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游戏活动《有魔法的木头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根据指令变换模仿动作,练习四散跑。幼儿园小班健康活动:《有魔法的木头人》 1.能根据指令变换模仿动作,练习四散跑。 难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1.自制“魔棍”一根,口哨一只。 教学准备 2.宽阔安全的活动场地。 3.《快乐小青蛙》的音乐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有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孩子们对于本土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这使我们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引导幼儿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所要传承的化的传承,应该调动孩子的感知、情感、体验等去中华优秀传统文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在民化说明 族文化思想的浸透下形成自我的体悟,让民间文化走进幼儿的心田。 民间游戏《木头人》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衍生繁多,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它不仅能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口语能力
的发展,还能促使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不仅能促使幼儿身体技能的协调发展,还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机智勇敢的精神,民间游戏的规则还能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充分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木头人》有它独特的趣味性,它对幼儿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游戏时,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允许动,要求幼儿要有较高的自制力与坚持性。按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早熬不住了。但民间游戏独特的趣味性吸引了幼儿把游戏中的等待转变成自身内在的需要。《木头人》对孩子的坚持性、自觉性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幼儿36名,女孩18名,男孩18名。经过了一学期的小班生活,每一位幼儿在各个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鉴于本次活动是健康领域,在此,就从健康领域的范畴做出以下本班幼儿的学情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健康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三方面内
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的发展目标。 幼儿阶段是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身体素质获得一定的发展,就能促进幼儿神经系统和脑功能的完善,也是今后学习更多、更复杂动作技能的基础。人体要运动,首先需要在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就会摔倒。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保护最基本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有助于幼儿身体保持在平稳、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活动。3-4岁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所以在目标要求中提出:能沿地面直线或低矮物上走一段距离;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能双脚平稳双脚连续向前跳;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碰撞。但个别幼儿在这几点上还有待改进,如王怡雯小朋友,由于在家备受老人的关注与溺爱,舍不得她做任何的事情,每天都抱着,缺乏锻炼,所以孩子的平衡能力欠缺,经常会摔倒。卢弈辉小朋友由于爸妈是大龄生产,所以也存在着溺爱的原因,能不让他动手的爸妈都代劳了,所以这个孩子在奔跑及灵活度上还有很大的欠缺。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 1、有的孩子上下楼梯是一只脚一只脚的挪着走,不会左右脚交替走。 2、现在的楼房多数都有电梯,走楼梯已经成为无可奈何的事情,
极度缺乏锻炼。 3、有的家长忙着上班,干脆抱这孩子走,这样又省时又省事。 4、带孩子到户外玩,怕别的孩子欺负自己孩子,就让孩子和自己玩。很少让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做奔跑游戏。 5、现在的年轻父母都有老人带孩子,老人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养。很少带孩子进行运动。 对这些现象,结合《指南》从身体素质的角度提出的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的发展目标, 再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健康活动:《有魔法的木头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依照老师发出的指令练习跳、爬、四散跑等动作。整个活动加入魔法色彩吸引幼儿主动参与锻炼,把以往“枯燥的动作练习”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物模仿”。总之,身体动作发展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要以幼儿健康为切入点,把握好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在快乐中促进平衡协调动作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玩民间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1).准备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围着操场习与发展指南》中指跑圈,做头部运动、肩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出:健康是指人在身及下肢的热身运动。 体、心理和社会适应(2)幼儿集体念儿歌,扮演木头人,“我方面的良好状态。幼
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看谁的意志最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坚定”。要求幼儿念完儿歌后做一个造型动作,发育和机能发展极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动。 2、师幼共同玩游戏“魔法变变变”。 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1)教师手持“魔棍”,口念“变变变,态度的重要阶段。发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幼儿扮的“木头人”马育良好的身体、愉快上“变成小花猫”,模仿小花猫的样子。“魔法的情绪、强健的体师”(老师)巡视,变得不像的用“魔棍”一指,质、协调的动作、良这个幼儿便停止动作,还原成“木头人”。游戏好的生活习惯和基中“魔法师”不断发出“变成大象”“变成小狗”本生活能力是幼儿等指令,“木头人”按指令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并按老师指令的要求以各种动物的形态进行往志,也是其它领域学返跑及转圈等。听到“魔法师”吹口哨,“木头习与发展的基础。为人”就要停止动作,并定格在原地不动。 有效促进幼儿身心(2)“木头人”跳舞。教师播放《快乐的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小青蛙》的音乐,“木头人”随音乐起舞,“魔幼儿提供合理均衡法师挥动魔棍”,音乐停止,木头人摆好造型不的营养,保证充足的动。 睡眠和适宜的锻炼,(3)随着音乐,魔法师带领“木头人”回满足幼儿生长发育家。 的需要。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
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鉴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身体机能及协调能力不足,专注力不够,只能做一些有趣并简单的体育活动,重复并循序渐进的得以锻炼及发展。 民间游戏《木头人》简单易学,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魔法棒把木头人变小动物的内容及木头人复活会跳舞两个内容,既有趣又能锻炼身体及听指令,适合小班幼儿学习,通过玩此游戏,初步培养幼儿的控制力和想象力,希
望在玩的过程中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智慧、快乐和满足。 教学反思 本次《有魔法的木头人》采用了多种游戏的方式,每个步骤紧紧相连,以不同的游戏方式来完成同一个目标,増加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又强化了活动目标。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既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又强化了活动目标。最后送"木头人“回家的环节让幼儿知道木头人们們累了,该回家休息了,充分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时调整活动强度。 不足之处:1.由于班上个别幼儿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特别兴奋,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动作及行为,导致在活动过程中乱跑脱离群体,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幼儿,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的教育关键时期。2.准备活动时间过长,占用了主要活动时间,因此幼儿的运动量及运动密度不够,没有达到要求。 改进措施:有效的控制及分配好时间,增加幼儿的运动量,在活动过程中增加活动的项目,增大运动密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