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欲唷谦枉 跨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寿延亓玉田*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强调任何学科的内容只是促进人 发展的一一个素材。只有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关联”,将矢【l识与欠¨识运用的情境相“关联”,才叮 能提升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町能切实促进一个“人”的发展,达到 实现培养令面发展的 人的目的。本文以北京育才学校的南京}上会实践课程为例,闸述陔校跨学科学I,]课程的设计思路 实战。 关键 :综合吱践 跨学科学习 核心素养培育 研学项目 跨学科课程设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依托各学科 教学,但绝不是单学科教学所能达成的。现 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因此,学校教育要为学 生提供综合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起整 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北京育才学校高中部着眼于培育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尝试,设计了 多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学习课程。 下面以“南京社会实践课程”为例,阐述学 实社会面临着大量的综合性问题,越来越体 现出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些 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和协作,需要 超越各学科的视野和思路。综合运用各学科 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某一实际问题,已成为科 CBEB17121)研究成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法指导研究”(课题编号 寿延,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亓玉田,北京育才学校教师。 2O J 2…8 11(下) 校的课程设计思想和实施过程。 一、顶层设计,跨学科交融贯通 核心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 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强调任何学科的 内容只是促进人发展的一个素材。只有将 不同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关联”,将知 识与知识运用的情境相“关联”,才可能 提升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才可 能切实促进一个“人”的发展,达到真正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为了达到 这一目的,我们集中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形 成跨学科核心研究团队,共同讨论并达成 共识: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核心团 队的理念逐渐形成。 南京社会实践课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科综 合,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 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核心素养融 会贯通于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 学科知识,并能跨学科理解运用,最终达到 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课程设计意图】 1.探索学科学习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的 有效方法。将现阶段所学知识放在历史长河 中、放在社会发展中思考,感悟祖国的发展 变化,增强育才学子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 任感,树立“四个自信”。 2.探索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 有效方式。将校内课堂扩展到校外,让学生 l 关 注 将课本知识在社会中学以致用。 3.探索跨学科整合理念与实际综合问题 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将分学科学习整合为 跨学科的联动学习,运用综合学科知识思 考、分析实际复杂问题。 4.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的呼应、促进、达成的有效方 法。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5.将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作为培养教师 课程建设能力的过程,提高师德修养、学术 修养的过程。引导教师从课本走向实践、从 学校走向社会、从只关心成绩到关注国家发 展变化、从单一学科思维到多元逻辑思维。 【课程目标】 1.学生通过南京社会实践课程,了解南 京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南 京在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 位和作用;了解南京的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 化的保护与传承等。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系统思维 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 传承。 4.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进一步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第238期l 2 1 基础放唷课程 【课程结构】 3.每个观测点有具体的思考题。 【课程实施方式】 1.课程分三大领域: (1)南京在中国 近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2)南京在中 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 每个领域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实施,并设 计了研学项目书。以课题“南京在中国近 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为例,其研学项 用; (3)南京的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 2.每个领域确定具体的重点观测点。 目书如表1所示。 表1南京研学项目书(一) 班级: 姓名: 填报日期: 指导教师: 课题名称 南京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归属研究领域 南京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组织形式 学生自愿分组 研学地点 观测点 思考提示 政治:南京在古代和近代重要的政治地位 历史馆 历史地理: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及原因;南京与“海 南京博物院 民国馆 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 非遗馆 政治:了解古代和近代与南京相关的历史名人;了解昆曲、评 弹、文人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夫子庙 历史:探究孔子受到后世尊崇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列举与江 秦淮河风景区 江南贡院 南贡院相关的科举名人或帝王 科举博物馆 历史政治:思考科举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制度性贡献 中山陵 中山陵 政治历史:思考孙中山为何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总统府 总统府 历史:列举在总统府发生过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静海寺 郑和航海史料馆 中国近代不平等 历史: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及所带来的影响;列举近代清 条约史料展 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署哪些不平等条约及所带来的影响 浦口火车站旧址 浦口火车站旧址 地理政治:了解近代津浦铁路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南京大屠杀遇难 南京大屠杀遇难 历史:日本十四年侵华史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探讨抗日战 同胞纪念馆 同胞纪念馆 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个必胜”是 “三个必胜”展馆 什么? 研学成果与评价 研究报告、实践报告、原创作品、微电影、摄影 备注 22 I 2 18 1 1(下) 关 注 二、跨学科联合培训和实施,综合培 养学生多种能力 核心素养自身的特征表现出“关联性” 与“整合性”的特征,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 学科能力必须要求有整合学习经验的能力。 究步骤;研究报告的撰写基本要求:研究报 告的写作目的、研究报告的选题角度、研究 报告的格式要求、研究报告的文字表达等。 课前培训能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之前对知 识有识记与理解,然后带着这些知识进入到 实践活动中,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培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实施之前首先对 学生进行课程培训,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补充学科知识,自学网络工具的使用;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报告的撰 写方法等。 【课程培训】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教师 负责对相关学科知识和研究工具进行培训。 培训形式包括课堂梳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研 究、专题培训讲座、网上查阅等。培训内容 有了解与建筑排水有关的知识,像房顶设 计、地面地势、建筑材料(屋顶、砖瓦、墙 等);组织开展对比研究,如古建筑排水的 异同,北方古建筑(故宫、天坛、先农坛) 与南方古建筑(阅江楼、总统府)的异同 等;了解现代城市排水结构,如城市街道、 地下管网、景观辅助作用等。同时对相关工 具的使用也进行了培训,如利用手机软件测 加速度、测空间角度以及摄影和微视频制作 技巧等。 语文和综合社会实践学科的教师负责对 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专题培 训。主要内容包括:常见课题研究方法及研 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下面举例说明课程实践过程中师生的具 体行动和效果。 【课程实施过程】 学生坐高铁,来往分别乘坐的是“和谐 号”和“复兴号”。在高铁上,教师组织学 生分组测试高铁的速度,并让学生在测试的 过程中感受祖国的交通发展速度之快。 到阅江楼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关于南京的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与传承的研究”课题的下列任务:①诵读宋 濂((阅江楼记 ,结合文本内容了解阅江楼 建造历史,记录(可拍照)文章中的三个 “必日”和三个“益思”,思考宋濂这样写 有什么用意,对当下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总第238期l 23 《基础放青磔 乏 ②用几何学知识和软件工具估算此段长江 的宽度约多少米;记录1O分钟内长江上货轮 (客轮)数量。③从各个角度观察阅江楼, 它是几层几檐的古建筑?用几何学的知识和 手机软件等工具估测每层飞檐的角度大致是 多少;阅江楼“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 凤飞、彤扉彩盈”,思考这些建筑设计对排 雨水有何作用。 学生站在阅江楼上,远望长江,看江水 浩浩荡荡,回味着诗词名句,每一个人都心 潮澎湃,对各个问题也都各抒己见。例如关 于测长江宽度:4班一位学生站在阅江楼上 恰好看到长江大桥上过一列火车,通过记录 火车过桥时长,查阅火车运行速度,估算长 江宽度;2班一位学生想先利用自由落体测出 阅江楼顶距地面的高度,再利用工具辅助测 角度,就可计算长江宽度;5班一位学生利用 手机下载了一个“多功能测量”App,可在 地图上测得两点间距离。此外,可以参照南 京长江大桥长度估测长江宽度,还可以利用 地图及比例尺测量和计算等。再如关于估测 阅江楼建筑屋顶坡度:目测不好把握,误差 较大,利用“多功能测量”App和一个量角 器,可大致测得屋顶坡度。 学生走到阅江楼和总统府时,观察古建 筑,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古 建筑中的防水措施有哪些呢?让学生试着去 找明道和暗道。阅江楼和总统府的房顶是如 何设计的?整个建筑群是如何布局的?这些 24 )1811(下) 与防水、排水设计又有哪些联系?让学生从 物理、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问题。 核心素养旨在提升个体应对复杂、多 样、未知情境的能力,这就需要利用复杂开 放的现实情境、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去促使学 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基于这一点,核心 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能力培养注重真实环 境、具体任务。本次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情境 多达15处,有意义的真实的具体任务多达30 多项,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 和对学生课程手册的检查,我们发现,学生 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观察、学习、思考的活跃 程度远远高于课堂内单一学科的学习,这是 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次全方位提升。 三、多种形式展示课程学习成果,促 学生核心素养再提升 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结果的客 观评价,是课程实施效果的有力保证,评价 的过程是对核心素养的再提升过程。该课程 设计了多种形式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如撰写 研究报告、实践报告、学生原创作品、微电 影制作、摄影展等。最终该年级7个班,完成 了42份研究报告、42个微视频,每位学生均 完成了实践学习手册。报告以及微视频首先 在班内进行分享交流,将每位学生的收获和 心得进行分享与思想的碰撞。每班推选出3个 研究领域的报告和视频参加年级展示评比。 教师组成评审团,进行审核评价,评出一、 二、三等奖,并让领域负责人进行点评,展 示、评选和点评的过程是对全体学生核心素 养培养的再提升过程。学生还有感而发地原 创或改编了大量诗词,在语文课上进行展 示,语文学科组将学生的作品整理成原创诗 词集;艺术学科组则对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 收集、评比,将有特色的作品装裱,挂在教 学楼内进行墙面展示,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 欣赏,点评回味。 南京实践课程并没有终止于课程成果展 示与评价,在后续的课内学习中,每个学科 仍将延续课程的学习。如历史、政治、地 理、英语、物理、化学等都以南京实践课程 的内容为情境,设计学科问题,编写原创试 题,并在自主命题考试中体现。通过对考试 结果的分析,能看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灵活 运用、综合分析能力明显提升,其思考、分 析问题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四、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从三个维度去 落实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即“识记与理 解” “运用与实践” “创新与迁移”。无论 哪一学科,知识和经验的输入都离不开识记 与理解,知识和经验的输出都需要运用与实 践能力,知识和经验的高级输出则表现为创 新与迁移能力。这三种能力是解决任何跨学 科的情境问题时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又 贯穿于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之中。 l 关 注 识记与理解,是训练学生将自己的意识 外化、言语化,训练学生将信息作出多种形 式的转化。设计该课程,首先在课程实施之 前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培训,并指导学 生自行查阅、自学等,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有 助于输出的信息,并在实践中运用。运用与 实践,是运用学过的概念、原理、规则等知 识来解决认知性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问题。在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运 用设计课程的资源,挖掘每一个观测点的内 涵与外延,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用识记 与理解到的学科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 题。创新与迁移,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形 成的民主、开放、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 自己的意见或见解,激励学生学会在与各种资 源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课程评价中,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 成果,给予学生多元化评价,让所有学生在不 同的领域都能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复杂的多维建构过 程。通过南京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我们 体验了以跨学科综合设计课程来培育学生学 科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 践意义与效果,同时也看到了实践中教师教 学理念和行为的积极转变,更重要的是看到 了学生的成长。为此,我们将坚持在这条路 上继续探索。参 (责任编辑刘荣) 总第23s期I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