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编写说明
连加法的数量关系学生早就熟悉,理解也比较容易,本节课所呈现的“捐书”情境的数量关系也很简单,只是每个数据都比较大,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提醒学生要多加注意,养成认真计算、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的大致范围。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对较大的数据进行计算时先估算,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可以检验后面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教科书呈现了一种可能的估计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进行估算,积累
估算活动的经验。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学习连加运算。教科书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口算,把三个数当作100相加,少加的再加上,多加的再减去;二是列综合算式,用脱式计算,并呈现了用竖式计算每一步的结果的过程;三是用竖式直接将三个数连加。这种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运算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计算时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教科书安排了一个小提示:“三个数连加,计算时要更加细心哟!”目的就是提醒学生大数目的计算容易出错,要养成随时检验的好习惯。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巩固计算方法。 右边呈现的问题“哪个年级捐的多,多多少本?”是把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结果进行比较,需要用减法解决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体现了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建议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从主情境的表格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图表中呈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三年级—共捐书多
少本?四年级—共捐书多少本?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等问题。
(2)引导学生尝试估算,初步判断哪个年级捐书的数量多一些,探索估算的方法。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估算出结果,并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再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教科书中的方法:把相对应的班级逐一比较,最后看比较后的数据。也可能把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整百整十数相加,三年级120+100+100=320,四年级
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只要判断出谁多就可以。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建议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说清楚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具体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讲清每一步计算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科书中呈现的三种方法,也可能还会出现其他方法,可以提出来集体展开讨论。对于方法合理、计算正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对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要分析其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计算的过程,说一说在计算连加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特别是选择三个数连加方法的学生,更要特别细心,注意进位问题。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环节。
(1)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去解答,得出计算结果。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也会出现上一个问题中教科书呈现的方法,如100+100+100=300,3+9-2=10,300+10=310,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特点,对能发现并运用上面这样的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但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这一标准,只要能正确计算出结果即可。
(3)回顾反思、交流。互相说一说大数目的连加运算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大数目的连加法计算很容易出错,要养成计算时认真仔细、计算后及时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4)归纳总结三位数连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可以提问: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可以怎样算?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可以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直接将三个数加在一起;如果相加的数中有接近整十整百数的,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连加法时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
(5)解决右边冒泡里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订正,联系前面估算的结果,相互验证。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教师们在组织大数目计算教学过程中,一定
不要把计算速度放在首位,不要强化计算速度要求。实际上,一个人的计算速度与一个人的数学素养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会按程序进行计算、有及时验算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受用终身。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4道题。第1题侧重配合问题串,让学生在“付费”的情境中,再次经历大数估算、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更多的计算经验。第2题侧重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方法。第3,4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大数目的计算方法和准确性,以此来发展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
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巩固连加法计算以及估算,培养应用意识和估算习惯。练习时要注意对题目中“满1000元送大礼包”这一信息的理解:购买的商品总价正好1000元或超过1000元都可以赠送大礼包,再解决下面的问题。
答案:(1)李叔叔花的钱多一些,可以有两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300+300+140=740(元),400+300+70=770(元); 方法二:两人都买了录音机,所以只比较另外两件商品的价格就可以,300+140=440(元),400+70=470(元)。
(2)295+320+140=755(元),408+320+65=793(元)。 (3)295+408+320=1023(元),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
一台录音机能获得大礼包。
第2题
目的是巩固连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想到第1小题先算114+86比较简便,第4小题可以先算292+108,练习时,要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这样的方法。
答案:927,821;884,850。 第3题
目的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这个问题从计算上看比较简单,但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答案不唯一。练习时,先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尝试解答问题。想出两种办法即可,不要求学生想出所有办法。
答案:(1)有四种买法:50+50+50+50=200(块),50+50+100=200(块),50+150=200(块),100+100=200(块)。
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买法一 买法二 买法三 买法四 每袋50块 4袋 2袋 1袋 每袋100块 1袋 2袋 每袋150块 1袋 (2)50+50+100+100+150+150=600(块),够500块。
第4题
目的是通过灵活的形式来练习三位数的加法。练习时应允许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计算来比较,也可以先估算一下再有选择地计算来比较,引导学生将计算与估算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答案:(1)220+290=510,最接近最接近800。
500;2)196+210+385=7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