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 2014年第3期 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熊田静 (麻城市图书馆 湖北麻城438300) [摘要] “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如何面对新局面,利用好互联网、移动通 信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传播图书馆数字资源,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提供服务,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问题,这有助于图书馆进一步拓宽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飞跃发展。 [关键词]三网融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一、“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的概念 覆传统图书馆馆内服务方式的“数字革命”正式实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 施。“三网融合”作为图书馆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助 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 推器,将为图书馆的飞跃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 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实现网络资 用。 源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 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兴起于上个世纪末。 所谓信息化的图书馆,即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伍尔夫撰写国际 对有较高价值的图像、文字、语音、软件、影视、音响 合作白皮书,正式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组织、规范加工和压 1992年,美国政府在制订“高性能计算与通信”国 缩处理等,将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家攻关项目中,第一次将数字图书馆列为“国家级 络技术将其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施信息增 挑战”项目之一。 值,再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经济、高效的传播和接受, 我国图书馆业数字化进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 使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从网上享受到各种 代中期前后,各地图书馆纷纷建立电子阅览室,直 信息服务。 接向读者提供计算机终端设备,供读者上网使用,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了第 还试验性地将一些不涉及版权的珍贵资料扫描、数 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大连、哈尔 字化后提供给读者。但早在上世纪8O年代后期, 滨、上海、南京、杭州、厦门、青岛、武汉、长株潭地 我国图书馆业就引进了缩微技术,对珍贵的文献进 区、深圳、绵阳等十二个地区(城市)。2010年8 行全国规模的缩微复制,同时提供缩微阅读设备以 月,杭州数字图书馆的全线开通,标志着图书馆读 便读者阅览。 者通过手机和电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趋势变为现 到了上个世纪9O年代后期,图书馆业又引进 实,在全国率先打造集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种终端 了更为先进的扫描复制技术,并开始有计划地建立 的数字资源服务,将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与网 针对原始文献的对象数据库。而2000年以后,图 站平台整合成综合性的数字图书馆,面向大众提供 书馆的数字化变革达到高潮,直接将缩微胶片的内 服务。 容转化为数字文档的设备和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 呆在家里,用手机就能预约借书;打开电视,动 了文献数字化的效率。 动遥控器就能看大量的数字杂志……一项彻底颠 与此同时,很多图书馆开始针对本馆的特藏, 】】 ・图书馆工作・ 有计划地建设数字化的专题文献资源库,并在此基 础上建立相关的专业网站,打破了馆藏文献信息传 播的时空界限。 三、图书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资源存储数字化。信息化图书馆的信息 大量存于磁盘库、光盘库以及新形式的存储库,其 内容是数字化的。这是信息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 征。过去各种介质所载的重要的文献资源,将被大 量地数字化,存于适当的介质中,而那些原始载体 可能成为“标本”和“文物”。 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化。现代社会初期的图书 馆,相当一部分文献信息资源是书刊及其二次文 献。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程度越来越 高,读者不仅可以得到二次文献,还可以得到相关 的全文。为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图书馆信息资源的 采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输实现资源共享,真正 达到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和服务共享。 三是服务手段网络化。传统图书馆,人们获得 文献通常要跑到图书馆里,而信息化的图书馆则主 要靠计算机终端,读者将十分容易地通过网络查 询,实现馆际互借、文档服务,通过超文本、超媒体 技术自由地在信息海洋中漫游,获得所需要的信 息。 四是信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图书馆读者获 取信息主要靠计算机而非书本,读者可以使用声、 像、画等多媒体、超文本、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 使信息智能化、形象化、生动化;还可以通过终端与 系统交互,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与其他专家、学者共 同研讨。 五是信息发展社会化。信息时代图书馆不仅 根据一定的社会背景收集、整理、存储信息,提供 一、二次文献和各种信息库,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 读者需求,它能产生新信息,帮助读者解决问题。 总之,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既是巨大的社会信息的 吸收源,又是供应源;既是信息社会的中转站,更是 加工站。 四、“三网融合”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考 图书馆要借助“三网融合”的发展契机,建设信 息化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作用最大化,还要 】2 2014年第3期 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快图书馆信息化步 伐。 当前,在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 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 及图书馆自身发展情况所决定。因此,加快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地方政府对数字化图书 馆的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图书馆发展建设 方面的倾斜,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图 书馆要利用“三网融合”的资源优势,在开发建设信 息化图书馆的过程中,采用多种灵活方式筹集建设 资金,如:利用资信融资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 共建,采用合资联办的方式引进资金,争取银行给 予优惠信贷政策的支持,使图书馆网络服务引入市 场化的运行管理,从而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 伐。 (二)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建立特色资源数据 库。 “三网融合”后,图书馆的用户将会更加多样 化,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范围更广、数量更大、层次更 深,既要有大众所需信息,也要有学科、专业信息, 更要有特色资源以及深层次开发的信息资源。 一是要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信息化数据库。 图书馆应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增加对本地区政治 改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乡土人文等内容的收集 力度,建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情况的文 献资源数据库。 二是要建立专题资源数据库。加大对电子资 源的建设力度,除引进大型综合数据库外,还应引 进专业数据库。一方面选择与科研密切相关的理 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专题索引、综述、文摘、述评 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内部 资料进行交换,将一些专题突出、数量大、时效性强 的信息资源,建立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库,与其他 省市的图书馆资料交换,为有关人员提供更全面的 信息服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纳社会信息专业人 才。 为有效利用“三网整合”信息资源和发展平台, ・图书馆工作・ 的服务。 2014年第3期 确保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每年 应向社会引进2—3名信息专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 工作,并纳入当地人事招聘计划。 图书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走复合型人才引 借助“三网融合”的平台,与三大运营商联合开 发,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开辟不同的服务通道,尽 可能覆盖各层次市民,如:针对在家的中老年读者 和周末休息人群,让大家能在电视上看杂志;针对 上班一族和年轻人,推出智能移动终端平台,让大 进道路,统一协调,合理引进,建立信息人才素质纵 横结合的培养规划,着重培养馆员的信息搜集、信 息提炼、信息分析、归纳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构建新 家可以通过手机进入移动图书馆,在手机上看杂 的人才体系。 同时,要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选送优 秀馆员参加省、地、市级组织的各类人才培训,并对 目前馆员在工作上进行合理的分布搭配,做到定岗 选人,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位馆员的特长和优势。 (四)摆脱传统思想观念,不断丰富信息服务方 式。 图书馆要想借助“三网融合”实施信息化管理, 当务之急是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信 息化服务理念。 三网融合后,图书馆面对计算机、手机、电子阅 读器、电视机等多种终端用户,他们对信息服务内 容和服务方式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图书馆要积极 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兼容多种服务方式的信息服务 平台,如对手机用户,要提供简短、即时的实用短信 服务以及便于手机访问的手机版网站服务平台;对 计算机联网用户提供详细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数 据信息;对电子阅读器用户提供方便的阅读软件、 电子书刊的下载服务;对电视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 资源等。图书馆只有结合“三网融合”新形势,不断 丰富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化的发展新局 面。 (五)贴近读者服务大众,强化信息资源个性功 能。 数字图书馆要以“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为服务宗旨,更好地贴近读者,面向大众提供服务, 应做到将服务直达用户桌面,用户不需要注册,就 可通过网站免费获取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所有 图书馆的注册用户,不论是否在市区,都可以通过 数字图书馆的手机平台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所 有有线电视用户,都可二十四小时点击数字图书馆 志,并实现图书的预约、续借等服务功能,让人人都 能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使公共服务更具个性 化和实用性。 (六)保障信息畅通无阻,做好读者宣传培训工 作。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是信息化高度密集的综合 体,它必然有最丰富的电子化信息源作为保障,必 然会大量使用各种新技术,这就不可避免地令读者 产生许多操作上的困难,甚至发生自我堵塞信息通 道的现象。因此,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是要千 方百计地保证信息通道的通畅;二是要做好读者的 信息化服务、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主动地引导读 者熟悉并乐于运用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帮助读 者以最便捷的手段获取所需的信息。 总之,“三网融合”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由 之路,也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必然选择。“三网融 合”的资源优势、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模式,将打破传 统图书馆馆内服务的限制,实现服务的免费、无限 制和无障碍,使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第 三空间。 参考文献: [13周婉萍.三网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 书馆学研究,2010(9) [2]代琼.浅析现代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2OlO一12— 21 [33 杭州图书馆的数字革命,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光明 日报,201l一02—2l [43三网融合开启新的阅读生活杭州数字图书馆上线. 国内国际新闻汇总,2010—12—3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