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 ) 模 拟 测 试 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pí juàn yōu lǜ yòu zhì kùn jìng p( ) ( ) ( ) ( ) ( ) 二、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粉 ( )登场 热泪盈()()汤()火 婆()起舞
司空见() ()兵()政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拘束——( )伶俐——( )
恐惧——( )
偶然——( )含糊——( ) 单调——( ) 四、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面几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错的一组是( ) A.骤.然( zhòu) 嘟.囔( dōu ) 吞噬.
( shì) B.缝.隙( féng) 通宵.( xiāo) 依偎.( wēi ) C.提供.( gòng )
追悼.( dào ) 惆怅.
( chàng ) D.雹.子(bāo) 消逝.(shī)坚劲.( jìn) 2.下面几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幽雅 暂时 技高一筹 衣衫褴缕 B.疙瘩 耽搁 天籁之音 鄙夷不屑 C.凝视 玛瑙 翻箱倒柜 风糜全班 D.拍摄 侵袭
懵懂天真
朴实墩厚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B.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C.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D.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ái huái A.韩翃《寒食》 B.王建《十五夜望月》
C.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D.孟浩然《宿建德江》 5.在下列句子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气比较阴沉,好像要下雨。
B.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C.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D.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的钟声。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
2.《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3.“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4.“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都劝诫我们要用心
读书。( )
5.“藏”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艹”部,除去部首有14画。(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受下去。(改成反问句。)
2.他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成双重否定句。)
3.小明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记得滚瓜烂熟。(改成“被”子句。)
4.我离开了那间小屋。(改成夸张句)
5.乾清宫是皇帝批阅日常政务、处理各种奏章的地方。(修改病句)
七、积累默写。(8分)(此题剩余部分放到第3页) 1.,脉脉不得语。(1分)
2.少壮不努力,。(1分) 3.,事非经过不知难。(2分) 4.等闲识得东风面,。(2分) 5.,立根原在破岩中。(2分) 八、口语交际(3分)
有人认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也有人说:“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你同意哪种观点?写出你的理由。
九、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22分) (一)课内阅读(9分) 《匆匆》(节选)
朱自清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3分)
2.从第二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3分)
(二)课外阅读(13分)
阳光下的守望
邱萍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在词的上面画“√”。(3分)
2.第⑤段中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为母亲全身被汗水浸湿的样子非常好笑。
B.看到大家都来帮助这个昏倒的母亲,医生感到很欣慰。 C.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 D.因为母亲的孩子在考场上取得了好成绩,医生为她感到高兴。 3.段①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写的。(2分) 4.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3分)
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3分) 十、作文园地 (30分)(作文格子可适当减少,以便容纳上面的题量。)
亲爱的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伴我成长的那一个人”为文题,通过叙写一件事或多件事,突出那个人对你的影响。要求:事件真实,情感真挚,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与解析
一、疲倦忧虑幼稚困境徘徊
二、粉 ( 墨 )登场 热泪盈(眶)(赴)汤(蹈)火 婆(娑)起舞司空见(惯)(精)兵(简)政
三、拘束——( 洒脱 )伶俐——( 笨拙 ) 恐惧——( 勇敢 ) 偶然——( 经常 )含糊——( 清晰 ) 单调——( 丰富 ) 四、1.D2.B3.C4. B 5.B
五、1. × 2.√ 3. × 4. × 5. √
六、1.藏戏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的吗? 2.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3.这篇文章的内容被小明记得滚瓜烂熟。 4.我离开了那间巴掌大的小屋。
5.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
七、1.盈盈一水间 2.老大徒伤悲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万紫千红总是春 5.咬定青山不放松
八、示例: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做人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都是以诚信立世的。 九、(一)1.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每句1分。) 2.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而自己虚度时日,内心感到不安。(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3.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情态,用“脚”“挪移”把时间的流动表现的具体可感。(手法1分,作用2分)
(二)1.庄重凌乱漠然 2. C 3. 神态、外貌 4.示例:“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感动原因:母亲此时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她强忍着干渴,也不离开半步。
5.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守望的是孩子能早日凯旋,守望的是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 十、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