韵学又称“等韵学”。 (一)等韵学对声母的研究(概括说来是三句话)  以“字母”表示汉语的声母;

 以“五音”或“七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  以“清浊”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 1、字母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字母”名称是唐代佛门信徒受梵文佛经的影响,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唐代汉语的声

母有30个。

 到宋代,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6个字母,遂成“三十六字母”。这“三

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时汉语标准语的声母系统。 2、五音、七音

五音 “五音”是等韵学家描写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注意:牙音,实为舌根音;齿音,指齿头音。)

七音 在“五音”基础上又分出半舌、半齿音两类而总称“七音”。  唇音分重唇音(帮组)、轻唇音(非组);  舌音分舌头音(端组)、舌上音(知组);  齿音分齿头音(精组)、正齿音(照组);  牙音即舌根音(见组);  喉音(晓、匣、影、喻);  半舌音(来);  半齿音(日) 具体来说(可以不看):

牙音,就是舌根音(舌面后音),包括塞音k,kʰ,ɡ和鼻音ŋ。 舌头音,就是舌尖中音,包括塞音t,tʰ,d和鼻音n。 舌上音,就是舌面前的塞音ȶ,ȶʰ,ȡ和鼻音ȵ。 重唇音,是双唇音,包括塞音p,pʰ,b和鼻音m。

轻唇音,是唇齿音,包括塞擦音pf,pfʰ,bv和鼻音ɱ。后人把这个部位上的擦音f、半元音ʋ也都称为轻唇音。

齿头音,是舌尖前音,包括塞擦音ʦ,ʦʰ,ʣ和擦音s,z。 正齿音,是舌叶音ʧ,ʧʰ,ʤ。也有的学者认为是舌面前音ʨ,ʨʰ,ɕ,ʑ。

喉音中,有零声母,有舌根音的擦音x,ɣ,舌面的半元音j。是个比较复杂的类别。 半舌音,是舌尖中音的边音l。 半齿音,是舌面前的摩擦鼻音nʑ。 3、清、浊

 清、浊是等韵学家分析辅音声母发音方法时用的术语。

清,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辅音声母,因其音清而高,故称清声母。 浊,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声母,因其音低而沉,故称浊声母。  早期等韵学家把“见”称为“清”,“溪”称为“次清”(第二个清),“群”称为“浊”,

“疑”称为“清浊”(不完全的浊)。

全清,简称清,指的是清声母里边的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零声母也属于全清。 次清,指的是清声母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全浊,指的是浊音里的塞音、塞擦音声母。

次浊,或叫半浊,不清不浊,指的是浊音里鼻音、边音、半元音等。 擦音也分清浊两类,它们的称呼,有的书上单叫清或浊。 (二)等韵学对韵母的研究 概括地说:以“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以“摄”、“转”归纳韵母的类别和变异。 1、等、呼

(1)等 即等第,为区别韵母的洪细即大小高低而设。  江永《音学辨微》:“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细,而四尤细。”  今天看来,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发音状况的差异而划分的类别。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一、二等(即洪音)是没有i介音的韵母,所以声音大,如a、o、e。三、四等(即细

音)是有i介音的韵母,所以声音细,如ia、ie。 再细分:

一等的主要元音靠后,故口腔共鸣大,所以声音洪亮,如a;

二等的主要元音稍前,即(舌面)稍高,口腔共鸣小于一等,所以是第二大、次大,如e; 三等的主要元音同一等,但有i介音,所以不如一、二等洪亮而为细,如iang;

四等的主要元音因为有i介音而比二等更靠前,即(舌面)更高,口腔共鸣最小,所以“尤细”,如ie。

(2)“呼” 指韵母结构中主要元音之前有没有韵头而言。

 在宋、元等韵图中,只指有无“u”介音。有u者称合口呼,无u者称开口呼。

 到了清代等韵图中有了四呼:没有介音者是开口呼,有i介音的是齐齿呼,有u介音者

是合口呼,有ü介音者是撮口呼。

 总之,介音是区别 “等”和 “呼”的杠杆。  早期即宋元时代用介音i区分“等”,用u区分“呼”。晚期即明清时代用介音i和主要

元音这两个标准划分等,用i、u 、ü分别划分“呼”。

2、摄 “摄”是等韵学家为归纳韵母类别而使用的术语。把一些音值相近的韵合成一个类别,称为“摄”。

 宋元的等韵图把《广韵》206韵进行归并,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归为

一类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不考)

3、转 “转”是等韵学家分析、归纳韵母变异情况时使用的术语。  六朝人已开始先秦古音不同于“今音”。当他们用“今音”读《诗经》等古代韵文时,

碰到该押韵却押不出韵时,就临时改变这个韵脚字的今音读音以求叶韵。这种改字读经的办法,称之为协音。

 在唐代,有人注古书时也把协音称为合韵。意思是从今音看,把两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合

成一个韵。

 到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通”、“转”的方法专门研究“协音”学说。  所谓“通”、“转”,是指持“协音”理论的人认为:既然按“今音”,一个字的读音已经

是甲韵和乙韵相通,也就是说,从甲韵转到乙韵中去了,所以这就叫“协音通转”。  持“协音通转”说的人不承认古今音有变化,因而是错误的。 例子:《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南,协句,宜乃林反。” 朱熹:“南,叶尼心反。” 例子:《诗经·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朱熹:“仪,叶牛何反。”

 明代陈第提出“古诗无协音”即古今音有变异的正确观点。他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

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论证了古今音的不同,对后世的音韵研究颇有影响。  事实上,古音通转都是有条件的,通转之所以产生,是方言或历史演变的结果。

 也有人认为“转”是“辗转”的意思,就是指的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个字音

来。

第五讲 (重点)古音是怎样研究出来的(三)(从其他文献考证音类) 一、从诗文押韵归纳韵部 1、方法

 考察一个时代诗歌和其他韵文的用韵情况,是发现韵部系统的一个方法。  对于没有韵书韵图的时代,可以通过押韵字归纳出来。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例子:《诗经》押韵字系联法 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 《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 以上划线部分的字可系联在一起属于同一部。他用这种方法把古韵归纳为10部。 2、诗文押韵的时代性

 诗文押韵具有时代特色,各个时代的押韵体现本身所处时期的韵部系统。 3、官韵和自然韵 :同一时代的押韵分部还有文体的差别。  唐代以后,形成了官韵和自然韵两种风格。

官韵 按照官方规定的韵书押韵,就是押官韵。宋元明清的近体诗都押官韵,这种用韵脱离实际口语,只遵守固定的韵书分部。

自然韵 按照实际口语用韵押自然韵。唐代的古体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说唱曲艺基本上是自然韵。 4、自然韵的价值

 自然韵价值较大,在音韵学上更受重视。

 有些诗歌体裁本来从民间产生,前期的创作语言通俗易懂,押自然韵,后来却脱离普通

民众,被文人骚客所拥有,语言“雅化”,押韵也模式化,总在遵守早期的韵部系统,没有跟随时代而变化。宋词、元曲就有这个问题。 二、从谐声系列考证上古声韵类别

1、谐声字 谐声字就是形声字,指由代表意义类属的义符(形符)和表示读音的声符(声旁)合成组成的合体字。 2、谐声字的造字原理

 一个声符,往往产生一系列谐声字。

 一组谐声字的韵母往往相同或只有介音不同;

 一组谐声字的声母往往也相同或者属于同一发音部位,即声母相同或相近。 例子:长——张、帐、胀、怅、苌 3、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

 段玉裁创立“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这是清代古音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例子:如“台”在“之”部,从台得声的 “治、枲、胎、苔、邰、鲐、笞 、始、怠、怡、饴”等字都同部。 例子:《说文》里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诗经》押韵中的同一个韵部。  有了段玉裁的学说,《诗经》韵和谐声字在上古韵母的研究中占同等价值。最重要的是:

以谐声偏旁为纲领,古书里不押韵的字也可以归到《诗经》押韵的系统去了。 先秦古韵

 王力在汉语音韵研究中,把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

来,著《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 《汉语史稿》分先秦古韵为30部。  目前高校多采此说。

先秦韵11类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 ) 4、谐声字与上古声母研究

 上古时期没有现成的声母资料保留下来,既没有等韵图和字母,也没有反切,诗歌韵文

也只能反映韵母。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因此,谐声字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最有效的依据。 黄侃古音19纽 喉音 影(喻于) 晓 匣 疑 牙音 见 溪 舌音 端(知照) 透(彻穿审) 定 泥(娘日) 来 齿音 精(庄) 清(初) 从(床) 心(山邪)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三、利用异文、通假字分析字音

异文 指的是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之间、或原文与引文之间文字的不一致。 例子:“伏羲氏”在古書中也寫作“庖犧氏”、“包羲氏”等。

 這樣的異文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聲母和韻母系統都非常有價值。

 造成异文的原文非常复杂,有异体字、同义词、错讹、衍文、脱文、别字等。  其中别字大多是用同音字代替,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一定用处。 例子:逶迤、委蛇、委移、倭迟

通假字 通假字是经常性地把一个字当成另外一个同音字或音近字来使用。 例子:《荀子君道》:“其德音足以填抚百姓。”——镇、缜、稹、嗔、慎、颠、滇、填 例子:《汉书高帝纪》:“填国家,吾不如萧何。”——镇、缜、稹、嗔、慎、颠、滇、填 例子:耽、眈、忱、沈、枕、鸩

说明古代端组与照组的部分字本来曾是同一声母。 第六讲不考 略 第七讲 今音学 一、今音学的产生

今音学 今音学是指研究《切韵》系韵书的学科。

时间,今音学产生的时代:孕育于魏晋,发轫于隋,兴盛于唐宋。 今音学产生的原因:

1、社会的要求需要研究音韵。

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许多人皈依佛门以求解脱。人们对佛经和梵文的研究更加深入。进

而启发人们研究汉语语音。  《隋书•经籍志》:“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

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  战争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 2、文学形式的发展需要研究音韵。

 魏晋以来,特别是六朝,骈文、韵文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韵书。最早出现的韵书是三

世纪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以后韵书大为发展。 3、识字读音需要研究音韵。

 汉魏以后,汉字的形体由篆文、古文变成隶书、楷书,使谐声字的声符标音作用渐渐不

太明确。

4、政治上的大一统对文化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隋文帝开始实行科举制,延揽大量人才。

当时文字虽同,但各地语音有别,成为汉语交流发展一大障碍,于是学者们便倡言,汉语定韵要有一个统一标准。

 要求有一部在取音上能兼顾南北双方音读的韵书,《切韵》就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产

物。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今音学的内容

 从时代上说,今音学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的语音系统,又称中古音系;  从成果上说,今音学的研究成果是韵书,主要是《切韵》、《广韵》、《集韵》和“平水韵”

等所有《切韵》音系的韵书,所以中古音时期又称“韵书”时期;  从研究的要点说,今音学研究要点在“韵”。 二、今音学研究的韵书

韵书 韵书,是指把汉字按其韵的异同,分别部居,分韵编排的书。 1、《切韵》 (1)《切韵》的由来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隋文帝开皇(581—600)初年,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著名学者在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编订新韵书,法言执笔记下审音原则,于文帝仁寿元年(601)成书。 (2)《切韵》的内容

 《切韵》五卷。其中平声54韵分上下二卷,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总计

193韵。 (3)《切韵》音系的性质(不考) a、主张是一个单一的方言音系。

b 、是大致以一个方言为基础的活音系。 c 、主张是古今方国之音,即综合音系。 d 、主张是文学语言音系。

(4)《切韵》在汉语史上的地位(重点):

《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因为: 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韵书。它成于隋,到初唐就被朝廷规定为标准韵书,即官韵;宋朝扩充成《广韵》,其官韵地位更加强化;元明清虽被“平水韵”取代,但平水韵也是在《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的语音内容和一部分较古老的韵书的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严密,该音系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的共同参照系。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的中间环节。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系,往下能够跟近代汉语联系,无论是对于发现历史事实还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

(5)《切韵》的声母系统和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两个系统之间相同的声母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舌音“日”。 唇音,三十六字母分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切韵》的唇音声母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所有轻唇音字读重唇。

齿音,三十六字母的正齿音只有“照穿床审禅”五母,这套声母在《切韵》原分属两套,等韵图上分列在二等和三等。人们把列在二等的叫做“照二系”,通常用“章昌船书禅”作代表字。

喉音,三十六字母的喉音次浊声母“喻母”在《切韵》是两个声母,韵图上也通过分等有所区别。人们把三等地位上的叫“喻三”,通常用“云”或“为”)作代表字;把四等地位上的叫“喻四”,通常用“以”(或“喻”“余”)作代表字。 (6)《切韵》声母到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演变

A.全浊声母轻化(浊声母变成清声母,叫做浊音轻化)。  《切韵》的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分别归入同部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位的清声母。

 其中的塞音、塞擦音按照声调条件分化:  平声字变成送气音(次清),仄声字变成不送气音(全清)。  擦音没有这种分化,都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B.唇音分化出一个f

 《切韵》的唇音声母帮、滂、并、明,到三十六字母分化为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

唇音非、敷、奉、微。

 轻唇音的非、敷、奉到现代变成f,微母则变成了零声母。

C.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合并为现代的tʂ,tʂʰ,ʂ。

tʂ,tʂʰ,ʂ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 D.影母、于母、以母、疑母、明母一部分(三十六字母“微母”)和日母的少数字,合流为现代的零声母。

E.见溪群疑晓匣、精清从心邪两组的齐齿呼和撮口呼字的声母变成了tɕ、tɕʰ、ɕ。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 2、《广韵》(206韵) 《广韵》为宋初陈彭年等据《切韵》及唐人增订本修订而成,1007年完成,次年改名《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收26194字,分206韵,较《切韵》多出13韵。 (重点)《广韵》的韵母(背平声和入声)

平声:1东2冬3钟4江5支6脂7之8微9鱼10虞11模12齐13〇14〇15佳16皆17〇18灰19咍(海阴平)20〇21真22谆23臻24文25欣26元27魂28痕29寒30桓31删32山33先34仙35箫36宵37肴38豪39歌40戈41麻42隔43唐44庚45耕46清47青48蒸49登50尤51侯52幽53侵54覃55谈56盐57添58咸59衔60严61凡

入声:1屋2沃3烛4觉5-20〇21质22术23节24物25迄26月27没28〇29曷30末31鎋32黠33屑34薛35-41〇42药43铎44陌45麦46昔47锡48职49德50-52〇53缉54合55盍56葉57帖58洽59狎60业61乏 3、《集韵》

 1037年,宋祁等上书言《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宋仁宗遂诏祁等修订《广韵》,

令丁度等主持其事,“务从赅广”。1039年纂成刊行,赐名《集韵》。此书收53525字,亦分206韵。 4、《礼部韵略》

 1037年,丁度等修成《礼部韵略》。

 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

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 5、平水韵

 一般所言平水韵源于1252年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此前韵书所标

同用之韵合并,成107韵。

 金代王文郁编写《平水新刊韵略》,把平水韵并为一百零六韵。  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同用、独用

 《广韵》卷前韵目下皆注独用、同用之例。 例子“鱼”下(举平兼赅上、去)注“独用”;“虞”下注“模同用”。

 此类规定皆为诗人作诗押韵而设,如谓鱼韵字只能与本韵所属字为韵,是谓“独用”;  虞、模韵字则可彼此相押韵,是谓“同用”。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同用:就是写近体诗时有关的相邻近的几个韵可以通用;  独用:就是本韵不能跟其他韵的字通用。 平水

 平水: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  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 王文郁曾做过平水书籍。  刘渊是平水人。

平水韵(平声和入声要背)

 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

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 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

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

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豆兼)

(例子:马日事变 1927年,在国民党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于5月21日发动了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反革命叛变。因为事变这天中文电报用韵目“马”字代表21日,所以称这一事件为“马日事变。” )

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

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

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 十六叶、十七洽

(例子:艳电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般特指汪兆铭(汪精卫)于1938年12月29日由林柏生代为发表致蒋介石的电报式声明,表示其支持对日妥协的政策,声明称为《艳电》。因29日的韵目代日为“艳”而来。 )

6、声调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变化(见教材第171页)。 (1)平分阴阳 (2)浊上变去 (3)入派四声

三、今音学与格律诗

唐人的律诗(平韵)都是依照“平水韵”押韵。当时虽没有“平水韵”,但已有独用同用的规定。宋代到清代,诗人写律诗绝句,也都是依照平水韵押韵。现在列举一些唐人律诗的例子。

平水韵上平声东韵

匈奴尤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楼云中。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将军》) 平水韵上平声冬韵

例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冬)。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钟)。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上平声江韵

例子:诗家九日怜芳菊,逐客高斋瞰浙江。渔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木奴向熟悬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四子醉时争讲德,笑论黄霸屈为邦。(司空曙《九日登高》) 上平声支韵

例子: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支)。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之)。春风传我意,草木别前知(支)。寄谢弦歌宰,西来定未迟(脂)。(李白《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上平声微韵

例子: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千官欣赐睹,万国贺深恩。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祥光浮紫阁,喜气绕皇轩。未预承天命,空勤望帝门。(唐·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 (元、言、喧、轩:元韵。尊、坤、门:魂韵。恩:痕韵。元魂痕同用)

例子: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

(下平声,青韵,青独用) 下平声庚韵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入声字:白、日、入、欲、一)

例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入声字:夕、八、惜) 第八讲 音韵学的应用

一、明了汉字古今音变的道理

例子:陈寅恪,恪kè还是què 。出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恪:苦各切(溪铎开一入宕)

 声母为牙喉音的一、二等字,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经常会两读,如“江”、“家”、“鞋”等,

方言中读“gāng”、“gā”、“hái”

 “恪”是苦各切,一等字。不存在由于韵母的洪细变化而形成的g、k、h向j、q、x

的转变。

 就“恪”是一等字,念kè音;京津一带读què,是受谐声偏旁影响。  便,便(利也)。《广韵》:婢面切。並线开三去山。便(安适)。《广韵》:房连切。並仙

开三上山。  惹:《广韵》:人者切。日马开三上假。  械:《广韵》:胡介切(匣怪开二去蟹)

 古匣母字在今音齐口呼、撮口呼前已变成了x。 二、通假借 例子:《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 归:见纽微韵,馈:群纽微韵  时:禅纽之韵,伺:心纽之韵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流:来纽幽韵  摎:《广韵》:力求切。上古:来纽幽韵。 例子:《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干:见纽元韵,岸:疑纽元韵 例子:《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泮:滂纽元韵,畔:並纽元韵 例子:《战国策》:“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 招:手呼,照纽宵韵。的:端纽药韵,射箭的靶子。  类:颈之误。 例子:名列前茅

 茅:明纽幽韵,旄:明纽宵韵。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前旄:前军所持之旗。

引申为先头部队、前面。 三、辨声律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璧:帮纽锡韵,必:帮纽质韵。锡、质可通转。献璧表示承认对项羽的绝对统治权。  斗:玉斗(斗量)  环 例子:《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 玄黄是双声连绵词。玄:匣纽真韵,黄:匣纽阳韵。玄黄即病,或说眩晕、眼花,不能

分开解释。 例子:《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下:匣马开二上假。野:余马开三上假

例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四、古音学家对上古声母的研究(重点)

 纠正清儒忽视上古声母研究、在上古声母研究中作出贡献者,当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

太炎和曾运乾。

(一)钱大昕(1782-1840),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他的音韵学成果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中。他研究上古声母的贡献主要有: 1、古无轻唇音

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f声母。上古“非、敷、奉、微”在汉魏以前都读重

唇音,轻唇音产生于六朝以后。

 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

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 2、古无舌上音。

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  如古音读“直”如“特”,读“竹”如“笃”,读“陈”如“田”。  桩,都江切。桩是知母字,都是端母字。  爹,陟邪切。爹是端母字,陟是知母字。

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zh、ch、sh、j、q、x,这类字母上古读d、t等。  车、砧、株、翟、查、竹、挺 3、古人多舌音

 “古人多舌音(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即zh、ch、sh),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

也。”

4、影、喻、晓、匣四母双声。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凡影母之字,引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母三四等字,

轻读亦有似喻母。”  偎依、恩爱(影)  昏晓、显赫(晓)  忧(影)郁(喻)  贺(匣)喜(晓)  恩(影)惠(匣) (二)章炳麟、黄侃

 章炳麟是第一位全面考查上古声纽系统的学者,他提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国

故论衡》上卷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就是说,上古声母无“娘”、“日”,舌上“娘”、半齿“日”都读为舌头音“泥”。  如“涅”从日得声。  人、热、肉、惹、粘 第九讲 训诂和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重点)

 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晋郭璞《尔雅注·序》)  钤键qián jiàn :比喻事物的核心、关键。  指归:主旨;意向。

 离辞:排比组织词语。指写文章。

 奥: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  摛chī翰:舒展;铺陈  《说文》:钤,锁也。《方言》:户钥,自 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  《小尔雅》:键谓之钥,言此书为六艺之锁钥,必开通之,然后得其微旨也。 古人释训诂

 《尔雅·释诂》:训,道也。 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 训、顺、驯都有疏通循从的意思。 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释训诂

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

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 (1)“诂”是解释“异言”的。

 异言,指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

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是“诂”。 (2)“训”是道形貌的。

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马瑞辰释训诂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

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训诂小结 (1)“诂”和“训”散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时才有区别。 (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的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诂、故,古字通用。 (3)“诂”和“训”兼具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训”“诂”连称也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解释词义叫“训诂”,词义的解释也叫“训诂”。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什么是训诂学(重点)

1、旧训诂学一直是经学的附庸,旧时的训诂就是为了解经。 2、 二十世纪黄侃、王力提出建立新训诂学。 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

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王力:“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个时节,

训诂学已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 3、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就是以古代文献语言中的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

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新训诂学的内容

(1)训诂是以语言解释语言。解释的语言,既包括历代书面语,也包括方言、俗语。 (2)总结训诂实践,论其法式,明其条例,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科学。 (3)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即探求词义系统。 三、为什么要学习训诂学

1.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2.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3.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

4.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诂学。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触讋说赵太后》) 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

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  益:稍,逐渐 四、如何学习训诂学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  《说文》:“为(爲),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母,通沐。

沐猴,即猕猴。)

 反切办法陈旧。由于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

确的读音。如,公:古红切。鸡:古奚切(《广韵》);坚奚切(《集韵》)。下:匣鱼切;胡雅切;胡驾切。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某些辞书排列不当。例如,《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尔雅·释诂》:“肆、

故,今也。”

2、紧密联系文字、声韵、语法、修辞、方言俗语、哲学思想、典章名物等。 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

作为的结果。)  贾谊《旱云赋》:“终风解而雾散兮,陵迟而堵溃。”  《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终”毛传训为“终日风”,王引之《经义述闻》训为“既”。  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叙》:“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 数风流人物  《三国演义》,演义的主要特点:以讲史为内容,依傍史传,敷衍成文  “原来”原来是“元来”。在明之前没有“原来”这个词,那时通用的是“元来”。 3、加强训诂实践。

 阅读、校勘、句读、注释一些古籍 例子: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例子:无毒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例子: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濡:沾湿;沫:唾沫。 第十讲 训诂体式(一)训诂体式及其分类(重点)

1、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即训诂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训诂家要根据作训的对象、角度、目的等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形式。 2、训诂体式的分类: (1)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2)随文释义的注疏 (3)通释语义的专著 (4)考订书中的训诂。 一、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所加的注释,是一种间接的附带性质的训诂。 例子 传曰:谓吴舅者,吾谓之甥。(《礼仪·丧服》) 二、随文释义的注疏

1、随文释义的注疏:指随经籍原文进行注释的训诂形式。这种随文释义,具有特定的语言环境。

2、随文释义的注疏的不同名称: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音义、章句、校注、义疏、疏证。 (一)注疏的名称 1、传

 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 传者由此达彼,引申之,由言语递达者曰传。故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再引申之,

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  春秋三传、《韩诗内外传》、《毛诗故训传》。

“传”的分类: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如《韩诗内传》,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

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韩诗《内传》四卷,《外传》六卷。

 “外传”的意思相当于外编。 例子:《国语》一直就被当成“外传”来看待,因为它作为《春秋》的外传,补上了《左传》之不足,而《左传》一直被称为《春秋》的“内传”。  大传即大义,小传乃谦词,犹言裨传或稗传。  补传与补注同义,集传与集注同义。

2、说 说由说明、解释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例子:《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经说上》、《经说下》前面有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是对前两篇中定义的解释。 例子:《韩非子》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意即传说故事集;“储说”,意即把传说故事储积起来。 3、解 《说文》:解,判也。《说文》:判,分也。解就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 例子: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  集解的两种含义:

(1)通释经传。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并加以系统解释。

(2)集各家的解说。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 4、诂 5、训

6、笺jiān 《说文》:笺,表识记也。 7、注(註)。《说文》:“注,灌也。”  (1)刘知几《史通》:“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 (2)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於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  (4)孔颖达《毛诗正义》:“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著明也。” 8、釋。《说文》:“釋,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例子:陆德明《经典释文》 9、诠。《说文》:“诠,具也。”例子:《晋书音义》引《字林》:“诠,具也。谓具说事理。” 10、述。《说文》:“述,循也。”例子: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下既久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 11、订。《说文》:“订,平议也。”平议即评议。如《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12、 校(斠)。校,考也。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 (1)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2)校正文字,改正脱误。清钱坫diàn 《说文斠诠》。 13、证。《说文》:“证,告也。”经典通借为征验的征,即取征验之意。 14、微。《说文》:“微,隐行也。”经典借为隐微、精微的微。 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赵匡《春秋阐微》、徐畸《周易解微》、陆淳《春秋微旨》、徐行

《周礼微言》

15、隐。隐犹微也,前人隐而未发之意。例子:郭象《论语隐》、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16、疑。《说文》:“疑,惑也。” 17、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经典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例子:魏刘璠fán 《毛诗义》 18、疏。《说文》:“疏,通也。”疏是注释的注释,疏不破注。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注与疏的关系有三: (1)先有注后有疏;

(2)疏是对注的疏通,是进一步解释和发挥;

(3)疏不破注,即疏只是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对注进行纠正、反驳。 例子:十三经注疏(不考) 19、义疏 义疏即疏通其义,可省称义或疏。 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传注。如:皇侃《论语义疏》。

20、音义 辨音的书叫音,辨义的书叫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音训、音诂、音隐等,有时简称音。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如郭璞《尔雅音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较有代表性。慧琳《一切经音义》。

21、章句 章句,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例子:东汉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古人一般重传注而薄章句。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

余万字;朱普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 传、注解释、疏通古书的字句,一般比较简明;而章句分析古书中全句或全章的大意,

往往离开文字的注释空发议论,多琐碎繁杂,动辄数万言。 (二)注释书中训诂之主要内容(记大点) 1、 解释词义。注意词义的系统性。

解释词义要注意的问题

(1)不但需要高度的概括和准确,还需要一定的生动和具体。

(2)不但需要通过大量的材料保证所作训诂的科学性、客观性,还需要研究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体会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形象性。

(3)不但要把单个的词和固定的词义训释好,还要在词与词之间、多义词的义与义之间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理出词义系统。

2、串讲大意。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学者在注释古书时,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一下全句或全章的大意。 3、 分析句读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6、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韩愈三岁而孤,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范进中举发了疯。礼部的省试和吏部的释褐试。

第十一讲 训诂体式(二) 三、通释语义的专著(要了解)。通释语义的专著是相对于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  释语义的专著与随文释义的注疏之区别:

(1)随文释义的注疏所释的义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中的意义,它和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2)通释语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 1、通释语义专著的分类(了解): (1)单解语义 (2)音义兼注 (3)形音义合解。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单解语义专著的分类: (1)总释群书语义 (2)只释一书语义 (3)解释部分词语 (4)解释方言

(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 3、音义兼注专著分类: (1)单注一书的音义 (2)注释群书的音义。 4、形音义合解专著的分类: (1)每解一字,都说形、音、义 (2)不逐字全解形、音、义 (一)单解语义的专著 1、《尔雅》

(1)尔,迩也,近的意思。雅,正也。尔雅,近于雅正,即用通行的“雅正之言”解释典籍中的古语、方言和俗语。  成书年代及作者三说:

①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所作; ②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弟子所作; ③秦汉间学《诗》者纂集,汉初问世。

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专

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qián为文学的《尔雅注》。 (2)《尔雅》的内容及体例(重点) 1)内容:《尔雅》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现存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此三解释一般字义)、释亲(解释亲属关系的名称)、释宫(解释各种建筑物的名称)、释器(解释生活器物的名称)、释乐(解释乐器的名称)、释天(解释天文、气象、祭祀、狩猎的名称)、释地、释丘、释山、释水(此四解释地理名词)、释草、释木(解释植物名词)、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动物名词)。

2)体例:分类释词。 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

纂的词典。 3)《尔雅》的价值

A.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的训诂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到了《尔雅》,才把古今异言、方言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地研究、系统的整理,汇成通释语义、粗鲁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使训诂学有了坚实的基础。它在训诂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B.其次,《尔雅》的价值还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虽然这些故训主要是为了结经,但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先秦的其他作品。因此,《尔雅》是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4)《尔雅》的缺陷 1)《尔雅》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目的为释经)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尔雅》在分类方面也有些不科学的地方。(释宫把道路、桥梁包括进去了,把某些木本植物当草类) 3)《尔雅》在释义方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明确。 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  《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  《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kuài ,注浍曰渎dú 。” 《尔雅》类专著

 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尔雅注》。

 《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 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 郝懿行《尔雅义疏》是众多疏解《尔雅》的著作中最为详赡、极便初学的一种。  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

翻检、学习。 《广雅》(名词解释) 三国魏张揖撰《广雅》,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

 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

国,已经400多年,由于生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著作。 7、《语助》《助字辨略》《经传释辞》《词诠》  虚词在古代称为“词”、“辞”、“语助”、“语辞”、“虚字”。  《语助》:元卢以纬撰。是最早专门解释虚词的著作。  《助字辨略》:清刘淇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全书共收虚

词四百七十六个。

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撰。是一部系统研究西汉以前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共收虚

字160个 。它征引材料丰富,解释虚词精当;某些方面超过了《助字辨略》。  《词诠》 杨树达著。收录虚词530个。释义“首别其词类,次说明其义训”,是我国

最早把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法学结合起来对虚词进行解释的专著。 8、《方言》 西汉扬雄撰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保存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被称之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二)音义兼注的专著(不考) (三)形音义结合的专著 1、《说文解字》(重点,必须重点) 东汉许慎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9353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1163字。是一部形音义结合的训诂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性。 《说文解字》的价值

(1)不仅说解形、音、义,而且创立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辑体例。 1)把所收字按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建一个部首。 2)540部之间“据形系联”, 秩然有序。

3)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以义相连,先名后事。

(2)解析字形结构,在每一字下,用不同的说解揭示其造字方法。发展六书之说,阐明六书要旨。

(3)说解文字,先释其义,次解其形,然后注明读音,或就形以说义,或因声以求义,把文字、声韵、训诂融为一体。

(4)《说文解字》引证群书,保存异说。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说文》引证的书以五经为主,且都是古文家的经传。 2)《说文》还引证多家通人之说。 3)《说文》的说解以古文家说为主,但也往往也采用别家的异说。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玉篇》(重点) 南朝梁顾野王撰。是继《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用楷书建字头以辨析形义的第一部字书。 据唐封演《闻见记》所载,《玉篇》共16917字,现存本则为22561字。 《玉篇》的改进: ⑴先出反切。

⑵引用《说文》的解释

⑶尽可能举例,这是字典的血肉。 ⑷对例子作必要的解释;

⑸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 4、《康熙字典》(知道它存在就差不多了) 第十二讲 训诂常用术语(名词解释)

(九)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  《说文·口部》:“哙kuài ,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 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信,读如屈

伸之伸,假借字也。”

(十)读曰、读为。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 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郑笺:“泮读曰畔。畔,涯也。”  《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jì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

莳shì 。” (“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为“种植”之义。)  《周礼·考工记·辀zhōu人》:“终日驰骋,左不楗jiàn 。”郑玄注:“杜子春云:楗,

读为蹇jiǎn 。”(《说文·木部》:“楗,拒门也。”楗 jiàn 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意思是终日驰骋,而左马不跛。)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还有人把读破有称四声别义,即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 《诗经》:“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闻:通“问”) 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

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 衣:用作名词时,表示上衣,读平声;用作动词时,表示穿衣,改读成去声。

 从:用作动词时,表示跟随,读平声;用作使动词时,改读成去声,表示“使……跟随”

的意思。

 分:用作动词时读平声,表示分开;用作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本分,职分。  食:用作名词“食物”时读平声,用作动词“喂”“给……东西吃”时,读去声

(十六)如字。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音来读。  《左传·隐公元年》:“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杜预注:“诸侯会葬,非礼也。

不得按公成礼,故不书于策。他皆仿此。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朝,如字。”“朝”,应读zhāo,不读chāo。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

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 这是说第一个“恶” wù字读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之“恶”

è ,旧读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声。 (十七)衍文、脱文。“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

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

‘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十八)浑言、析言 、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是分开来说,即只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又称对言、对文。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同和异,也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所表现的粗略和精细的不同。 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

浑言则不别也。”  《说文·贝部》:“赐,予也。”段注:“赐者,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

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给尊贵的人称“赐”,给低贱的人称“与”。) 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孔颖达疏:“此生死

异称,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嵬,雄狐妥妥。”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文,则飞曰

雌雄,走曰牝牡,散则可以相通。” 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尔雅正义》:“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为

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

(十九)通语、凡语。通语是指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或几个地区普遍使用的词语,并非某一个地区专门用语。凡语是指普遍通行的词语,也是非地区性的,但是其所指为共同语而非几个地区内普遍使用的词语。  《方言》卷一:“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嬴。”郭璞注:“秦晋之间,

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miáo ),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谓之妦(fēng )。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 《方言》卷二:“朦、庞,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庞;丰,

其通语也。”  《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

也。往,凡语也。”

 (二十)转语、代语。转语是指那些由于时间、地域的差异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读音发

生转变的词。代语是指那些方言之间意义相同,可以相互代替的词。  《方言》:“庸,谓之倯(sōng ),转语也。”  《尔雅》:“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kuài) ,注浍曰渎(dú )。” 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 《说文》:“但,裼(xī) 也。”段注:“今之经典,凡‘但裼’字皆改为‘袒裼’矣。……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释训》、毛传皆曰:‘袒(tǎn) 、裼,肉袒也。’肉袒者,肉外见无衣也。引申为徒也。凡曰但、曰徒、曰唐,皆一声之转,空也。”  《方言》:“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郭璞注:“鼻、祖,皆始之别名

也。转复训以为居,所谓代语者也。” 第十三讲 训诂的方法 一、声训(重点):因声求义的方法

(一)什么叫声训 声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也称音训。

(二)声训的分类。从释词与被释词在声音方面的关系,声训分4种: ①同音。“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晷,规也,如规画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 ②双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③叠韵。“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④音转相近。“船,循也,循水而行也。”“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也。”“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辔,拂也,牵引拂戾以制马也。”

这4种声音关系从形状、性质、现象、功用和人所感受等方面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自有可取之处;然每个名号各自为说,且多出于主观推测,不尽可信。  《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  《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  不过利用这些材料可以考查古音,取其因声求义的办法以探求语源。清代训诂学家受《释

名》影响很大。 (三)声训简史(重点)。因声求义的方法,在先秦时就已萌芽。 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  《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到汉代,声训得到全面推广。

 《释名》 东汉刘熙《释名》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语

源的专著。

 到了晋代,又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说。  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 到了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对声训从理论上加以阐发。 右文说(绝对是重点,老师很喜欢右文说)  《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

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 当时张世南等也提出类似见解。张世南《游宦纪闻》:“自《说文》以字画左旁为类,而

《玉篇》从之。不知右旁亦多以类相从。如戋有戋小之义,故水之可涉者为浅,疾而有所不足者为残,货而不足贵重者为贱,木而轻薄者为栈。青字有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为晴,水之无溷浊者为清,目之能明见者为睛,米之去粗皮者为精。凡此都可类求,聊述两端,以见其凡。”

 按照王圣美的说法,做声旁的字形都带有意义,这种学说称为“右文说”。  “右文说”有一定的道理,它是词义发展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结果。

 一个词,由本义产生引申义的最初阶段,语音和字形都没有变化。后来义项渐多,人们

不易辨认这个多义词究竟用它哪个义项,为了避免混淆,就加偏旁以示区别。

 如避开、刀劈、偏僻、开闢,最初用作辟,后来引申出上列义项,就分别加偏旁以示区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别,原来的本字“辟”就成了声旁。声旁表义就是据此而来。  右文说的贡献:

 发现了形声字声旁相同的字中有同源字存在的事实,为后人研究同源字开拓了一条崭新

的道路。

 右文说的局限性:右文说从文字学的角度说,实际只适用兼义兼声字。 从“戋”的形声字是符合右文说的,因为它们都是戋的派生字。 从“必”的咇(bì香气盛 ) 、苾( bì芳香 )、馝(bì 香气浓烈)都含香义,却与“必”本身毫无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必”的派生字。必: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 到了清代,声训有了更大发展。其特点是: 1)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因声求义也是重点)  戴震《转语》:“各从其声,以原其义。”“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 《广雅疏证·段玉裁序》:“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於得

义,得义莫重於得音。” 2)注意了语音的时代性。  朱熹注《诗》,用今音读古音,遇到不押韵就改读,称之为“叶韵”,即人为地协调通押。

这是错误的。

 朱熹在注《关睢》第四章时说:“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 他在注《匏有苦叶》第四章时又说:“友,叶羽轨反。” 3)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叠韵两大类。  到章太炎《文始》、高本汉《汉语词类》、王力《同源字典》,同源词研究一步步走上科

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 (高本汉《汉语词类》把同源词跟一字异读联系了起来。) (四)“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例子:眉,湄,楣。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楣:屋檐口椽端的横板;门框上的横木;房屋的横梁;比喻关键、重要之处(楣机)。  音义关系的任意性(起初)

 音义关系严格的规定性(约定俗成后),  在发展中创造新词。(利用原有的音义关系,通过联想,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用相同或相

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引起词义的引申和发展。)  发展结果:

 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

1)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例子:淫:雨水过多。引申为过分、放纵、淫乱、邪恶。

2)语音稍变,由一个词派生出新词。例子:长(者),(县)长。例子:戋,笺,贱,浅,钱,残。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 抓住语音发展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

族等;

 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义往往相通。 (五)声训的作用

第一,说明文字的通假。 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诗》训: “隐,痛也。”《说文》:“殷,痛也。” 隐为殷的假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借字。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二,探索词语的来源。

 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词。  “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由声转而分化出来。 第三,保存古音资料。 (六)声训的缺点

第一,主观推测,没有佐证。

第二,曲解“音近义通”,扩大声训范围。 第三,音义关系不明。 二、形训

(一)什么叫形训。以形说义的方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 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 《说文解字》常用形训方法解字释义。 (二)形训的理论根据

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成的表意文字,以形符表义。  象形是以形见义  指事是察而见义  会意是象形字的组合

 形声是形符指出字义的归属,声符往往又是字义的承担者。  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有可能寻求到字的意义。这就是形训的理

论依据。

(三) 形训的作用

第一,用于寻求字的本义。这是诠释古籍,研究词义系统和辨明古籍文字通假不可缺少的一环。例子:塞向瑾户。向:北边的窗户。

第二,寻求词义系统。通过字形分析,理解引申义,掌握词义系统。例子:兵-武器-士兵-军队-战争。

第三,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又可进一步识别借假字。例子:汝;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第四,帮助对中小学生的识字教育。 (四)形训的局限性

第一,依字形进行推敲,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字的形体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次大的变化,由笔意改为笔势,再变成单纯的线条符号,图像感已微乎其微,形义关系已逐渐隔断。 第三,由于字形讹变,在形训中出现了“望形生训”的弊病。 三、义训:直陈语义的方法(定义和类型)

(一)义训 就是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字音和字形的训诂方式。  《周易大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

之谓之通。”

 义训的解释方式,古书中常用“某,某也”、“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经常说明其属

类、形状、颜色和功用。  “肇,始也。”“干,求也。” “克,能也。”“璧,瑞玉圜也。”“璜,半璧也。”“薰,香草也。”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菜, 草之可食者。”“涧,山夹水也。” (二)义训的类型 1、同义相训

1)单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尔雅·释言》:“增,益也。” 2)多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多个同义词。《广雅·释诂》:“龄、齿、稔rěn 、稘 jī(禾秆 ) ,年也。”《尔雅》:“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3)互训 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4)递训 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尔雅· 释言》:“煽,炽也;炽chì ,盛也。”《说文·口部》:“咙,喉也。”“喉,咽也。”“咽,嗌yì也。” 5)今释古 《说文·舟部》:“舟,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 6)通释方 《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7)常释罕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尔雅·释言》:“韪wěi,是也。” 8)狭释广 即以外延小的词语解释外延大的词语。《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赵岐注:“欲,利欲也。”《国语·吴语》:“执玉之君皆入朝。”韦昭注:“玉谓珪璧也。” 9)广释狭 即以外延大的词语解释外延小的词语。《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兴也。洛,宗周溉浸水也。泱泱,深广貌。笺云:瞻,视也。” 10)以共名释别名 即指出被释词所属的种类。《说文·木部》:“李,果也。” 11)类相释 即释词与被釋词之间只是同类,不是同义。《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sǒu 。”传:“薮,泽也。”疏:“《地官·泽虞》注云:‘泽,水所钟也。水稀曰薮。’然则泽薮非一,此云薮泽者,以薮泽俱是旷野之地,但有水无水异其名尔。此亦以类相释也。” 12)同字训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2、反义相训 即以反义词互相解释。  最早提出“反训”的是晋郭璞。  《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

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  《尔雅·释诂》:“徂cú 、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故为今。

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 《方言》“苦,快也。”《方言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

义之反覆用之者也。” 义训的类型

一是词语式,即用一个单词去解释另一个单词。 二是定义式,即设立义界说。

三是描写式,包括描写事物形状、特征,以及比拟事物等。 (1)根据对文推敲。 (2)根据上下文句推敲。 (3)根据辞例推敲。 (4)根据修辞手段推敲。 (5)根据行文条理次第推敲。

第十四讲 训诂源流(重点,除唐宋元明清外) 一、先秦的训诂:萌芽时期 (一)训诂起源于先秦时期。  《论语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老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 《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 《韩非子》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有《内储说》和《外储说》。  《解老篇》和《喻老篇》是对《老子》的注解。  《内储说》和《外储说》,先列经文,后加解说。

 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于儒家经典,训诂的方

法、体式多种多样。但比较系统、专门的训诂工作和研究直到汉代才开始。 (二)训诂萌芽和发展的动力  社会交际的需要。

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二、 两汉的训诂:兴盛时期 (一)兴盛的原因

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今文《易》、《书》、《诗》、《礼》、

《春秋》五经博士,至东汉光武中兴,形成五经十四博士的完整体系。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利禄之途。(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易》四家: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

 《书》三家: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 )。  《诗》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婴)。  《礼》两家:大戴(德)、小戴(胜)。  《春秋》两家:颜安乐、严彭祖。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 汉文帝派晁错向济南伏生学习《尚书》,记录《尚书》二十八篇。  汉成帝命刘向校书撰《别录》,刘歆完成图书总录《七略》。  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释。 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93年),从孔壁中得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孔安国传《尚书》。 (二)兴盛的表现

1、随文释义的传注体、专书体训诂著作大量涌现。  《毛诗故训传》、郑玄 《毛诗笺》、郑玄 《仪礼注》、贾逵《国语解诂》、服虔《汉书音

训》、王逸《楚辞章句》、马融《离骚注》、郑玄《易纬注》。  《尔雅》、《说文》、《释名》、《方言》、  服虔《通俗文》(中国古代第一部俗语词辞书,早已亡佚)  班固《白虎通义》、许慎《五经异义》、郑玄《驳五经异义》。 2、训诂大师林立。

3、义训、形训、声训蔚为大观。

4、训诂体式和术语在广泛应用中趋于成熟。

 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

诂学。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沿袭时期(不考)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四、宋代的训诂:变革时期(不考)

五、元、明两代的训诂:衰落时期(不考) 六、清代的训诂:复兴时期 (一)表现

1、训诂名家辈出,训诂著作数量多、质量高。

 注释、补订前代训诂专著,如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

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

 考辨古籍的专著,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诸

子平议》等。

 《论语·里仁》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群经平议》:“数”者,面数其过也。也就是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  专释虚词的著作,如刘淇《助词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 专门研究方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续方言》。  专门研究文法的著作,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这是一本综合研究古书多种语言现象

的训诂著作。

 经史子集的注疏本数量更多,质量也高。 2、提炼出训诂学的理论

 建立了汉字形、音、义的完整体系,而且总结出“因音明义”、“以义证音”的规律,找

到了通过文字研究通晓古代语言的途径。  王念孙《广雅疏证序》:“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

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 戴震、郝懿行、邵晋涵、阮元等也有精辟的见解。 3、研究方法上的进步

一是综合。将散见于古书和古注中的训诂材料汇集起来,充分地占有资料。

 段注被公认为《说文》天下第一家。共引书226种,所采用的旁证材料,经史子集、字

书、传注无所不包。

二是比较。通过比较互证,或以本经解本经(内证法),或以此经解彼经(外证法),一一比较,择善而从。

 段玉裁《广雅疏证序》:“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

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 王引之《经传释词》:“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多助语之文,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

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 (二)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

1、清代知识分子的努力集中于训诂。

 清廷对知识分子采取怀柔政策和大兴文字狱,迫使知识分子在训诂上下功夫。 2、摆脱了理学束缚,恢复了朴学传统。

 汉学又称朴学,汉代经学家重视训诂、名物考证这种踏踏实实的学问。  宋学又称理学,宋代理学家则把训诂变为宣扬唯心主义理学的工具,打破汉学实事求是

的传统,使训诂学由盛转衰。

 清代学者们重新崇尚汉学,治学严谨,求实,重考据。 3、有近2000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 第十五讲 汉字的产生 一、文字与文字学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语言、文字、汉字  索绪尔:“语言是一种人工记号。”  这种人工记号是由作为形态的语音(能指)与作为内容的听觉映像(所指)两部分组成。  形态是内容的物质载体,听觉映像是语音这一载体中的内容。  “能指”和“所指”两部分就好比“一张纸的两面。”

 听觉记号是由“能指”及“所指”构成的“二元人工记号”。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约

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

 汉字 是为记录汉语而创造的视觉记号。  听觉记号本身的二元结构特点,决定了反映它的视觉记号同时存在两种手法记录听觉记

号的汉语的可能:

 表音的拼音和表意的汉字。 文字的类型

 传统文字学把文字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 按符号表示语言要素的功用,把文字分为语段文字、词符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和

音素文字。 文字体系

 每种文字体系都表示相应的语言,都具有以下特征: 1、属于一定的文字类型 2、有稳定的文字构成 3、有特定的拼写规则

 拼音忠实记录语音,视觉再现听觉记号的形态;汉字从听觉映像层面切入,用类似或近

似的手段使视觉再现听觉映像。

 西方的语言研究历来重语言,轻文字。

 中国的古代语言研究,重文字。今天的中国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并重。 2、文字学

二、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1.结绳说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人经历了一段用实物帮助记事的时期。古籍中有许多结绳的记载。

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 《说文解字》:“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的传说,被许多记载和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所证实。  云南的独龙族人以前出门时,在绳上打结来计算日子。

 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老人,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村寨中所发生的事。

 我国西南的彝族,只有巫师认识一些简单的彝文,普通人用结绳的办法来帮助记事。  西藏的珞luò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

方法。

 古代南美洲秘鲁的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方法是:

 用一根木棒,上面系着长长短短的绳子,上面打了许多结。  结头离棒越近,表示事越紧要。

 黑结表示死亡,白结表示银子或和平,红结表示战争,黄结表示数目。  单结是十,双结是百,三结是千。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结绳论缺乏科学性

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工具。它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它不是文字。同

时,作为文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必须有意义和声音,而结绳没有声音。 然而,先祖造字可能受到结绳的影响。  甲骨文与金文中的二十、三十。 2.八卦说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论述了汉字的起源:

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 许慎认为,历史上曾有过一个用八卦来纪事的阶段。

 占筮的八卦符号:乾、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 八卦说不符合客观实际  汉字起源于八卦说,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汉字与八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

但并非毫不相关。

 八卦是古代占卦的工具,甲骨文八以内的数字用一到四根爻组成。  跟原始的占筮术有关的一些文字,也采用了原始的记数符号。  爻、教、學、博。

3、仓颉造字说(多看几眼,尤其是评述) 仓颉造字说,有许多传说。  《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 《韩非子·五蠹》“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四眼,抬头见月时圆时弯,低头见鸟兽脚印,得到启发,创造

文字。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说评述

 汉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 汉字形体繁多,又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足以说明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创。  仓颉只作了文字的整理工作,是众多人中的一个。

 仓颉造字说是传说中的英雄“圣人造字说”的一种反映。 二、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 从考古的资料来看,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图画和契刻。 1、图画

 汉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文字是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字。  图画文字和图画之不同,在于图画是以描绘事物为目的,而图画文字则是以描绘事物为

手段来助传达、助记忆的。图画要求逼真;图画文字只要求画出事物的特征和轮廓。  汉字从图画发展而来。  图画逐渐失去图画性质,符号性增强,这就是文字产生的过程。金文中的有些文字逼真,

与图画几乎没有多大差别。

 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是文字。

 只有当图画具有了一定的读音和含义时,才能成为文字。  一般认为当图画用作族徽的时候,才成为文字。

2、契刻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体上刻画记号。其作用主要是记数。契刻也是古代广泛使用过的方法。

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    

《史记·三皇本纪》:“太昊、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周易》“上古结绳而治,后只圣人易之以书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隋书·突厥传》“突厥无文字,刻木为契。”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这些刻符具有文字的特征。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历史距今至少约有六千年,半坡彩陶上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符号,就是“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原始文字。这种原始划符号,还不能算成熟的文字,它是汉字的

雏形。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才衍化成甲骨文和金文。 第十六讲 汉字的形体演变(重点) 汉字形体的变化,包含几层意思: 一是指汉字的形体结构 二是指汉字的书写风格 三是指汉字的行款

 行款包括字序和行序。一般汉字直行字序由上而下,行序由右而左;汉字横行字序由左

而右,行序由上而下。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代表字体

 根据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可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甲骨文(二)金文(三)战国文字(四)小篆(五)隶书(六)楷书  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及其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及其以后的字

体统称为今文字。 (一)甲骨文

1、时代和命名 殷商文字,距今约400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2、出土及研究

 19世纪末,农民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

店,称为“龙骨”。

 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1903年,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

辑录甲骨文字的书。

 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 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廉生,山东福山古现村人。  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 罗振玉(1866 ~ 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

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  王国维(1877 ~1927),字静安,号观堂,近代著名学者。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

先王考》,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他善于将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与传统的文献相互印证。  郭沫若(1892 ~1978),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他运用甲骨文材料来阐述殷商社会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表性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晚年主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 董作宾(1895 ~ 1963),字彦堂。河南南阳人。著《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

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3、内容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 4、形体特点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二)金文 1、时代与命名

 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

期的西周金文。

 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称“钟鼎文”。  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金”  毛公鼎及其内底铭文(西周宣王)。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被誉为“抵得一篇尚

书”,上有铭文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周原。 2、制作

 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 3、内容

 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 4、特点

(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三)战国文字 1、时代与命名

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前475-前221年。  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  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

上。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 新郪qī虎符(战国晚期),现藏法国巴黎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 石鼓文:秦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唐初被发现。 2、战国文字的特点

(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 (2)字形复杂化。 (3)异体字多。

(4)不同地域的文字形体各异。 (四)小篆 1、时代与命名

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

《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小篆形体特点 (1)符号化。 

 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画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结体取内聚环抱之势,笔画

的分布均衡匀称,甚至字的大小也要相同。 

 象形象意字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更加符号化。  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弱,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 (2)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 

 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

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定型化。

 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说文解字》分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 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 

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

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五)隶书 1、产生与命名

 小篆形体曲屈回环,不便书写。相传秦始皇时,程邈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

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

 其实,隶书,在周末已产生于民间。秦时,由于公务繁杂,对文字进行简化非常必要,

于是隶书大兴。 

 晋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2、隶书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隶书横画的最大特点,是前加蚕头,后加雁尾,把横和捺的部分加以装饰,形成波势、捺脚,使隶字笔画更加富有变化。

(3)用不同形态的点画取代篆书的单一线条,并变圆曲为方直。

 彻底抛弃小篆所残留的象形意味,以从左到右为主要运笔方向的笔势习惯。 3、隶书的影响

 “隶书”由篆文简化而来。隶书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分界线。  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 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

(六)楷书、草书、行书 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书”(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

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以流传。 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隶变。

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

的一次质的飞跃。 隶变的方式 (1)同化

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这是隶变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2)异化

 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

 隶变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实现符号的简单化,便于书写;奠定了实用

汉字的基本形体。 2、讹变

 所谓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

结构的变形。

 讹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

 讹变是个别字的现象,无规律可循,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阶段都发生。 3、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笔划的增多与减少。  汉字的总体趋势是简化,但简化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  从书写的角度说,笔划越少越简单为好;  从表意和标声的角度说,笔划繁优于简。

 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时而趋简,时而趋繁,

趋简与趋繁交叉出现的复杂现象。  胫、径、颈、经、陉;  陉:山脉中断的地方。  “巠”是“经”的古文。

 经: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跟“ 纬 ” 相对。  繁简字 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 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对应关系

 山裡人家。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裡(裏):衣物的内层。  《曾国藩全集》:“此间公牍似较之江表微多,规模于六部相近,刑名案件极多,甲于各

省。弟虽曾署刑部,而于律例素未研究。今乃如八十阿婆初学作羹,既食性之不谙,且捩手而辄复,自愧亦自笑也。”  丑、醜

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

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 异体字 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字。

第十七讲(不考) 第十八讲 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定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

 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传统训诂学称之为形训。 二、几个重要概念(重点:本义,引申义,笔意,笔势)

1. 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词义中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参证明的比较原始的意义。

考查本义的方法—析形释义

象形字:木:树。豆:器皿。干:盾牌 指示字:本:树根。末:树梢

会意字:兵:兵器。集:聚集。亡:逃跑

(1.分析字形应依据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2.形声字的形符虽不直接反映本义,却标明了本义所属的范畴,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 例子:集,本义:群鸟落在树上 《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例子:斤,本义:砍伐树木的工具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例子:辟,本义:刑法 例子:示qí

a.神的类别,神(天神)、祇(地神)、社(土地神)。 b.祭祀类别,礿(yuè夏祭)、祠(春祭)、祓(除恶祭)、禘(dì五年大祭)、禅(祭天)、祈(求福)、祝(祷告)、祷(告事求福)。 c.关于宗庙,祖(祖庙)、祏(shī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屋) d.祸福之事,祟(神祸)、祸(害)、福、禄。 例子:保,本义抚养 例子:祝,本义:祷告

例子:贝,货贝。表示与财物有关的意义。 财、货、资、贿(名词) 贵、贫、贤、贱(形容词) 買、赏、赠、购(动词)

例子:欠。有关呵气的动作:吹、歎、欢、欣、歌、欲、欷、歔 有关吸气的动作:饮、歙(xĪ,吸气 )、歃、歠(chuÒ,吸) 欠=口:歎=嘆,歐=嘔 欠=言:歌=謌,歡=讙

 通过考核文献寻求词的本义  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的时

候,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 所谓实际语言,就是古代的文献语言,也即“比较原始”。探求本义,必须要有语言资

料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离开语言资料,作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主观臆测。

考察本义的方法-考核文献 a.经史子集等历史文献。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b.古书的训诂材料。 c.《尔雅》《说文》等工具书。

2. 引申义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其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 3. 笔意 保持原来的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叫作笔意。

4. 笔势 汉字经过演变,逐渐整齐化、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的造字意图,无由看出它所依据的本义,这种形体叫笔势。 笔意与笔势

三、 因形求义的作用

1 、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

2 、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  幅、副的区别  “副”的基本义 1. 第二位的,辅助的。

2. 附带的,次要的。~业。~品。~食。~刊。~歌。~产品。~作用。 3. 相配,相称(chèn )。名实相~。其实难~。

4. 量词。一组或一套。一~手套,全~武装,一~笑脸。 “幅”的基本义

1. 布的宽度。~面。双~。宽~。 2. 泛指事物的宽度。~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振~。篇~。

3. 边缘,边~。

4.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四、因形求义的步骤与方法

1 .恢复古形。找到尽可能早的若干字形,综合比较。 2 .辨明构形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四书如果与文献中的词义不合,就是假借)。  独体象形或指事;合体会意;有声符的是形声。 3 .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 4 .验证文献, 查找例证。  通过《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参考各家训释,结合《说文》训释。  也可先查《说文》(参考《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再核之甲骨文、金文。 五、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 1 .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

 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是否发生过讹变和其他形式的形变(如省简、增繁、

笔道形态的改变等)。

 其次是要考察清楚所据古字形是否出于后人的伪造或误摹。 2 .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符号之间有矛盾

 具体事物可以用象形表示:有实体形象、有轮廓特征的物,如动物、植物、自然界事物。  抽象的概念用象形或部分象形符号表示,符号往往是象征性的。因为抽象概念不是某一

事物专有的,而是有普遍性的,但造字只是取其中的一种事物形象来寓托。 3 .证据要充分。

 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据和文献用例的证明,这是两

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 4. 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义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 有的字找不到比小篆更古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谨慎。

 有的字虽然古形可以找到,但构形意图仍然不清楚。原因: A、 造字选取物象、进行构图,有个人的任意性;

B 、古代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生产生活资料,后人并不很清楚; C 、字形以象征性、符号性为原则,与物体形象之间有距离。

学习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