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布趋势日益合理,但还是存在着产

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福建在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二者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互相协调,对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偏离;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调整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尤其是在过去10 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福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方式和特点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这时,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着调整。由(17 世纪, 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配第) 克拉克定理: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 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从产值结构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下降,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 并且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第二产 业。劳动力也随着这一演进的次序流动, 就业结构发生改变。而就业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劳动者收入结构变化, 引起产品构成变化,从而引导产业结

[1]

构发生变化。

2 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变状况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 年以来,从图1来看福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大体情况: 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2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略有所上升,1982的27.8%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到2011的5.7%。第二产业从1978的53.1%年至2011年的69.2%波动上升着。第三产业产1978年的20.7%至2011年的25.1%波动上升着,在1978~1994年第三上升至29.9%,但1995年开始下滑的趋势。福建作为东部沿海省份, 较早地实行了改革开放, 且作为侨乡,较多的接触外部信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最初两年,其经济出现了独自的特点,主要以第二产业,轻工业为主。

数据来源: 《 福建统计年鉴2012》。福建省统计局编, 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12年版。

图1 1978 –2011年 福建三次生产总值占地区总比重

从目前产业结构状况来看, 福建省的三大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为: 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并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近年来基本保持比较稳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呈现出不断稳步上升的趋势, 在国民经济中比例不断增加。这表明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中期阶段, 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三产业。这种变化特点与福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相符。

2.2 就业结构的演变

1978 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福建省三次产业中劳动力的配置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见(图2):

数据来源: 《 福建统计年鉴2012》。福建省统计局编, 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12年版。

图2 1985–2011年 福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1)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78 年福

建人口就业结构,重心在第一产业,其从业人数为75.1%,2007 年下降到32.7%,第一 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差距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 说明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 少,而且吸收劳动力能力逐渐变弱。

(2)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稳定上升。虽然上升幅度不是很大, 但总体上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增加, 这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有关系, 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 是福建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第二产业也不可能大量吸纳劳动力。

(3)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比重跟第二产业相似,都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赶不上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说明第三产业还没完全发展起来,仍然具有吸收大量潜在劳动力的能力。

综上所述, 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步上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的态势充分说明福建省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 这将成为今后福建省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最主

要的领域

[2]

2.3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平衡性, 我们引入结构偏离系数, 用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平衡状况。Di=Yi/Li- 1, 其中Di 为某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Yi 为该次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 增加值的比重, Li 为该次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由此可见, 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 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失衡; 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 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平衡; 结构偏离度趋于零时, 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而且当结构偏离度为正值时, 产业增加值份额大于就业结构份额, 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当结构偏离度为负值时, 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就业结构份额, 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而造成的不平衡。从(表1) 可以看省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表1 福建省三次结构偏离度

数据来源: 《 福建统计年鉴2012》。福建省统计局编, 中国 统计出版社, 2012年版。

(1)从1986年至2011年福省第一产业一直处于比较严重的失调状态,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其平均偏离度为-0.831 , 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就业结构份额, 是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而造成不平衡。

(2)从1986年至2011年福省第二产业一直处于高度的生产率状态,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值,最高高达 2.096 ,其平均偏离度为1.475 。产业增加值份额远大于就业结构份额,可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3))从1986年至2011年福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较小,其结构偏离度波动较大最高高达 1.504 ,其平均偏离度为0.066 ,最低偏离度为-0.462 。1986年到1999年第三产业就业偏离较为活跃,出现较大的跨越波动,但期间产业增加值份额基本大于就业结构份额,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1999至2011年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偏离度处于负值,劳动生产率较[3]

低。

由此可见福建省的三次产业偏离度基本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其中第二产业的高效劳动生产力与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鲜明的对比。其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分配有待调节。

2.4 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来表示。

,其中e 为就业弹性系数, L, Y 分别为劳动要素投入量和生产总值,

为新增从业人员人数, 为产值增加值。同样可以计算各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一般来讲, 就

业弹性系数越大, 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 就业弹性系数越小, 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

表2 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由表2计算的数据可知, 随着经济的增长, 福建总体的就业弹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各产业之间的就业弹性呈现出不一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大,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说明第二三产业还将继续大力拉动就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正负波动来说, 第二三产 业的就业弹性在较长时期内都处于正值。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 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较多,这是由于福建省的轻工业的高度发展。对于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而言,长期处于负值,可见其吸纳就业水平不足。

3 平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中显示, 福建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已经十分有限, 并且在第一产业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对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 但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较大。根据福建自身特点,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3.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首先,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科学、善管理、会操作的现代农民,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科学方法把水产品、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笋竹、烟叶、中药材等,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品牌农业。其次,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创新思维,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形成。第三,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型为懂政策、善洞察、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4]。

3.2提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第二产业创新能力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能因为第三产业贡献大而忽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毕竟拥有“半壁江山”,制造业更是决定人均收入提高和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第三产业是围绕制造业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缺乏后劲。

3.3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从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更是产业国际竞争焦点与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十二五”期间,只有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保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经营模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加快培养生

产性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会展和咨询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平衡性分析》马建会 李 萍

( 广东商学院, 广州 510320)

[2]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蒋勇

(仰恩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福建 泉州362014)

[3]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郑阅春 天津财经大学

[4] 促进海西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 吴贵明 钟洪亮 [福建日报] 2010-06-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