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方法 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创新教育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教《古代英雄石像》,我叫学生想象:石像半夜突然倒下来,碎成千万块,在倒塌之前,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其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骆驼祥子》、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 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加强学法指导,在学法中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在互动中获得不断提高。在学生进行探究和思维时,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能充分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启发,让他们在质疑和探究中高效的掌握课文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教师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给他们创设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学习的真谛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如深海潜泳,学得深入。有效的学法指导,不应是简单方法的机械灌输或归纳,而应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去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让学生做到“练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常见的有效学法指导有情境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典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想象分析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分析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并要求教师找准分析角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法中创新。 总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富有创新思维的情境与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周均平:《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2]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2001。 [3]张棣华、陶伯英:《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中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策略探究 黄 树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四川 南充 637130) 【摘 要】“物质分类与转化”是化学的核心问题,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为例,建立“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认识,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构建物质类别转化和元素价态转化的二维概念图,整体设计了硫和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物质分类与转化观念建构硫和含硫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0-01 (1)材料一:自然界中的硫 一、化学的核心问题——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展示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的图片或实物标本,如天然硫单质、雄黄、辰砂、雌物质分类与转化是化学的核心问题,对物质进行分类和研究物质转化的规黄、黄铁矿、芒硝、重晶石、石膏等,并对其进行分类。 律,既符合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展示“自然界中硫循环”的图片。大气中的H2S、SO2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化学的核心问题是物质及其相互转化,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有机物的分解、矿物燃料的燃烧,SO2在大气中受O2、H2O(g)、阳光等影响被氧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基本规律,二是化成SO3,SO2和SO3溶解于水,分别生成H2SO3或H2SO4,随雨水降落地面,与地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 表的矿物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硫酸盐和亚硫酸盐进入土壤,经过土壤微生物作用,含二、“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教学内容,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这一内容安排在硫化合物转化成能被植物根系所吸收的可溶性盐类,再经过动物、微生物的传递,最后又返回到土壤和大气中。火山喷发的熔硫在地下形成黄铁矿(FeS2)、辰砂(HgS)“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是对硫和常见含硫化合物知等含硫矿物和化石燃料。认识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识的一次归纳和整理,初步形成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关系。其教(2)材料二: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学价值在于:一是为了印证“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的研究视角,二是为了建构“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观念。 再现教材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图片,化石燃料(含S)燃烧→SO2→SO3→“含硫物质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H2SO4,或化石燃料燃烧→SO2→H2SO3→H2SO4,再次认识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再现教材中“用化学方法减轻酸雨对树木和土壤的危害”的图片,再次认识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教材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物质间相互酸雨水中的二氧化硫、亚硫酸和硫酸与石灰的反应,建构“酸性氧化物→酸→盐”转化的基本思想、以及研究或学习的方法,从无机物性质研究的两个视角(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认识“物质转化”的内在规律,建构“物质转化”的基本观念。 或“酸性氧化物→盐”转化关系。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3)材料三: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硫酸制备流程”图片,再次认识FeS2或S→SO2→SO3→H2SO4生对“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已有三个角度的认识:一是实验室中(二氧化硫被的转化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双氧水氧化、浓硫酸被铜还原)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二是酸雨形成及其防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三是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4)材料四: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图片,回顾SO2被H2O2水溶液学是将这些已有的知识提高到观念建构的认识上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仅仅关注物质的性质,而是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认识元素价态变化与含氧化的实验,补充SO2与H2S反应生成硫的实验,进一步认识H2SO4→SO2→S转化过程。 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根据“自然界中硫的循环”、“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硫酸工业生产”和“实学生从“物质类别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角度认识了二氧化硫、亚硫酸和验室中”等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转化的事实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硫酸性质,例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亚硫酸是一种较强2、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应用 酸、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教学是将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提升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意义,从“物质类别变化”的高度认识物质设计将硫酸厂尾气中的SO2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的反应,并说明思维过程。从二氧化硫到石膏的转化涉及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因此该转化过程既类别与含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三、物质分类与转化的教学设计 要用到氧化剂又要用到碱。至少有三条途径:SO2→H2SO3→CaSO3→CaSO4·2H2O;SO2→SO3→H2SO4→CaSO4→CaSO4·2H2O;SO2→CaSO4→教学目标: (1)元素观的建构:能够认识硫元素在自然界以多种物质形式存在,从元素视角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2)转化观的建构:从物质类别和价态变化CaSO4·2H2O。 两个视角建构物质性质的研究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以类别和价态为坐标的四、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是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分类与转化”的基本思二维转化关系概念图,依据转化关系分析重要物质的性质;(3)转化观的应用:能够将转化关系概念图工具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想、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从“元素观”认识教学策略:一是以价态变化为线索,如自然界中硫循环、酸雨形成、硫酸工业物质的分类,从“转化观”认识物质性质的研究模型。教学的关键是有效地帮助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构的转化关系;二是以物质类别转化为线索,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物质转化关系,“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如“氢化物或氧化物→酸→盐”的转化关系。 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两条线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物质类别转化和元素价态转教学过程:凸显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与应用。 化二维转化的概念图式,并利用概念图解决实际问题。 1、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120