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锦瑟》
诗分析为例
姓名:杨钦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
指导教师:靳彤20100506
“文本细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锦瑟》诗分析为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杨钦琳指导教师:靳彤摘要: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处,很多一线语文老师一直都采用老三步的教法,读诗歌、讲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这种传统的教法,没有真正让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也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真谛。古典诗歌该如何教?本论文从西方文论中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受到启示。古典诗歌短小精悍,适合仔细读、细细品、带着学生去发现古典诗歌中的微言大义。本论文分为四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论文创作。第一章细读的理论溯源。本章节厘清了中西方文本细读的发展过程。西方文论中细读可从俄国形式主义追溯到英美新批评再到法围结构主义,细读理论一脉相承。虽然是新批评的惴恰兹首先提出了“细读”这一说法,但形式上义和结构主义的批评文论中也不乏细读的身影。中国的细读理论主要有古代的“熟读”、金叹圣的细读理论以及近现代孙绍振的细读微观分析,三者分别从文学创作、细读批评和细读实践三方面来关照细读理论。中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的细读,特别是新批评的细读理论很多时候只是注熏了文本,而忽略了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因素;而中国的细读理论则是将文本、读者与作者有机结合起来。本论文综合中西方细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细读方法。’第二章文本细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本章节主要是将细读的理论运用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先是阐释了文本细读与诗,文本细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细读教学法。然后再将细读教学法运用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分别从古典诗歌的形式、古典诗歌的内容、古典诗歌的意境三方面1着手。语文教学核心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第二章笔者主要阐释了细读教学法运用到古典诗歌中究竟要教什么,即解决了教学知识点的问题。第三章笔者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第三章古典诗歌教学中细读教学法的运用策略。细读本身只是一个读者的主观意愿。细读教学法具体在课堂运用中如何操作。笔者从老师细读的教法以及学生细读的读法两个方面着手。在细读学法这一块,针对古典诗歌的特点采用了吟诵和默读两种方法。在细读的教法这一块,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质疑采用了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两种方法。最后论文总结了细读教学法的三个运用原则。一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避免细读中机械预设;三、培养古典诗歌细读能力。第四章细读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示例。前三章笔者论述了细读教学的理论根源,在中学古典诗歌中细读教学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据此第四章笔者选用了中学课本中的一首诗《锦瑟》来细读,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锦瑟》诗中笔者选取了“物象与意象”、“典故与典象’’、“外延与内涵”、“朦胧与义”、“反讽与悖论”五个方面的教学点。并根据这五个教学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其中设计了“五读《锦瑟》、层层推进”这一教学环节。关键词:细读古典诗歌微言大义2Howtouse’’Theadequatereading¨inChineseclassicalpoetry一一‘JingSe“PoetryAbstract:PoetryTeachinghasbeenlanguageteachinginaaasanExampleSCh001studyofsecondaryspace.Manyfront一1inelanguageteachershavebeentheusingtheoldthree—stepstyleofteaching,readpoems,talkaboutcontent,analysiSofpoetrytoexpressfeelings.ThiStraditionalstyleofteaching,notonlyreallyletstudentsgointotheChineseclassicalpoetry,butalSOdonotofclassicalnewenablestudentStounderstandthetruemeaningpoetry.Howtoteachclassicalpoetry?Inthispaper,thecriticismfromtheWesternliterarytheoryperuselawbyrevelation.poemsClassicalshortandpithy,suitableforacarefulreading,thinmaterialS,todiscorertheWeiyandayidividedintofourchapters,usingofcreativewaysThefirsttoaclassicalpoetry.ThiSpaperiScombinationoftheoryandpracticecompletepapers.theoryofadequatereading.ThiSsectionchapter:TheclarifiedintheWestreadthetextinthedevelopmentprocess.CanreadtheWesternLiteraryTheoryinRussiadatesbacktoAn910-AillericanNewCritiCiSillofformalismandthentoFrenchstructuralism,readthetheory,thesamestrain.A1thoughtheNewCritiCismofspeculativeQiazifirstproposeda”carefulreading”ofthiSclaim,butthemeaningandstructureofformalcriticiSillfigure.China’SofMarxistLiteraryTheory,sometimesreadingofancienttheoriesarewereadthethecarefulmainly”familJar”KimsighedHolyperusetheoryandmodernSunShaozhen’sPerusethemicroanalysiS,threeandperusethepracticeThebiggesttowerefromthecare1iterature,readthethreesmallcommentstakeofreadingtheory.carefulreading,3difference1iesintheWest,theWestespeciallYthenewtheoryofcriticismoftenfocusonlyoncarefulreadingofthetext,whiletext:andperusetheauthorscombine.theory,putInignoringotherfactorsassociatedwiththetext,readersandtheWestreadthetheoryofChina’SmalpracticesthiShiSpaper,ownacomprehensiveinforwardcarefulusereadingmethods.Thesecondchapter:Howtoteaching.ThiSadequatereadinginclassicalpoetryreadthetheoryappliedtochapterwillmainlythetextteachingofclassicalweChinesepoetrywere.Firstexplainedinthewereadpoetry,thetextrea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teaching,thenpresentsteachingmethodsacarefulreadingpedagogy.Andthenreadthe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poetry,applledtorespectively,fromtheclassicalformofpoetry,classicalpoemsofthecontent,classicalpoemsofthemoodthreeaspects.ThecoreoflanguageteachingiStosolvethemainproblemwas“what“and“howtoteach、“twoiSsues.Thesecondchapterexplainstheauthorreadthemainteachingmethodsareactuallyapplledtotheclassicalpoetrytoteachanything,thatasolutiontotheproblemofteachingknowledgetOpoints.ChapterIIItheauthorwishesaddressiShowtouseteachproblem.strategiesadequatereadingaThethirdchapter:Howtointheteachingofclassicalpoetry.CarefulreadingitselfiSonlyreader’SspecifiCsubjectivewishes.WereadintheclassroomintheuseofteachinghowtodothiS.Ireadthestyleofteachingfromtheteacherandthestudentsreadthereadinglawtwoaspects.ReadthestudyoflawinthiSoneforthecharacteristicstwoofclassicalpoetryrecitedandsilentreadingusingone,methods.Intheperusalofthestudentsquestionedtheteachingsthatofforstudentsandcharacteristicspatienceandindividualizedusingtwomethods.Finallyreadsummarizesmethods.Onestudent’S4sensethepaperteachingtheapplicationoftheprinciplesofthethreeofinnovation—induced:2iStoavoidtheperusalofmechanicalpre—set:3,readtheabi1itytocultivateclassicalpoetry.Theforthchapter:Theapplicationofthesampleinthe“adequatereading”.ThefirstteachingreadthethreechapterstheauthordiofthecarefulscussesthetheoryofpoetrysourcereadingClassicalinsecondaryschoolsteachingthewhattoteach,howtoteach.Accordingly,ChapterIVtheauthorselectedsecondaryschooltextbooksinapoem”Jinse”toperuse,andtodesignthecorrespondinginstructionaldesign.“Jinse“poemwiththeIselectedthe“physicalimageandandcontheimage.““allusionandCode,suchas”,”extensiontent,”and”hazyrighteousness,””i’ronyandparadox”infiveareasofteachingpoints.ThefiveteachingpointinaccordancewithinstructionalWhichthecorrespondingdesignofdesign.the“five-time“Jinglinks.se“。layerupondesigned1ayertopromote”educationKeyWord:TheadequatereadingClassicalPoetryWeiyandayi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堑丝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乞欠咻导0币签名:书签字日期:矶/戽6月弓Et签字日期:阴解6月夕同引言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出现了流派众多,错综复杂的情况。大致上可分为读者、作者、社会、文本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分别关注了文本解读的四个侧面,那么什么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布拉姆在其《镜与灯》中提到的“作品中心论”将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三方面联系起来,以作品为中心,作品是连接客观世界,艺术家和接受者的桥梁。由此可见,解读的中心应当是作品即文本。关注文本的同时该如何解读,论文在西方文论中发现了惴恰兹的细读实验,并从中受到启示。运用细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义才是文本解读的价值所在。20世纪西方文论大量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与老师丁f始关注文本细读,如孙绍振《名作细读》、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他们均是细读的实践主义者。综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细读”与“熟读”“熟参”有类似之处,金圣叹也曾用这种方法解读过很多文本。因此笔者从中西方的文艺理论中得到启示,将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与创新意识。细读教学旨在关注文本,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意。据此中国的古典诗歌由于其短小精悍但遥旨深远的特征,所以最适合用细读的方法来解读。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逊首先运用语义分析和词义分析的方法分析诗歌,但是燕卜逊实践的对象是外国诗歌。由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是以中国语言文字为依托,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因此笔者旨在将细读这一新批评的方法与中国的古典诗歌结合起来。由于语言文字自身的差异,笔者在解读时融入了中国的文世理论知识。找到了西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的细读批评方法与中国的文理理论的切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来解读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读古诗,笔者认为是细读。但是细读只是一种读者的主观愿望与偏向。那么如何将细读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联系起来,笔者将古诗细读教学法与传统的一些古诗教学方法融合起来。旧瓶装新酒,新的元素,新的内容。此处的新,即细读。第一章细读的理论溯源第一节西方的细读理论一、陌生化的形式主义1915年莫斯科成立的一个学术团休,“莫斯科语言小组”,它的核心人物是罗曼.雅各布森。莫斯科语言小组和后来在彼德堡成立了诗歌语言研究会一起用一些新的理论来探讨文学,提出了~系列迥异与以往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形式,讲究语言的诗性功能和陌生化效果。故被人称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虽然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两个团体相继解散,团体中的成员先后移居国外,摒弃了自己原先的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却对后来的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陌生化效果是形式主义最主要的理论,雅各布森认为:“诗歌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地违反”。同常语言是我们无意识发出的,而诗歌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扭曲。这和我们古人讲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呤又泪流”是同一个道理。俄国形式主义者们一直在语言,音律上大做文章,关注的是诗歌节奏,韵律和形式。形式主义的理论启发我们在读诗歌时一方面要读诗歌陌生化的根源,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是通过定语后置、宾主前置、新奇比喻还是同类事物的大量罗列等;另一方面还要读出诗歌节奏,探素其节奏的表现形式。二、细读之下的新批评“20世纪3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40年代在美国得到发展的新批评理论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反对那种“研究丁尼生的诗歌却去考就作者胡子多长"的一种实证主义批评。”u这是新批评的成功所在同时也是他的局限所在,正所谓成也文本败也文本。新批评的“新”是相对与当时一些旧的批评理论而言,主要是反对当时的实证主义批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新批评的名字来源于兰色姆的书((TheFlewcriticism))。代表理论有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燕卜逊的朦胧批评,瑞恰兹的细读理论、布鲁克斯反讽批评和艾伦.艾伦.退特的谬见理论等。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一样注重从语言学的方法入手,作词义和和语义分①F纪人.义艺学。j语义教育iM].I:海:I:海教育出版社.22001年.第36页析来解读文本。新批评关注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针对文学本身的价值与审美特点,对文本词语意义进行非常精深而细致的挖掘。新批评家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创造了一个具体操作的方法一~“文本细读”。文本细读起源于瑞恰兹在剑桥大学任教时做的一个实验,他选择了许多遮蔽了作者的诗歌给他的学生分析分析,其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不出名的诗人的文本好评如潮,而一些名家的文本却被批得体无完肤。瑞恰兹认为这充分说明了评诗之难,于是他提出应当采取一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批评方法,即细读。从瑞恰兹的细读理论问世以来,后人们争先效仿,但终究是东施效颦,细读了由此产生了很多误解。李卫华在《价值批判与文本细读》中认为:“细读有两种误解,一种是封闭阅读(closereading)认为新批评提出这个就是要将文学批评封闭与文本之中,排斥对作家,世界与读者的研究。另一种误解是将细读理解为把文学文本放在显微境下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尽可能将语词的每一点滴的意义都挤出来。针对这两种误解新批评家布鲁克斯在20世纪70年代曾用(adequatereading)充分阅读来准确反映新批语的批语原则。新批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告诉我们细读应当是一种充分的阅读,对文本分全面的理解,而不是封闭和挤榨式的阅读。”w三、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批评理论。他从索绪尔语言语发展而来,受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影响很大。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康(结构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将索绪尔的语言学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源,加强了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注重分析文学的符号性和文学语言的功能。美国学者罗伯特.休斯在《文学结构主义》一书中说到:“结构主义长处和局限都与其语言学根底有关。”结构主义照搬语言学中的东西,势必会失去文学性,使之成为一种孤立的语言学现象。同时结构主义还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注重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试图在种个文学形式要素的联系中抽象地建立起关于文本结构的模式,达到对于文本的理解。正如罗兰巴特认为的那样:“无论是反映性的,还是诗论性的结构①李lj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f}{版社,2006年.第106页3主义,其目的都在于重新建构一个认识客体,而建构的方式必须要表现出这个客体中起的作用的规律。”W这种客体中的规律是结构主义者们一直孜孜不倦所寻求的。穆洛夫斯基发表《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文中对“结构”一词作了分定义,他认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具有能动性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的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它的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整体性。在这一结构中部份与整体之|、日J是不可分割的,互为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的。"吲穆洛夫斯基寻找到了罗兰没有找到的规律那就是文本的整体性、部份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综上所述: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一脉相承,他们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三者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文本的关注,二是对语言的分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以文本为依托,文本是语言的载体。离开了语言的文本也只是一个空壳,失去了文本的语言,则不能称其为诗性的语言,只能是同常的言语。同时文本和语言的解读是通过新批评的“细读"来实现。第二节国内的细读理论新批评提出的“细读”是以文本为中文,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着重对语词的分析,进而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评价。新批评的“细读”与中国传统的“熟读"、“熟参”和明清评点评金家圣叹的“细读"以及现代孙绍振先生的文本微观分析又有一些差异。一、细读与熟读晋代陈寿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朱熹也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在的老师也常对学生说:“要把书读熟。”中国的“熟读’’和西方文论中的“细读”同样都关注到了文本,但二者也并不完全等同。“首先新批评的细读有其确定的方法,形式主义强调从形式入的,运用了节奏分析的方法;新批评着眼于内容,运用了细读的方法;结构主义则从结构入手,运用了语言学的方法。而中国的熟读这个概念可用“熟观"、“熟视”、①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转引白{二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②佛克马、易布斯.二卜世纪两方文学理论[M].林书武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40页4“熟味"、“熟参"、“细读"、“细嚼’’等词来代替,并且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熟读方法。”①细读与熟读二者之间有相似点也有不同之处。西方文论中的细读是关注文本,而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淡化,纯粹以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而中国的熟读则是在注重文本的同时,强调了读者与作者的重要性。古人云:“熟读圣贤书”,意思是说我们要有选择性地读书,我们所读到的书的作者必须是圣贤之人。再者,西方的细读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而中国的熟读则偏向于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任先大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这就好比古人所说‘读书破力.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才能进行文学创作。再如宋代的黄庭孥所说:‘若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读《楚辞》,观古人用意,由析处,讲学之,然后下笔’。”⑦由此可见,新批评讲的细读更类似于中国占人所说的“训诂”解释每个字、每个词的客观意义。但这种解释往往是脱离文本,脱离语境的孤立解释。二、金圣叹的细读理论金圣叹点评的文学文本有很多,并且是诸体兼备。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对《西厢记》和《水浒传》的点评。金圣叹继承了中国传统知人论tf£的理论,要求在读文之前要先了解作者。他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掣同时他也强调了读者的主体意识,反对盲目跟从作者和书本。他在水浒十六回前批中,“读书随书读,定非读书人。”…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一味地跟着作者走,更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世人都说《西厢记》是淫书,会圣叹反驳道:“文者见之为文,淫者见之谓淫耳。"金圣叹在《与王勤中宪武》中说:“一诗也,有人读之而喜,有人读之而悲者,则以一诗读通身写喜,而其中间乃于不意之处,却悄然安得一字,又安得者是一虚字,而一粗人读之,以不觉故,于是遂喜,细人读之,则恰恰于眼射见此字,因面遂更悲也。"剧①任先大.试比较宋代诗学的“熟读”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J].{r肃补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8页②任先丈.试比较宋代诗学的“熟读”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J].1|.肃{P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89页③金吊叹.会军叹伞集一[M].江苏:江苏古籍…版社,1985年.第17页④金吊叹.金翠叹令集~[M].江苏:江苏古籍{{;版社,1.985年.第254页~⑤金圣叹.金圣叹全集阴[M].江苏:江苏古籍Ⅱ;版社,1985年.第47页5“金圣叹反对那种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他说轻将古文妙语,成片读过是上犯天条,下遭鬼戮之事。细读不仅是方法,还关细到读者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要使主体成为细人。一个文本粗人读之,徒见皮相,细人读之方能见言外之意。”山金圣叹解读文本不像某些考据家那样注重抠字眼,作繁琐考证,也不像西方新批评那样只关注文本,排除作者与社会经验等因素的细读理论,而是即注重文本,也在字里行间寻求微言大意的精神世界。从金圣叹的种种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细读理论来源于新批评,但不拘囿其中,走进了文本这个精致的瓮同时也跳出了文本,受接受主义影响很大。金圣叹综合了接受美学和新批评的关点,赏析的核心是文本,但并不排除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对文本赏析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造说”。他以为以往的文学文学批评总是千篇一律,缺少了独到的见解,而自造说强调文学批评的自我创造,要以一种全新的微观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本。孙绍振就是这种自造说的践行者。三、孙绍振的细读微观分析理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可谓是“实用主义",他先接受了西方一系列的理论,再将其运用于实践,最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批评方法。他甚至以为:“我的信条是儿于创作无用的于理论也无用,为了于创作有用,我宁愿牺牲一点理论的森严性,宁可败坏理论家的胃口,决不败坏作家的胃口。我当然也追求理论。我当然也追求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自洽性,我把我最宝贵的年华,最宝贵的热情都献给了理论,正因为这样,生命不应该白白奉献,生命的价值应该换取创作的价值。”w孙绍振是一位彻底的实践主义者。虽然他也追求理论,但他认为比理论更重要的是创作。孙绍振先生一开始便忠实于自己的感性经验,并紧紧抓住了细读规范,无数对文本的真知灼见都来源于他的微观分析。在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他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系统化。我们从孙先生的专著《名作细读一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可见其对微观分析的执着。孙先生对文本的解读与体悟常常使文学文本处于“细胞”状态,他解读文本的方向十分明确,便是创造性地阅读,探索文本中的微言大意。①左健.中国古代文学豁赏论[M]..j:海:复旦大学H;版社,2009年.第212页②孙绍振.审荚形象的创造一义学创作论[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页6孙绍振的文本分析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的区别在于他始终将文本解读与作家研究紧紧结合在一起。孙绍振是将文本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新批评则是只注重文本内部的研究。这也正真孙先牛文本解读的独具匠心所在。在具体操作中孙绍振运用还原比较的方法。落实到文本研究中,他还把还原比较法具体化为以下操作步骤:“1、想象出文本省略了的和淡化了的内容;2、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范的比较;3、艺术感觉的还原与比较;4、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5、审美价值的还原与实用价值和认识价值的比较;6、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还原和比较;7、不同流派的还原和比较:8、不同风格的还原和比较。"∞第三节何为文本细读新批评家布鲁克斯认为:“我决不是说某一文本的写作过程,作者生平的各种细节,欣赏趣味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学程式和思潮的演变都明显地不值得探讨。读者的反映也值得研究,今天许多走在前面的批评家已以沿着这条道路走过。”作为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即充分肯定了文本,同时也观照了社会,历史,作者和读者。那么什么才是文本解读的核心?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作者,读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模仿说是西方最早的文学认识学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模仿说的内容。他说:“艺术家模仿各种事物,制造出种种形象,就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它动物,草木。不过这种模仿只是在外形上可以制造它们,但不是实体。”国柏拉图的学生亚罩士多德肯定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艺术不仅是模仿对象的外形,它也能反映现实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因为在哑罩士多德看来,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亚罩士多德的模仿说摆脱了对事物亦步亦趋的外观肖似,不是机械地记录生活,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现。这有些类似于中国占代的文以载道说,均强调文学艺术是对自然社会的模仿,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要看到模仿说和文道说的不足。他可会使文学艺术变①汤忠贵.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J].福建:福建师范人学,2007年8月.第22页②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fl{版社,1980年.第69页7成呆板的政治道德说教。19世纪30年代主张文本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运动继承了模仿说。后来将这种用反映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称为历史主义的批评法。这种社会学的历史批评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细读是否就一定要把文本看作是与社会历史无关?首先我们看新批评一直坚定的词义分析法,其中一条要区分字典意义和文本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义和引申意。在分析字典意义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个历史分析的方法。因为词义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新批评试图完全抛弃社会历史的分析,但是他的文本分析方法又走进了历史的怪圈。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悖论。同时结构主义所一向奉为圭臬的语言学分析方法,也涉及到社会学的层面。语言学中有历史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历时性指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同一个词可以从它的词源的发生,变易过程去探讨。共时性是指某一特定时代的语言的稳定性,一个词在这一语言系统中的词义是稳定分明的。二、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科勒律治也提出了,诗就是人的全部思想,热情,情绪,语言的花朵和芳香。中国古人也认为的诗言志,诗缘情。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理论认为艺术是表现直觉的一种方式。人的直觉总是有个性,并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艺术文本也总是个人情感的表现。雨果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内心,正是文学文本对人的内部宇宙的表现,使我们看到了心灵的丰富复杂和欲念的不可捉摸。表现主义理论和我国古代钟嵘在《诗品序》开篇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一个道理,即诗是作得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批评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认的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和荣格的原型批评方法。弗洛伊德从性欲的分析入手得出了文学艺术品就是这种潜意识的外在表现。他认为作家与艺术家是对童年梦境和游戏的一种延续。荣格认为有一个故事并且只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此故事的无限延续。表现主义的个性理论在新批班艾略特那里得到了彻底的颠覆。艾略特认为“诗人所以能引人注意,能令人感到兴趣,并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感情,而是为8了他生活中特殊事件所激发的感情。"①他认为:“诗人的职务不是寻求新的感情,只是把人类寻常的感情和经验“化炼成诗”以表达一种根本就不是实际的情绪的所有感情。”②艾略特认为诗人的作用只是一种催化剂,为了证明他的理论,他用了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说明了诗人的作用。“在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硫的容器罩放进白金后,这两种气体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并形成了硫酸,其中不含一点白金成分,而参与反应的白金也丝毫没有变化。个人创作过程也是如此。个人就像白金促成了文本的产生,但是完成了的文本不应掺杂个人的成份。因此,诗人并不是可以表现的“个性"而只有一种特殊的媒介物。诗人的心只是一种“贮藏器”,捕捉与贮藏无数的感情、词汇、形象、意象,直到贮藏的各种成份能够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诗人的作用只是文本的“媒介物”、“催化剂”、“贮藏器”。也就是说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勺’到底是表现个性还是逃避个性,笔者认为如果诗如艾略特所说,诗人则不能称其诗人,而只能是一个匠人。那诗也不能称其为诗了,只能是从模子罩倒出来的复匍I品。三、无限的读者魅力在60世纪崛起的接受美学将文本研究推向了第四个要素一一读者。代表人物有姚斯和伊瑟尔。二人观照的视角不一样。姚斯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而伊瑟尔主要从微观角度来剖析。对教学的启示是对话理论,如何对话,如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受美学对文本和读者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他充分尊重了读者,体现了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认识到文本与读者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和双向性。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说:“作品不能等同与文本”。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完成的只是一堆没有感情的符号,具有不确定性。文本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使之具体话。他们首次将文作品与文本两个概念分开来表述。经读者阅读创造的作品才是文本。在接受美学那黾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而是经过读者感悟、阐述后形①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卞之琳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十t会科学{{;版社,1988年,第31页。②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卞之琳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困社会科学H{版社,1988年,第32页。⑨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M].卞之琳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t会科学}};版社,1988年,第30页。9成的情感形象。伊瑟尔认为:“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伤口之中”①所以接受美学一直强调共鸣,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接受美学的不足,也即是让引车买浆之徒去欣赏《红楼梦》何来共鸣?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肯定了读者的再创造性。由于读者的个人阅历,人生经验和知识水平不一样,所以在欣赏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无论读者怎么读,也不能将哈姆雷特读成林黛玉,因为文本本身就有他特定的内涵和意义。我们现在常提到多元解读,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但是无论怎么读,我们也不能偏离了文本的本来意义。接爱美学片面强调了读者的作用,容易使阅读走上一种误读,乱读和无章可循的误区。新批评的布鲁克斯也说:“没有一点有力的证据证明一名读者的反应比另一名读者的反应更正确。”正是由于了读者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了解读的不确定性。四、文本细读:发现语言的微言大意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决于什么?取决于社会历史,只会将文学走向政治批判的道路;取决于作者,会将文学批评引上主观主义的方面;取决任何个别的读者,只会把文学研究变成读者心理学和对欣赏趣味的研究。同时社会历史,读者和作者的状态的心理研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其定了批评核心将会有失批评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得在《意图谬见》一文中指出:“衡量一部文学文本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见不是一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圆因为人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作者在很多看后回忆自己当时的写作心境,但时过境迁,他也不能再完整地重现。文本一旦写出,他就脱离了作者。《感受谬见》认为:“强调作者,则是将诗与诗的结果相混淆,他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出批评标准。我们要批评的是诗这个客体,而不是诗对读者产生的结果。我们要研究的是诗,而不是心理学上文学文本对人的价值影响。’’③由此可见新批评家的许多代表人物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研究社会、作者和读者,只是他们认①胡绎之、张首映.二f‘世纪两方义论史[M].社会科学H;版,1988年.第275页②赵毅衡.“新批评”义集iM].天津:百仡文艺f{{版社,2001年.第209页③赵毅衡.“新批评”义集lMj.天津:百化义艺“j版社,2001年.第228页10为这三者均不是文学批评价值的核心所在。布拉姆在其《镜与灯》中提到的“文本中心论”将文本与作者,读者,社会三方面联系起来,以文本为中心,文本是连接客观世界,艺术家和接受者的桥梁。思维则是贯穿于这四个维度之中的媒介物。由此可见,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注文本本身的细读方法,更有意义,也更能解读到文本最本真的意图。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细读’’是在不摒弃社会、历史、作者、读者的前提下,以文本为中心,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等解读方法,走进文本内部去深入研究,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第二章文本细读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细读与诗新批评学家兰色姆在理论上提出了“本体论”观点,他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第一次将“本体论”一词用于文学批评中。并且在《新批评》一书的结尾呼吁征求本体论批评家。兰色姆旨在探求诗之为诗的本质所在。在具体的文学文本分析中,他提出了与内容和形式有某些类似的“构架一肌质(Stmctur—etexture)论”。他认为:“诗的结构是由“构架"与“肌质’’组成。他指出一首诗的大意虽然可以用散文语言来概括,但无论怎样概括都不能穷尽这首诗。也就是说,诗的结构中总有些部分是无法用散文来复述的。诗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就是“架构”(Structe),包括情节、主题,是使文本的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线索,即“诗的逻辑核心,或者说诗的可以意释而换为另一种说法的部分。’’而“肌质”(texture)I)!lJ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包括旋律、意象。因此,构架体现了诗的“散文品质”,肌质则体现了质就好像墙上糊的壁纸、挂的画。在逻辑上,这些东西和构架无关。”∞对于科学文本而言,它只有构架,因而他只能是对世界简单化的把握。而诗则由构架和肌质两个方面构成,因而诗体现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兰色姆认为肌质是诗之为诗的根本所在,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瑞恰兹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词语的意义与语境的关系,“我只动一下手,实际上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用上了,它们支持着、配合着手的运动,同样的,一个词语从一个由其它语境的其它词组成的巨大支持系统得到力量。"圆与此同时,兰色姆发现了诗之为诗的本质是肌质,但是并没有说清楚诗中的肌质是什么?后来的批评家们都在努力阐述肌质的具体内容。燕卜逊认为是朦胧,布鲁克斯认为是反讽和悖论,艾伦.退特认为是张力,结构主义者认为是结构。并且都各自坚持自己的研究成果乃是诗之为诗的根本。但是他们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首诗不可以只有一种肌质,应当是几种肌质的结合。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分析诗的肌质,文本细读法无疑是最好的分析方法。英美新批评最善长用细读来分析玄学诗,由于诗的短小与不确定性,最适合仔细阅读发现其中的①兰色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M].张谷若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88年,第94贝②瑞恰兹.论述的日的和语境的种类[M].章祖德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12微言大意,适宜于用手术刀来将其剖开作详细的解读。第二节细读与语文教学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材,文学文本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具体文学文本的能力,因此,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对语文的教学有重大的意义。“新批评”的细读理论能提高师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能力,开拓他们对文学鉴赏的视野,并对文学文本作出优劣评论与判断,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具备了有效运用。新批评的“细读”理论进行文学文本的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蕈大突破与改革。一、阅读客观性有人说“新批评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文本,新批评派在人们印象中是好为人师,动辄作诲人不倦的教师状”。④新批评派成员大都是教师,他们把“细读”的实践与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细读”着眼于文学文本,以文本为中心,这样教师对教材更具客观性,进而建立起一种不偏不倚的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分析和诠释文本,鼓励学生着眼于文学语言,从字里行间读出心得。这使文学文本变得相对易于把握。学生可以避免淹没在与文本有关史料和传记的海洋中不能自拔,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人都可以感知到的文本上来。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细读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上挖掘意义,同时语言没有统一性,这就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照文本,也使到文本阅读具有多种可能性。无论是会圣叹的自造说,还是孙绍振的微观分析都是对创新细读的一种实践。所以细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还可以从创新这个层面来看。教师在细读教学过程中将文本细化,发现文本中的微方大意,让学生感觉到所读的东西有新奇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加深其对语言的了解,也加强了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对文学文本理解越深,语言掌握的能力就越高。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解读。老师创造性的发掘教学知识点,学生创造性地解读,能过细读教学培养①傅修延.文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l页13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细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字词,语义,结构的分析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对形式的把握。在不否定内容的条件下对文本进行形式的分析与讲解,并不会犯形式主义主义的犯错误,相反倒是克服了内容分析的片面性。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细读内容的同时,更要细读形式。内容分析能培养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鉴赏能力,而形式分析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组词构章的习作能力。后一种能力的获得能够进一步提高前一种能力。四、细读教学法将西方文论中文本细读这样一种批评方法运用到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来即是“细读教学法”。细读的宗旨是以文本为中心,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等方法去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意。细读作为一个主观愿望上的一种实践活动,如何与中学语文教学法联系起来。一方面语文老师在细读教法上要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去发现细读的知识点,进而挖掘文本的的深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在细读学法上,要关注文本,走进文本,运用工具书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将细读的知识转化为细读的能力,进而去发现文本中的微言大意。第三节细读教学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教中的运用一、细读结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节奏和句法是诗歌结构的两种要素,两种要素相互依存,同时出现。没有脱离句法像音乐那样单纯的节奏,也不会有无节奏的诗歌句式。1.1节奏俄国形式主义将节奏定义为“有规律的交替”,至于交替的东西的性质则无关紧要。形式主义者将诗句分为音节和音步,并且他们试图从这种分析中找出节奏的规律。实际这些音位和音步并不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节奏运动的结果存14在。“音节和音步只是提供关于它们从中产生的节奏运动的说明。所以我们应当根据节奏来理解诗歌,而不是用诗来理解节奏。我们能从一首诗中不同的读法得到节奏单位的不同交替。诗之为诗的首要性便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有特殊节奏,这种结构和口头语言不同,也和无意义的声音延续不同。”。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节奏因素,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中国古代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存四声上。有人说南朝的沈约发明了四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声调交互是中国历代文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四声让诗有了音乐的节奏。古典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节奏,就要对诗的平仄进行分析。口决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的平仄可以不拘,但是二四六句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近体诗的句式,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每两个章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训或词组,诗往往以三字结尾,并且保持相当的独立性。1.2韵律诗歌的句子是由词组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律组合起来。诗句表现出的是词的组合规律,这不仅是节奏的组合,更是语音性质的组合。有一种朴素的想象这样来说明诗歌创作,诗人先把他的写成散文,然后把词加以变化,使之符合格律。如果有些词不符合格律,便将其移动位置。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或者用其它的词来代替。所以在诗词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语音和节奏单位,然后这种无意义的单位才连接成为有意义的词。王力《古代汉语》中简单地将诗分为汉魏六朝诗和唐宋诗。汉魏六朝诗也称古体词,唐宋诗则称为近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有一定的格律。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而七言诗则要求句句入韵。一般采用先秦韵部。古体诗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用韵很宽。唐诗的用韵一般是二四六八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的是隋唐韵部。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少见。并且用韵很严格,四言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押韵了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①奥.勃摹克.节奏‘j句法[M].蔡鸿滨译.俄苏形式主义文选论!M].中圈社会科学}}{版社,第121—130页151.3句式就整体结构而言,无论是诗经、还是古体诗、抑或是近体诗诗并没有像现代诗那样的建筑美。如果非要谈建筑美,也是一种方正的美,对称美,而非错落有致之美。这也正符合了古人的审美传统,如北京故宫,苏洲园林一样,多讲究一种方正,对称的美。从诗句字数来看一般分为四言,五言和七言。唐以后四言很少见,所以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五言和七言的古体诗简称五古,七古,五言和七言律诗简称五律和七律,律诗多是八句,超过八句为排律。五言和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绝旬一般是四句。古体诗多以五言为主,也有四言和六言和七言。就句式而言,四言诗多为二二式,五言诗多为二三式,也可细分为二一二,和二二一。七言诗一般是四三,前四又可分为二二式,后三可分为一二和二一。二、细读内容2.1符号符号学观点认为语言有能指与所指之分。一个符号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也J下是如此,所以有学者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一种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由几千来本民族文化作为基础,无论我们如何挖空心思精巧地思考一个词语去代替,终究也会失去其原本的意义。为了避免这种缺陷,现在多采用意译。在翻译时不一字一句的翻译,用译者的语言来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也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原文的意思。毕竟我们要读的是原作,而并非译者的文本。同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并非和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并非读者所要读到的意思。所以现在提倡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细读中国古典诗时先要读其语言符号,也就是字词的本原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象。2.2意象意象一直是占典诗歌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一首诗中如若没有意象就不能称其为诗。常见的诗中的意象多为生活中常见之风物,但是我们不能说意象即风物。何为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到,意象是诗人心物交感的结果。意象作为意与象的统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观世界的物象,二是主】6观世界的心灵。前者是意象的形式,后者为意象的丰富的内容。所以意象来源与物象但是超出物象。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眼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的不同。意象是融入了作者感情,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例如“梅、兰、竹、菊,四种物象,因其符合儒家的‘君子’思想,所以成为历代文人瞿客钟爱的对象。山、水、泉、林这四种物象也因为其清虚恬淡的理想之境,而成为释道之徒、出世之士钟爱的栖身之所。2.3典象在说诗歌典象之前,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典故”。何为典故,艾略特在文学批评中时常用“客观对应物”,即用客观的事物来暗示,或象征某种情感。这种客观对应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典故。流沙河说:“或思考问题借助于旧典,或发表意见引喻古人;乃至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一举一动,往往自然地联想起历史上的奇闻轶事和先圣先贤的嘉言懿行。那些已被历代文人经验化了的古典意境恰好同他个人此时此地的经验层面叠合起来,交融起来,显象在他心中,如果写诗,这便是用典。”①我国古典诗歌或引用古代的故事或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引用历史故事入典的称为用事典,后者引用词语入典的称为用诗典。何为典象,流沙河说“如果典故又达到了造象水平,便是典象了”∞由此可见所谓典象就是典故的意象。典故变成典象就是将典故艺术符号化。典象以一种凝练、鲜明和精深的语言来再现历史事件,进而象征一种强烈的情感。典象在古典诗歌词中运用最为广泛。后来人们将诗中精炼的典象用四个字表现出来,便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纸上谈兵”等,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的历史故事。在诗歌教学中,善用典象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明白了典象的来历一方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提练语言的能力,即如何将历史故事用精炼的语言表瑚.出来。2.4语言索绪尔的语言学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言语指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的句子,语言则是相应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语言超越和支配言语。人类言语活动①手光东.大学文学读本fM].广西:广两师范太学…版社,2007年.第101页②t光东.大学文学读本[M].广西:广两师范火学}f;版社,2007年.第158页...17的展开以语言结构为依托。任何独立的言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其上的语言系统即结构的作用。这一思想启发了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系统和它的内部结构的关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只在于它们突出的重点不同,前者突出信息的传达,后者突出话语及其中的情感。语言是符号变成文学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细读中国古典诗歌时要运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诗歌,找出隐涵在文本之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2.4.1组合与聚合组合和聚合二个概念来自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组合规则”指的是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聚合则指"的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规则。眢俄国雅各布森认为,诗语言的构成总是有“选择”与“组合”两轴,选择轴是诗句中出现的词是从许多可以互换的对等词语中选出来的,如“敲"字可以替换为“推”字,“桃花”可以替换为“梨花”,“杨花”等。而组合轴就是说诗句中出现的词前后邻接,互相连贯组合在一起。雅各布森说诗性功能就是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引申到组合轴。在结构主义那里则表述为的两个典型动作:“分割”和“明确表达”。无论是索绪尔的组合与聚合,还是雅各布森的组合轴与选择轴,抑或是结构主义的分割和明确表达,都反映的是横向和纵向上的关系。组合关系主要表现在横向上词语的组合规则。布鲁克斯在《理解诗歌》中曾指出诗的各种成份不是像砖一样堆砌起来的。它们之是的关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整体性的。我们将一首诗比作某种实物,那么可以把组合关系比作是一颗有生命植物,而不是没有生命的墙。墙是一块块砖堆砌起来的,拆开来砖仍有其自身的作用。但是如果将植物支解开来,各部份就没有了作用。植物的根,茎,叶,脱离了植物这个整体,也就成了一堆无生命力的死物。也就是说组合成诗的每部份都有其特殊的功能,是诗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按结构主义观点“部份大于整体之合”诗的整体意义是大于各部份给合之和。诗歌的奥秘就在于组合关系。陈植锷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将意角的组合关系分为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相交式,幅合式五种。吴晟先生将其分为并列式,交替式,通感式,荒诞式,辐辏式,叠映式七种基本类型。具体到每一首诗,可能会运用到①叶蜚声、徐通锵.语吉‘学荆曼:M].北京:北京大学ff{版社,2007年.第94页②叶蜚声、徐通锵.语苦学纲要i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18几种组合方式。组合方式不同达到到效果也全然不同。聚合关系主要表面在纵向上词语的选择关系。为什么古人常用“柳”表离别,“桃花’’表美人,这和意象的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密不可分。集体潜意识只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人们对某个物像已达到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在中国一谈到菊花、月亮就会想到思乡之情,因为重阳节要喝菊花酒,中秋节要赏月。但是也有诗人将月亮来比拟爱情,如苏轼的“但原人长久,千罩共婵娟”这就涉及到个体潜意识,是诗人别出心裁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个集港意识的意象如果长时间被后人引用,模仿他也会向集体潜意识转化。所以说个体潜意识的物象与集体潜意识的物象没有完全的分界线。2.4.2反讽、悖论反讽源于古稀腊喜剧,是一种典型角色。这种角色假装无知,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这些话最后都被证实为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演化为修辞用语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话。理查兹认为“反讽”造成各种相异甚至对立的冲突最终达到一种调和,这是上等诗歌的特征之一。布鲁克斯也认为反讽为优秀诗歌必不可少的一部份。悖论又称诡论或矛盾语。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实际上包含了真理的陈述。布鲁克斯宣称:“诗歌的语言就是悖论的语言,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①同时布鲁克斯还认为“悖论是诗歌不可不用的语言,而且是讵合诗歌使用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语言清除悖论的所有痕迹,而诗人所要表达的真理只有用悖论语言来处理"。@李卫华认为布鲁克斯那时作为广义的悖论与广义的反讽界限是模糊的。由此可以看到悖论和反讽在广义是相通的。均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带有讽刺性与嘲笑色彩,二是带有证话反说的反语效果。例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无赖”一词便具有反讽的效果。2.4.3张力艾伦.退特最早使用张力一词。张力本是一个物理学的名词。指物体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在文学批评上运用十分广泛,凡是运用对立而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被称为张力。燕卜逊最早提出了张力的①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加.天津:百花_文艺出版{f:,2001年版..第314页②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i;版社,2001年版.第33l、332页19内含与外延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上概念的内涵指反映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也可以叫做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则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类,通常称概念的适用范围。艾伦.退特明确指出:“好诗就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①在艾伦的理论中,外延和内涵主要针对诗歌意象的字面意义,内涵则反映诗歌意象的比喻意义。一首好诗的特点就在于,意象有明确的字面意义,又有深远的比喻意义,而且这两面方面是相联的。按艾伦的意思,张力反映在中国诗歌则表现为比喻和象征。运用张力理论分析诗歌,最有名的是约翰,唐恩的诗《别离辞:节哀》诗中出现的黄金这一意象的外延反映的是一种金属,并且具有延展性。内涵则喻指相爱的双方,其灵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张力和反讽都强调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但反讽是运用反语来达到一种讽刺效果。而张力则更强调比喻。反讽的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是相反的,而张力的深层意义则是对字面意义的延升。按语言学的解除反讽指的是说反话,张力则指词义的引申。2.4.4朦胧“朦胧”一词也被译为“晦涩"、“模糊”、“复义”、“含混”、“多义"“歧义’’等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文本与科学、哲学等非文学文本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朦胧。文学文本的语言是朦胧的和含混不清的,而科学语言则是单纯、清楚严谨的。“朦胧”概念重在分析文本语言的多义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瑞恰兹的学生燕卜逊是最早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明确使用“朦胧”一词来概括诗歌语言基本性质。瑞恰兹声称:“一个符号只有一个意义的‘迷信’时代已经结束。’’夸燕卜逊的整整一部书就是专门分析语言的“朦胧”现象和类型。他认为“在足够广泛的意义上,一切白话陈述都可说是朦胧的。"@燕卜逊把“朦胧”分为七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参照系的朦胧,燕卜逊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朦胧,他下的定义①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姚奔谱.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18页②赵毅衡.“新批评”文集。J11].天津:百诧文艺出版÷},2001年版.第104页朦胧的匕种类型[M].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荚术学院f{j版社,1996年.第1③英威廉.燕卜荪著.页20是:“表示一个词或语法结构同时有几方面的作用。”。这种朦胧主要是由比较、比喻引起的朦胧。如岐王宅罩寻常见,崔九掌前几度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此处就运用了寻常与几度相对,寻常一般指平常,但是在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对几度是运用了借对。第二种类型是所指的朦胧,这种朦胧是当词语组合成诗时,在意义融合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朦胧。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时由于语义引起的朦胧,当一个词本身具有多种意义或者在上下文中容易引起数意而引起的朦胧;另外一种是由于句义而引起的朦胧,这是由于句法结构不严密而造成的。这种朦胧类似于我们中国古典诗中常用的双关、暗喻和讽喻。所指朦胧的例子例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旬,既可解作因感时事而似乎花也溅泪,因见人间离别似乎鸟也惊心。也可解作诗人因感时事,看见花而溅泪,因恨别,见鸟时也惊心。两种解释均有可取之种,这是出于句法结构不严密而引起的朦胧。第三种类型是意图的朦胧,这种朦胧是当一句诗扩大到整首诗时产生的。这类意图朦胧是“一个陈述语中的两个或更多的语义互相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的矛盾、复杂或综合的思想状态。”锄这种朦胧是由作家创作意图的混乱所造成的。例如李商隐的《锦瑟》由于作者对锦瑟表述的不清,到底是听锦瑟,观锦瑟还是弹锦瑟。这种表义的不清导致了作者意图的朦胧导致。所以造成《锦瑟》的多重主题说。前三种朦胧分别是诗从字词到句,由句扩大到整首诗时产生的复义。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短小精悍很容易造成复义,从什么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借鉴燕卜逊的方法。燕卜逊的后面三种类型的朦胧作者歼始关注作者的心理和读者的心理,燕卜逊开始将朦胧的触角延升到心理学的层面,走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三、细品意境如果将读诗和读人来作一个对比,读结构就好比读一个人的躯壳,读内容好比人的精神,那么读意境则好比读一个人的灵魂。灵魂以躯壳为载体,以精①英威廉.燕卜荪著.页朦胧的七种类型[M].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困荚术学院}f{版社,1996年..第3②英威廉.燕卜荪著.朦胧的七种类型[M].周邦宪等译.航州:中围荧术学院…版{},1996年-.第209页21神为依托,他来源于躯壳和精神又超出二者之外。品诗仅有意象完全不够,最重要的是品境。何为意境,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到境生于象外;王国维《人问词话》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讲是超以象外。3.1境象统一境象统一是意境的形式特征。孤立的意象不是艺术,不能构在意境。意境是以意象为基础,有各种意象的有序组合为旨归。组合形式不同,意境了迥然不同。如王维的《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桃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崔护的《题都护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三首诗都运用了桃花这个意象,但由于其组合方式不同意境也全然不同。①3.2情理统一情理统一是意境的内涵特征。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根本上说组合的方式取决于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西方文论中说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会因长期的引用借鉴而变为集体潜意识。这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用”国3.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意境的功能特征。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产生的审美想象。“虚”原指指图画中稀疏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罩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他们时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寄托在某一具体可感的物象里,进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①张利群、张荣翼.《文艺学概论》.旧川:天地iI{版社,2001年.第79页②张利群、张荣翼.《义岂学概论》.pq川:天地出版社,2001年.第82页22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23第三章古典诗歌教学中细读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第一节学生细读的方法学生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齐读,范读等。笔者就诗歌细读教学的特点,按照发声与不发声音的分类,将学生细读法分为了呤诵和默读两种。一、呤诵一反复涵咏,把握诗歌结构呤诵是一种特殊的朗诵的方式。朗读是一种普遍的发生的阅读方式。朗诵是舞台上的表演形式,朗读和朗诵适合于一切的文体。而呤诵只是适合于诗这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呤诵在读诗的同时要加上与之相适的音乐,背景,服装和动作。呤诵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校的条件息息相关。但笔者认为,只有呤诵才能表现出诗最本真的意义,还原诗的原貌。首先:呤诵化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是对艺术文本的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了听觉,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活动。朱绍禹先生认为朗读赋予文学文本以新的艺术生命,那么此新的艺术生命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体现了中国诗节奏,韵律。笔者认为呤诵赋予文学文本生命中的灵魂。我们现在读到的诗只是一种歌词,即作者根据曲子写的歌词,《文心雕龙》中也洗:“儿乐辞日诗,诗声日歌"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曲子已经失传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歌词。通过有声的呤诵,我们才能体会到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味。所以现在也有一种诗歌教学方法,通过唱的形式来教诗歌,给诗谱上调。与传统意义上的读诗不一样,加上了呤使诗更具音乐性。如成都七中已经成立了呤诵社。学生可通过呤诵学生能感受到诗的气势,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学生细读法之“呤诵”,呤什么又诵什么?前一节已提到的吟诵的是节奏和韵律。诗歌来源于音乐,节奏是音乐文本的基本要素。诗歌虽然失去了音乐的旋律,但是节奏依然足其最主要的特点。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诗的感情,是呤诵的基本要求。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一般读为“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己先斑”,而为了情感表达需要,“先"字之后有一个语气较长的舒缓,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则更能将诗人功业未成两鬓先衰的感慨表露出来。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段,押“豪"韵,读音宏畅,且句句押韵,所以应要求学生呤诵得重而有力。24二、默读一细细品味诗歌语言个性默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他不需要利用发音器官,不用诉诸于听觉。一方面默读可加快学生阅读速度,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对迅速把握诗的语言。但是默读是一咱内隐的活动,而不是外显的,所以老师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读了,是否深入到了文学文本的内部。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牛提出默读的要求。最低深层的要求是要让学生把握文本的结构,诗中词语的字面意思,以及你所能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的内部规律。同时这些要求要让学生诉诸于文字,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2.1批注法学生在细读的同时,一定要思考。孔子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但是思考是一个内隐的心理活动,老师很难查觉学生到底是否在思考。所以批注法是一个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外显出来的最好途径。将读的过程中不懂的字词,内容批注在诗歌旁边,也可将自己的细读的心得批注在诗文旁边。老师根据学生批注的情况选择教学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2.2摘记.法朱绍禹先生说的摘记法是有选择而又扼要地记载下文章中的蕈要内容。细读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读。无论是呤诵也好,默读也罢。一定要在读的同时动笔读。所谓不动笔头不读书。诗歌是人类丰富语言的集大成者,也是读者再三推敲的结果。所以在读的时要摘记好的字词,语言,和名句。这样做一方面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去意会作者炼词,炼句的方法。2.3学会用工具书古典诗歌分析离不开语言的分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字词在我们今天都已不用了。再加上古典诗歌多用典,晦涩难懂,所以在细读时一定要让学会使用工具书。遇到不懂的字词时,先查工具书。一般工具书对一个字词有很多种解释。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意义还在用,有的意义项用得很少或者不用。所以做历史分析就显得尤其重要。分析该词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他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加深对诗的理解。一25第二节老师细讲法一、针对不同的疑问,循循善诱细读的核心是让学生关注文本,着眼于课文。老师带着学生去体会文本中的微言大意。那么老师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课堂中如何细讲?笔者认方法不拘泥于一种,但是一定要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讲,同时不能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答案。1.1讲授法讲授法是由老师讲授知识的方法,以老师的讲为主。同时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诗歌细读教学中要不要采用讲授法。当然需要。正如叶圣陶老师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么老师的讲也是为了不讲。在细读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主要的。老师的讲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批注选择性地讲,另一方面要根据诗文内容来讲,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老师要时刻记住讲台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最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老师的讲要符合诗语言的特征,使其讲的内容富有诗一样的特征。这就要求老师个人素质有很高的要求。1.2训诂法训诂学是研究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的一门学科。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训诂有三种类型,“形训"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细读教学中的训诂法是从训诂学中发展演变而来,也是老师讲授词语的一种方法。主要针对古典诗歌中词语进行细致的分析,着重解释词语的形,音、义并从中挖掘词语的历史演变规律。这种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的了解。1.3对话法对话法以前叫做提问法。不同之处在于“提问法”只是注重老师提问,学26生答问。缺失了老师启发诱导环节。而“对话”法则更强调了启发诱导的中间环节,在师生的对话中解疑,让学生豁然开朗,而不是直接由老师将答案告诉学生。在诗歌的细读教学中更是老师解决学生细读中疑问最有效的方法。1.4讨论法讨论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讨论法一方面培养好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根据细读中的批注,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进行自己创造性的解读。在讨论法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和宏观控制作用。二、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细读教学,是学生细细品味诗歌语言,老师以诗歌为中心选择教学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细读与老师的细讲缺一不可。会季叹就非常注重细读主体的个人修养。试问引车买浆之怎能读到《红楼梦》中的情思。那么学生在细读过程中由于个人阅读水平,知识修养有限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读到诗歌的意境。再加之古典诗歌跨越千年,进入学生的视野。当时的人情风物早己远逝。所以要让学生引起共鸣,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所以这就要求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对于小学生来讲要注重结构,形式,词语的细读;中学生注重词语、意象、内容、的细读;高中生则偏重于内容、意境的细读。同时不同地方的学生,由于地城文化的影响,老师要精心选择诗文中与学生生活情境相关的知识点来讲解。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第三节细读教学的原则一、诱发细读中的创新意识1.1中国古典诗歌与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对人的价值和地位问题重视不够,不莺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片面强调学生被动的一面,而抹杀了他们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极为欠缺,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同时也与创新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份语文卷子,冰雪融化了是什么?很多学生答的27是春天。多么富有创造力的答案。而学生的这份创造力却被语文教学给抹杀了,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没有有创造力的未来,灵魂又何从谈起。所以语文教学的当务是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罗丹说:“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语文教学是需要热情的,语文中的古诗教学,由于古诗本身言约意丰,旨意深远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细读教学是实现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最好的桥梁。古典诗歌具有进行创新教育的天然条件,它瑰丽的想象、凝练的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等本质特点,决定着它在创新教育方面领先于各种文学样式。首先细读教学,要求学生进入文本仔细阅读。古典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金圣叹要求细读必先成为细人,第一步要细细品味文本。其次强调赏主体的才子论和自造说。这和新批评的只重文本不太一样,金圣叹的细读更注重主体围绕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细读教学在细读的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疑,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赏点,并将其创造性地表达。孙绍振先生就是这种创造性赏析的先行者,他在专注文本仔细阅读时,发现了很多前人没有看到的。比如他在《在别康桥》中看到了林微音的隐子,发现了志摩的别的另一层丰富内涵。当然他的发现也是有文本依据的,夕阳中的新娘,就是他发现的来源。1.2如何在诗歌细读教学中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细读教学中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也就是我们古人常说的“以诗证诗”。叶嘉莹说:“只看一首诗怎能知道他的好坏?你一定要比较,而且一定要找时代根近的、作用差不多的或作风截然不同的诗人来对比,只有经常作这样的比较,才能够养成我邢掀赏判断的能力。”山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的风格特色、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比较法鉴赏古诗的优势有三:一是学生能够借机扩大阅读量,拓展视野,提高阅读水平;二是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形式;三是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下一步的阅读打好基础。①叶嘉荣.炙占典诗歌讲演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281.2.1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指的是同一类型诗歌的比较。同一类型可以是同一一题材,同一风格,同一背景,同一种创作手法的比较。一切与教授的这首诗知识点有关的内容均可进行的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比较中激发学生想象。比如在讲秦观的《鹊桥仙》时可与同题材的李清照的《行香子》作对比。《鹊桥仙》用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赞扬了美好的爱情,我们能从中感到一种欣慰之情。而李清照的《行香子》则借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我们感到的则是一种愁苦。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却有不同的蕴味,诱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是作者的感受不同。同时这种不同感受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1.2.2纵向比较同一作者其它文本相比较。为了更好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心理变化历程。比如在讲授李煌的《虞美人》时就可和他前期的艳词《菩萨蛮》作一比较。因为要想理解后期文本为何如此沉痛悲慨,词风大变,要对他前期生活和文本有所了解。因为李煜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经历了天上人间生活巨大反差。一般人尽管生活有挫折,但没有哪一个像李煜那样反差那么大。前期当争帝,至高无上,后期当俘虏,求死不得,求生不能。南唐亡前内容写宫廷生活、宫中宴饮、美女佳人、缠绵情爱、充满爱与美的主题。词多刻画精细,富有形象性,颇有艺术价值。要了解后期状况必须了解他前期是怎样地无忧无虑、荒淫奢移。昔日的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的奢华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留下的唯有依旧华丽的雕栏玉砌。今昔对比已是物事人非,留下的也只有一江春水般的愁情。与此同时也可将同时后期创作的《虞美人》与《浪淘沙》相比较。“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均表达了对失去山河的无限留恋与伤感,无奈之下,作者只有将这伤感寄托在这无边的江水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问。”子在川水日“逝者如斯夫”,江山依旧,但时过境迁,物事人非。避免细读中机械预设‘29古人况“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设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对于才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老师,如果没有精巧的预设,是不能上好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教师要钻研教材,设计问题,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没有了科学的预设语文课则会像无舵之帆,任意东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精巧的预设有时反而会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完全是在老师的预设中学习,一切都是中规中矩的。所以笔者在此加上“机械’’二字。细读教学要不要预设,答案足肯定的。最主要的是不要机械预设。在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本身朦胧等特征,如果老师一味的机械预设。那么诗之为诗的诗味也就没有了。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读时质疑,再和老师一起同学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还记得惴恰兹那个细读教学的实研,就是针对诗歌而设的。因为诗歌本身言简意丰的特征,更值得让学生去细细品味,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惴恰兹的实验启示我们该不该讲诗歌的作者。笔者认为在诗歌细读教学要因诗歌内容而异,该讲时则讲。不用讲时则完全可以将其舍弃。有时作者和背景可放开头讲,也可穿插在分析诗歌时讲,也可在讲完时再讲。如在讲李商隐的《锦瑟》时大可先不讲李商隐的身平。让学生通过文字语言去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感伤的基调定下之后,可再引入作者身平的介绍,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感伤的原因。在讲苏轼时候也不要一味地去强调他的豪放,那么会给学生的印象中给苏轼定上的豪放的烙印,那么在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会让学生无从入手。如果抛弃作者,学生不会想到这首词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所写。三、培养诗歌细读能力以前的阅读教学强调知识的学习,但是知识有了,很多学生不能做到从量变到质变,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所以现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以致用。如何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直是语文教学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细读教学无疑是实现这种知识、能力事例的有效途径。古诗词细读教学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一方面尽可能培养学生字词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其诗歌形式分析的能力。在诗歌细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以往的诗歌教学老师只是让学生~味地读。但是对于刚刚学诗的学生来说,他们读了很多诗,30背了很多诗,但是诗歌鉴赏的能力却始终没有提高,学牛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鉴赏诗。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分析诗歌时,多是走的老三步。第一步讲作者,第二步翻译诗歌内容,第三步分析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一方面只是分析了本诗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其他的诗又无所适从了。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没有讲到诗之为诗的根本?诗的本质是什么,形式主义者们强调节奏,形式;新批评家们强调了反讽,朦胧;结构主义者么终其一生在寻找一个适用于一切文学文本的结构。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细读教学,离不丁F文本。但是在对文本内容作分析的同时,更要重视语言的分析,因为诗的语言/j‘是诗区别于散文和其他文体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重视节奏、句式的分析,强调意象组合方式。这些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很有帮助。3l第四章细读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示例第一节如何细读绵瑟《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R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诗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又该如何去细读李诗呢?笔者举了李商隐代表作,读不尽的《锦瑟》一诗,细读该诗的微言大意。一、物象与意象物象是诗中出现的艺术符号,但这些符号不能构成意象。意象必须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物象,二是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物象符号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作者感情化了的物象符号。据董乃斌先生统计“李商隐诗“用‘玉’字儿144次”,除5首以“蝶”为题的诗,在诗句中涉及蝴蝶者尚有29例,李诗写到梦与梦境有70处之多。”m所以象玉、蝶、梦、月、珠、泪等意象,是李诗中常出现的。作者选用的这些物象是自身长期潜意识的结果。所以《锦瑟》这首诗出现蝴蝶、杜鹃、沧海、明月、珠泪、暖阳、玉山、玉烟这些物象也是情理之中。《锦瑟》首诗出现了蝴蝶之梦,杜鹃啼血,沧海明月,玉山暖阳这些物象,我们从诗中看到的这些物象均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是就是这样一系列美好的事物,作者却再加之“迷、托、泪、烟”这些富有情思的词作衬托,使得这些物象充满了凄迷、幽远的感情色彩。最后加上结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再也看不到物象原本积极向上的内容,感受到的只是淡淡的忧伤和凄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将学些物象赋予凄迷、幽远的情感?走进诗的同时还要走出诗,我们用传统的知人论世来解读,便会豁然开朗。李商隐自小便四处漂泊,三岁的时候与父亲一道来到江浙生活,十岁时由于父亲去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北回郑州。可以说是“四海无可归之①董乃斌.李商隐诗的语象一一符蛩系统分析[J].文学遗产,321989,(1):59—70地,九族无可倚之亲。’’长大后李商隐在爱情和事业方面都不是很顺利。爱情方面,李商隐与宋真人有过短暂的恋情,后来又与洛阳的歌女柳枝相爱,胆是都无果而终。后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两人感情很好,但是好情不长,诗人在赴梓州时王氏病逝,后来其子女寄居长安。在事业E,李商隐中了进士后,当了一个小官,但是后来又卷入了牛李两党的政治斗争中,所以一生是未得志,空了满腔热情,但无处挥洒。童年的漂泊,爱情的失意,仕途的挫折再加之长期远离亲人独居,造就了诗人感情细腻内敛、易于感伤、忧郁多思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首诗独特的物象以及物象之中蕴含的凄迷,幽远的意象。二、典故与典象《锦瑟》全诗是以无端的五十弦的锦瑟勾起作者的年华之思。诗的中间四句是李商隐具体追思的内容,他是用“庄周梦蝶”、“望帝托鹃”、“绿珠流泪”和“紫玉生烟”的四个故事来表达的。四个故事中有四位主人公,两位女主人公是绿珠和紫玉,两位男主人公是庄周和杜宇。李商隐用这四个典故来表达自己不便直说的话,使该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令人深思。首联典故出自《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④瑟声哀怨凄迷,令作者惆怅万分,由此引起对逝去华年的追忆,对人生过往的思索。“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莲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2李商隐借用庄周的梦蝶的典故来暗喻自己的人生。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一场蝴蝶梦。庄周不知是自己梦到了蝴蝶不定期是蝴蝶梦到了自己,而李商隐的迷与庄周的迷更为厚重,他是对对前途和人生迷惘。“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典可参见《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同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呜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此处的子鹃即杜鹃,作者李商隐借杜娟嘀血来哀鸣自己的人生。①周天游.汉书详节[M].,卜海:上海古籍f{{版社.2007年.第253页②’f先谦.序子集解[M]卷一.上海:一J:海书店,1991年.第56页③常璩.华阳国志[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58页33“沧海月明珠有泪”珠有泪的典故,常见的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当皎洁的月色流泄在海面之时,人鱼留下了她的泪水,而泪水则变成了珍珠。一说典出《晋书・石崇传》,孙秀要霸占绿珠,石崇不给,孙秀便抄他家。石崇说:“我因你获罪。”绿珠流着眼泪说:“我死了,你才不会被害。"绿珠说完,便跳了楼。绿珠为爱而死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引诗入典。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中引戴叔伦语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另一说是入事典。干宝《搜神记・吴王小女》云:“吴王小女玉,悦童子韩重,受阻不遂而结气死”。∞后世以“玉生烟”、“紫玉成烟”来比喻少女去世。诗人此处运用了工对,蓝对沧,是以蓝色对青绿色;以田对海,是以物对物;以玉生烟对珠有泪,是以人名对人名。绿珠流泪,紫玉成烟,两事不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锦瑟》八旬诗用了多个典象,这就使《锦瑟》显得扑朔迷离、朦胧深奥。最明显的是“思华年”后面的四句四个典象: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诗中的典象是在典故中抽象出来,而成为作者感情的化身。李商隐用精炼的语言化典取象。这些典故本意都是明快的,积极向上的,而作者去没有用他积极的意义而是赋予了他凄迷感伤的色彩。三、内涵与外延《锦瑟》诗中的“处延”主要指诗歌意象与典故的字面意义,“内涵"则指字面意义后所蕴含着的作者的感情。这种外延和内涵则构成了这首诗的张力。就诗歌语言的表层意义来看,四句诗描绘的是一个年华已逝者眼中美好而神秘的世界。先从词语分析来看“晓梦”“春心"虽有恍惚迷离的感觉,但“晓”、“春’’又赋之以生机、希望的内涵。再从物象角度来看“蝴蝶之梦,杜鹃啼血,沧海明月,玉山暖阳”均是人间最美好的景物。最后再从典故角度分析,“望帝春心托杜鹃”原典主要赞颂了望帝让贤的美好品格。“沧海月明珠有泪"历来对其典故事出处有多种解释,无论是鲛人泣珠也好,绿珠的坚贞也罢,我们虽己无从去考证典故与诗人生活中的切合点,但典故意义均表现出作者美好事物的①漆绪邦.搜种记lM].中国少年儿誊出版社,2003年.第67页34向往。“蓝田日暖玉生烟”化用司空图认为是良玉生烟,也有学者引用了吴王小女的故事,无论那个典故,均是对高尚品质的一种追求。但是这些美好的字词,意象和典故最后都只能是一片惘然。诗歌的深层意义和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却与物象和典故意义相反。诗歌的张力也冈此凸显无遗。我们可以将这首诗概括为:“华年往事如庄生梦蝶一一样成了消失的幻影,伤逝情怀像望帝托身杜鹃一样化作无尽的哀鸣,生命像月亮的盈虚、蚌珠眼泪一样摆脱不了自然轮回的束缚,何处能寻找到蓝田R暖一样的宜人环境,以孕育出生命的辉煌。"回四、朦胧与复义在燕卜逊那罩朦胧和复义是一个意义。由于语义和表现手法的朦胧所以会造成读者理解时的复义。所以他的书《朦胧的七种类型》他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便能产生朦胧。”在诗歌中,或者由于词的多义,或者语法结构不严密,或者诗人态度的不明确等原因,都会造成了诗的复义现象。统观《绵瑟》有多处朦胧之处,因而导致了《绵瑟》的多重丰题说。首先该诗以“锦瑟”题,锦瑟是名词,同时但名词可做主语也叮做宾语。此处将锦瑟理解为主语没有多大意义。将其理解为宾语,在其前面加上不同的动词则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究竟是“听瑟”“弹瑟”还是“观瑟”这罩关系到解诗的切入点,也是造成解读分歧的的根本原因所在。这是由于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锦瑟》自李商隐创作问世后一直是有多种主题说。栾英良将其概括为八种说法:“一、感伤身世说。持此论者有杜庭珠、查慎庭、薛雪、翁方纲、钱钟书等10家。二、悼亡说。持此论者,可以以朱彝尊为代表。三、爱情说。持此论者有孙雪林、周汝昌等。四怀某青衣说。持此论者,以胡应麟为代表。五、别离说。见《玉期生诗集集注》屈注。六、怀妻说。持此论者有许昂霄等。七、政治诗说。持此论者有张采Ffl、岑仲勉等。八、咏瑟说,持此论者以苏轼、胡仔为代表。’’④①徐艳.略析《锦瑟》的语言张力[J].语文讲章,2002年3期.第87页②栾英良.从意象组含方式解锦瑟诗[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l期.第46页35梁启超则更是超然于诗外:“锦瑟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到,但我觉得它美。”当代人解此诗,也脱不出这八个范畴。按照英、美新批评派的观点,上述解这首诗的八种方法都站不注脚,因为这些见解都走进了“意图误置"和“感发误置”的误区。“以作者身世推之的一即作者研究,是“意图误置’’;从鉴赏感受而言,即把文本和它的效果混为一谈的,是“感发误置”。“意图误置"是把文本和它的起源混为一谈,是被哲学家们称作遗传谬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试图从产生诗歌的心理起因获得批评标准为始,并以生平研究和相对论为终。感发误置是把文本和它的效果混为一谈(即它是什么和它做什么),是认识论上的怀疑论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它通常摆出一副比所有形式的怀疑论都要肯定得多的样子。它以试图从诗歌引起的心理效果获得批评标准为始,并以印象主义和相对论为终。”。。也就是说以上的种种解读均以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意图来解读诗,从而背离了诗本身。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迷惘,我们走进诗去考证,从诗中去找答案。从诗本身来说我们是找不到原因的,因为任何答案都会走进“意图误置"和“感发误置”的误区。找不到答案这也J下符合作者创作本身的心理图式。作者由于锦瑟而思年华,在思中感觉到一种哀伤,一种失落。特别是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将这种失落与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李商隐作《锦瑟》本不是由于某方面的不得意。仅仅是由于凄迷的音乐让作者有了一种对人生的哀伤、失落之感。而究境是为什么伤,也许作者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那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由音乐而产生的感伤。五、反讽与悖论“瑟”,为古代一种弦乐器。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可以看出瑟在当时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由低到高,通常为二十五弦,每弦一柱,其形状像琴。而此处作者却给绵瑟增添到了五十弦。无端本指没有尽头,《汉书・路历志上》:“周旋无端,周而复始。”此处无端义为“无缘无故”。杜牧《送故人归山》诗:“三清涧罩无端别,又拂尘衣欲卧云。”此处无端义为“不知不觉”。无端一词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如果将“无端”二字抽去,变为“锦瑟五十弦’’那么我们读此诗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也没有兴趣再继续追问了。①胡菁娜.复义和拿商隐的《锦瑟》[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月。第20页36锦瑟为什么会是五十弦呢?此处的无端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其一定道理。作者在这里并非莫名其妙地用无端二字,同时也并非平白无故地埋怨锦瑟多出了二十五弦。一方面无端指作者将自己那种无法言说的复杂,11,情;另一方面无端也激起了读者心理上的反响,触动了他人的心弦。作者由锦瑟起兴,无端思年华,无端感伤。其实并非无端,无端中包含了有端。本来是锦瑟五十弦是有端的而作者却说无端五十弦。诗人一话反说,构成反讽。嘲笑自己的竟不知惆怅的原因。也许是人生本来如此太多的失意均让自己都无从说起。徐克瑜认为“这里的无端看似无理,其实“无端”里包含“有端”,“无理"中包含“有理”,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讽”。就在这“无端”和“有端”组成的悖论和反讽的矛盾。这句诗的曲处在此,妙处也在此。关于这两句,古人把它称为“托物起兴",其实,它是一种“反讽”,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言非所指。诗一开头,便给我们定下了一个浓重感伤的凄凉基调,给我们渲染出了一种凄迷、怅惘、朦胧的诗境氛围。’’④第二节《锦瑟》教学设计走进锦瑟,我们读到了一个系列惆怅的意象,一个个精练的典象,一组组朦胧的复义。进而体会了作者写《锦瑟》的根本原因,即因锦瑟而引起的一种生命之思,人生之伤。但是作者为什么思,为什么伤我们从诗中无从考证。具体落实到细读教学中,笔者认为《绵瑟》诗可以从诗中的物象、典故、反讽、朦胧、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同时物象与意角、典故与典象的内涵与外延便构成了诗歌的张力。该诗本身短小精悍总共只有八句,再加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所以适合运用吟诵的方法来读。综合内容和形式,笔者设计了“五读诗歌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读时理解《锦瑟》的感情基调,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一步步走进《锦瑟》的真谛。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名句是经过了时间的洗涤,经久不衰长期流传下来的诗文。同时名句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由熟悉的名句导入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①徐克瑜.“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统一一李商隐《锦瑟》诗的细读批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规..37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学生以前学到的李商隐的诗句很多,并且都很背诵。讲《锦瑟》用名句导入能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东风无力百花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蜡炬成灰泪始干"等。二、五读全诗,层层推进一读整体感知,把握感情要求:学生先酝酿自己的感情,读出每一句的韵味。“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啊,你为什么偏偏是有五十根弦,-是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忆曾经的年华。吟诵该句时,一定要先酝酿情感,才能读出哀怨的语调、深深的迷惘和无限感伤。“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过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都如庄周梦蝶一般一去有复反,我的心像望帝般化和杜鹃啼叫不止。此处要读出作者无限眷恋的语气。语调也要由开始凄迷到激昂、悲切。“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遗珠’’“蓝田美玉",虽然珍贵,却被人遗忘,令人悲伤、惋惜,但其终究是珠宝美玉,又令人庆幸、欣慰。读时应读出无限爱怜,无限悲伤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今日追忆往事,更显惆怅,实在不堪回首。朗读时要表现出欲罢还休,荡气回肠,有余音缭绕之感。二读分析物象,品味意象二读《锦瑟》,总结这首诗出现的物象。明确:“锦瑟、蝴蝶、杜鹃、沧海、泪珠、蓝田、玉烟”。闯:作者赋予了这些物象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凄迷问:凄迷的效果是如何达到的?明确:一是迷,托,这些动词的作用。二来则是结尾的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问:为什么作者用这些明快的物象表达了凄迷的意象,可联系作者生平。在讲诗的过程中插入作者的生平,避免学生先入为主。38明确:李商隐自小便四处漂泊,三岁的时候与父亲一道来到江浙生活,十岁时由于父亲去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北凹郑州。可以说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长大后李商隐在爱情和事业方面都不是很顺利。爱情方面,李商隐与宋真人有过短暂的恋情,后来又与洛阳的歌女柳枝相爱,胆是都无果而终。后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两人感情很好,但是好情不长,诗人在赴梓州时王氏病逝,后来其子女寄居长安。在事业上,李商隐中了进士后,当了一个小官,但是后来又卷入了牛李两党的政治斗争中,所以一生是未得志,空了满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章年的漂泊,爱情的失意,仕途的挫折再加之长期远离亲人独居,造就了诗人感情细腻内敛、易于感伤、忧郁多思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首诗独特的物象以及物象之中蕴含的凄迷,幽远的意象。三读分析典故,总结典象三读《锦瑟》,总结这首诗出现了那些典故?明确:首联典故出自《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扛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①瑟声哀怨凄迷,令作者惆怅万分,由此引起对逝去华年的追忆,对人生过往的思索。颔联第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莲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颔联笫二旬“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典可参见《华阳国志・蜀志》:“七围称王,杜宇称帝,号日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此处的子鹃即杜鹃,作者李商隐借杜娟嘀血来哀鸣自己的人生。颈联第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珠有泪的典故,常见的有两种说法。一说《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当皎洁的月色倾泄在海面之时,人鱼留下了她的泪水,而泪水则变成了珍珠。一说典出①周天游.汉书详节[M].I:海:一j:海古籍I叶』版社.2007年.第253页②手先谦.庄了集解[M]卷一.1:海:J二海书店,1991年.第56页⑨常璩.华阳围志[M].时代文艺{f;版社,2008年.第58贞39《晋书・石崇传》,孙秀要霸占绿珠,石崇不给,孙秀便抄他家。石崇说:“我因你获罪。”绿珠流着眼泪说:“我死了,你才不会被害。”说完,便跳了楼。绿珠为爱而死的故事古今奉为美谈。这是“珠有泪”典故的来源。颈联第二句“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引诗入典。司空图《与极浦谈诗书》中引戴叔伦语云:“诗家之景,如蓝Ffl同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另一说是入事典。干宝《搜神记・吴王小女》云:“吴王小女玉,悦章子韩重,受阻不遂而结气死"。①后世以“玉生烟”、“紫玉成烟”来比喻少女去世。诗人此处运用了工对,蓝对沧,是以蓝色对青绿色;以田对海,是以物对物;以玉生烟对珠有泪,是以人名对人名。绿珠流泪,紫玉成烟,典故不同,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问:李商隐如何将这些典故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当中?明确:作者化典取象,用了很精炼的语言来概括这些典故的内容。“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这种化典取象的方式在古典诗歌中常常可见。问:典故的原意和李商隐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吗?明确:不一致,典故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表达了高尚的品质。而作者借典帮则表达自己年华己逝,一切美好的,高洁的品质均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惆怅与忧伤。四读典故朦胧,主题复义由于作者用词、用典的不确定性,所以导致该诗一向有多重主题说。同学们列举你所知道的《锦瑟》主题,并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这一观点的依据。此处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法。1.感伤身世说。持此论者有杜庭珠、查慎庭、薛雪、翁方纲、钱钟书等10家。文中依据:作者由锦瑟起兴,以此情可待成追悼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结,作者扰今追昔,感伤自己的身世。借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暗示诗人五十年的人生就像是做了一场短暂而迷幻的蝴蝶梦。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恍惚迷惘。2.悼亡说。持此论者,可以以朱彝尊为代表。①漆绪邦.搜神记[M].中国少年儿童f{{版社,2003年.第67页40“悼亡’’说是由清代朱彝尊提出的,他对该诗主旨解释说: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为托物起兴也。“悼亡”说在清代有长久的影响力。而后世许多学者认同悼亡说。《庄子.至乐》鼓盆事,原文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讲“鼓瓮”是指妻死,所以说作者李商隐引用庄子是为了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由庄子悼令妻子联想到作者李商隐悼念亡妻。3.爱情说。持此论者有孙雪林、周汝昌等。赵永红在众说纷云话《绵瑟》中说道:““庄生晓梦迷蝴蝶”周汝昌解释说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望帝春心托杜鹃”周汝昌释为佳人已去,痴绝之情,遂化为啼血之声。“沧海月明珠有泪”周汝昌释云:曾经沧海;无数月明遂孕结为明珠一颗,莹圆至珍,喻痴情真爱,宜珍藏于心。不道此时此刻竟为锦瑟无端翻出。”w由此可见爱情说是由于典故的朦胧造成的。4.怀某青衣说。持此论者,以胡应麟为代表。北宋的《中山诗话》中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此“令狐青衣”说,遭到明清两代大多数学者的辩驳。5.政治诗说、。持此论者有张采田、岑仲勉等。“沧海月明珠有泪”借蚌珠在月圆之时不得圆润而伤心落渭!暗喻诗人怀才不遇。此处也是由于典故的朦胧造成的。总结:主题的复义是由于典故的朦胧引起的,但是无论将其主题如何定义,我们均能感爱到作者凄迷、哀伤的情感。可见作者并非由于政治失意,也并不是因为爱情神伤,更不是由于妻子的逝世。那只是作者弹瑟、听瑟后的一种感觉,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感伤。如果真要去追究作者当时感伤的原因,也许连李商隐自己也是说不清道不明。五读总结全诗,品味意境最后总结全诗,同学们再读一次,带着你们的疑问,带着那略带凄迷的语调再次细细地品读《锦瑟》。明确:诗歌的意境总体来讲是迷惘的。具体表现为:首联诗人以锦瑟起兴,①赵永红.众说纷纭话《锦瑟》[J].名作欣赏,2003,(8):29—30.41引起了对自己年华之思。以前诗人们常常把“瑟”与哀怨的感情联系在一起。《锦瑟》诗中没有指出弹瑟的人,也没有指出弹奏的曲名,这就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进而造成了一种迷惘的意境。颔联第一句“庄周梦蝶”写出了诗人以往所有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只是一场虚幻的梦,诗人完全陷入了一种迷惘的境界:颔联第二句“望帝化鹃”则表明诗人的一往情深,望帝托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而作者却用杜鹃来唱出自己对逝去年华的哀鸣。颈联两句借“绿珠流泪"“紫玉生烟”表现诗人怅惘的同时又无限的感伤。尾联点出了往事已不堪回首,既然当时已有怅惘之情,那么今同追忆必定会越发惆怅。三、课后拓展,变式迁移都说《绵瑟》诗是一个解不开的迷,你认为这首诗还那有什么未解之迷,下去自己查资料,下节课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42结论:综上所述,本论文厘清了细读的理论根源,从中西方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细读方法。将细读这一偏向于读者主观愿望,而教学难以把握的细读,运用于古典诗歌教学中。首先具体解决了古典诗歌该教什么的问题,接着解决了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教的问题,最后用朦胧特征浓厚,扑朔迷离的《锦瑟》诗作为细读的范例。本论文既有细读理论基础,又了古典诗歌细读的具体操作步骤,同时再加之细读的直观实践。相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能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纠正当前学界一些错误的细读理论。另一方面了能给一线语文老师一个指引作用。面对古典诗歌教学,我们除了一味地让学生读、背之外,除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解读方法?文本细读法,走进文本内部进行语言学的研究,才是我们真讵应当关注的。43参考文献专著[1]瑞恰慈.科学与诗[M].曹葆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赵毅衡.新批评一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M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陈定玉.严羽集・沧浪诗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M]・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6]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大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M].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张照进译.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89.[9]茨维坦・托多洛大.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M].大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1]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2]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冯黎明刚友权周茂君.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4]胡经之.曲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孙绍振.名作细渎一一个性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语文学习编辑部.名作导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马原.细读精典[M].上海:复咀人学出版社,2007[19]乔治.布莱著郭宏安译.批评意识[M].广西: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袁宪军译.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0]诺思罗普著陈慧[21]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S店,1984.期刊论文[1]胡遂.论义山诗之理事情[J].文学评论,2005(3):76.[2]郎大万高伟.从《锦瑟》的两种英译文看中诗英译的标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3]王育红.从《锦瑟》看诗意理解与通透教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1[4]胡菁娜.复义和李商隐的《锦瑟》[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5]张晓英.朦胧锦瑟说华年——谈李商隐《锦瑟》诗[J].两农业人学学报.2007.05[6]骆冬青.《锦瑟》:情成于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2[7]范恒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J].名作欣赏.2008[8]徐华铮.细读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0・6[9]管武鲜.文本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技资讯.2006.22[10]李安全.文本细读与经典阐释[J].名作欣赏.2008.04[11]陈思和.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07.02[12]彭书雄.“文本细读”与中国古典诗歌解读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05.1l[13]申丹.“整体细读”与经典短篇重释[J].四川外国语学院党报.2008.0107[14]吴励生叶勤.从文本细读到理论范式——一初论孙绍振文本细读[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5]李延周.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J].语文建设.2005.07[16]朱文成.细读视角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17]陈玮.细读质疑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2.04.5[18]代迅.中两文论异质性比较研究一一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J].两南大学学报.2007.09[19]朱立元志.2000.02[20]卢刘雯.张力与平衡一一新批评诗学理论与幺学派诗歌[J].人文杂玮.英美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朱白清诗学理论的影响一一《复义七型》与《诗多义举例》之比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21]黄琼.英美新批评的批评[J].宿州学院学报.2007.08[22]千金山.英美“新批评”文论的重新审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06[23]陈定家.以本文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浅论英美新批评的形成、发展和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06[24]任先大.严羽“熟参”与英美新批评“细读”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01[25]邵朝杨.玄学奇喻与新批评文学有机整体观[J].成都人学学报.2008.10[26]翟萍.新批评在英荚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09[27]邵滢.新批评与文本细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8[28]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03’[29]杨冬.新批评派与有机整体论诗学[J].吉林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45[30]冉思玮.新批评派与《文心雕龙》批评方法略论及文本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03[31]邓心强.新批评理论卜的文本鉴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32]赵雅妮,刘海.新批评“张力”说的再阐释[J].邢台学院学报.2008.01[33]任先人.“兴趣”与“张力”一一试比较严羽诗学理论与英美新批评[J].云梦学刊.2001.07[34]陈定家,王红春.瑞恰兹与新批评[J].河南大学学报.2003.02[35]王运河.诗不仅直接就是,而且应隐有所指——从“新批评”派理论看Ars[J].安同J师范学院学报.2002.06Poetic[36]李娜,陈德福.歌语言审美解释的新纬度:从新批评走向文本阐释学一以李清照《永遇乐》词解读为例[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03[37]任先人.试比较宋代诗学的“熟读”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2.03[38]李林.谈新批评主义者如何运用语言学解读诗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39]蓝f: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06[40]杨洪.论英美新批评理论中文本的突显[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41]殷满堂.刘勰的情采说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5.04[42]苏雅娟.简析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01[43]赵丹.同剑文学本身:方法与观念——论英美“新批评”学派“细读批评”的意义与缺陷[J].占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l[44]支宇.复义——新批评的核心术语[J].湘潭人学学报.2005.01[45]苏雅娟.俄国形式派与新批评派之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08[46]李全福,许建忠.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J].西北师人学报.2007.03[47]于建华.本体论批评一英美新批评的本质特征[J].扬州人学学报.2003.03学院学报.2008.09[49]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6[48]李梅英,张显翠.T・S・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与新批评派[J].长春师范宇.“语义多重”与“符号自指”——英美新批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博硕论文46[1]千淑芹.突围与困境——中国“十七年_{F主流文学”作品细读[D].南京师范人学2006[2][2]李文吉.新批评与语文教学[D].华中师范人学2007[3]傅清音.英美新批评派与中国现代派诗论[D].厦门入学2007[4]汤贵忠.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D].福建师范人学2007[5]关同同.文本细读:巴金小说中的“死亡”[D].兰洲人学200747后记:本论文融合了文艺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法两门学科的知识。论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艺理论的知识,同时还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起来。由于自己理论知识欠缺,所以写作过程尤其艰辛。论文完成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的这篇论文从选题到歼题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都离不开靳彤教授的悉心指导。靳老师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都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在此,我向靳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三年来给予我教导的马正平老师、刘永康老师、余虹老师、许书明老师、唐代兴老师、李华平老师。你们的悉心教导,让我研究生三年获益匪浅。最后我要谢谢三年陪伴着我一路走过的四朵金花,有了你们,我的研究生生活更是精彩;谢谢课教论的三朵绿叶,谢谢你们对五朵金花的关心与照顾;还要谢谢我的爸爸妈妈,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是我论文完成的最大动力。48“文本细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锦瑟》诗分析为例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杨钦琳
四川师范大学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蔡成德 新课标背景下文本细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092. 汤贵忠 文本细读: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学位论文]20073. 陈丽琴 文本细读的言语教学策略[学位论文]20084. 尚玉瑞 朱自清的文本细读观研究初探[学位论文]20085. 宋亮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的新视野[学位论文]2008
6. 台伶俐.王平 奇文异彩抒壮志凌云之气——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文本细读[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10(5)7. 管武鲜 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06
8. 张林静 文本细读之我见[期刊论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9. 陈思和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4,24(2)
10. 施文魁 由《散步》引发的文本细读思探[期刊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z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710598.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